使用口服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使用口服药:优点:安全、方便和经济。缺点:吸收缓慢,影响因素较多,有时会改变药物吸收速率和程度。方式: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是通过被动转运吸收。脂溶性的非离子型药物易于吸收。吸收部位:胃肠。胃:不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弱酸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但对酸不稳定的药物可能分解失活。肠道:营养成分及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影响口服给药吸收的因素:(1)首过消除(firstpasselimination):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先随血流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然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但有些药物进入体循环之前,在胃肠道或肝脏被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2)胃肠蠕动胃排空:延缓,有利一些碱性药物在胃中的溶解,会促进其进入肠道吸收;某些酸性药物则相反,如丙胺太林延缓胃排空,使对乙酰氨基酚的吸收减慢。肠蠕动:适当,可促进固体药物制剂的崩解和溶解,有利于药物的吸收;蠕动加快,药物在肠内停留时间缩短,使一些溶解度小的药物,或有特殊转运的药物吸收不完全。肠衣剂型:能保护某些药物免受酸性环境破坏,还能防止对胃的刺激。(3)食物对不同药物在胃肠道中吸收的影响不一。因此,如果需要将某种蛋白质通过口服递送到体循环内,必须要在其外侧增加一个“保护膜”,或者运用一种特殊技术,能够让蛋白质在运送过程中不被分解,直至到需要释放的部位。其一:可以包一层脂质体。脂质体是由一个或多个脂质双分子层环绕而成的水相隔室组层的,能作为药物载体的微粒。由于脂质体具有类生物膜结构,生物降解性和相容性良好,保护药物活性,提高稳定性,客服生物障碍,增强靶向性,延长半衰期,延缓释放,提高疗效等目的,因此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受到广泛重视。其二:使用微颗粒和毫微粒系统。新的药物传递系统设计的基本目标是将药物以适宜的速度控制是放在其作用部位,用一些新的聚合物赋予不同的形式、大小和形状有助于达到这个目标。这些聚合物或设备在非肠胃道给药或埋植使用时经常受到其生物耐受性的限制,通过减小注射用材料的颗粒大小有可能减轻注射部位的炎症反应。另一方面,由于人体最小毛细管的直径大约为4μm,因此直径小于1μm的粒子很容易通过非胃肠道途径给药可以达到缓释和在特定组织或靶位释药的目的。其三:环糊精包合药物。环糊精是至少有6个D-吡喃葡萄糖单元环状排列而成的一组低聚糖化合物。由于其具有环状中空圆筒型结构,因此能与多种化合物(客体分子)形成包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分子又从环糊精分子腔内释放出来而被人体吸收。难溶性药物经环糊精包合后可明显增加药物的水溶性,提高药物的溶出度,从而促进药物的胃肠道吸收。另外还可以促进亲脂性药物透过不流动水层。亲脂性药物跨膜吸收时以被动转运为主,在胃肠道细胞膜外面亲水性的黏膜黏液层和不流动水层是亲脂性药物吸收的一道屏障,环糊精包合后可以增加亲脂性药物在黏膜黏液层和不流动水层的透过量,增加药物在细胞膜外的溶解度,使药物更好地接触细胞膜从而增加吸收。其四:采用添加酶抑制剂与吸收促进剂,对蛋白质进行化学修饰,利用穿膜肽、转铁蛋白等特殊转运机制的技术手段,可有效提高蛋白质类药物的胃肠道吸收。(一).蛋白质类药物在胃肠道的巡行过程中,会遭到众多酶系的降解。在该类药物的给药系统中添加酶抑制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胃肠道中酶系统对药物的破坏,从而增加药物吸收入血的可能性,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二).吸收促进剂是能显著提高药物对胃肠道渗透性的分子的统称。传统的吸收促进剂包括乙二胺四乙酸(EDTA)、柠檬酸、水杨酸、胆汁酸盐及其衍生物等。这类分子的作用机制有4种:(1)增加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的溶解度;(2)吸收促进剂的阳离子与膜表面的阴离子结合,促进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3)通过扰乱膜上的磷脂层来降低膜的阻碍作用;(4)打开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其中壳聚糖作为一种常用药物载体,其正电的铵基与带负电的细胞膜相互作用,使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减少,F-肌动蛋白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可以暂时打开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促进药物的细胞间转运。(三).蛋白质的化学修饰是蛋白质类药物胃肠道给药研究的热点。对蛋白质进行化学修饰,可以屏蔽蛋白质中某些酶系的作用位点,提高药物稳定性、脂溶性和对肠道的渗透性。其五:口服纳米粒。胃肠道黏液层一方面通过快速清除病原体和外来颗粒保护了暴露的上皮表面但另一方面也构成纳米粒吸收过程中的最大屏障。黏液是一个复杂的水凝胶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无机盐抗体细菌和细胞残骸组成粘蛋白作为黏液的主要成分。直接影响着黏液的厚度。与上皮细胞直接相连的粘蛋白和多糖构成黏液的紧密粘附层而疏松粘附层覆盖于紧密粘附层之上。粘附型纳米粒旨在将药物安全转运到近胃肠道黏膜层,实现在上皮细胞表面的药物释放。黏膜粘附纳米粒借助静电作用、疏水作用、范德华力以及聚合物链相互作用、渗透等延长胃肠道滞留的时间,提高药物吸收。其作用如下:(1)避免胃肠道恶劣环境和酶对药物的破坏。如聚乙二醇修饰的聚乳酸纳米粒在提高胰岛素和降钙素稳定性方面独具优势。其不仅减少大分子药物在胃肠道环境下的酶解和聚集,同时增加小肠上皮的跨膜吸收。(2)延长药物在黏膜表面的滞留时间。纳米粒的黏附能力与材料性质有关。通常壳聚糖的粘附特性强于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由于壳聚糖纳米粒的黏膜粘附特性,采用壳聚糖包衣的纳米粒对降钙素的降血钙效应可提高1倍以上,但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黏膜粘附效应无显著的部位特异性。(3)纳米粒独特的吸收机制有利于药物在体内的摄取。研究表明,纳米粒可以直接被肠M细胞摄取,在小肠绒毛部位实现跨膜转运。当小肠上皮细胞与具有M细胞类似功能的细胞共培养后,在体外对200nm和500nm的聚苯乙烯粒子的转运增长千倍。(4)纳米粒的表面特性易于实现细胞靶向定位。普通的粘附材料仅是延长制剂在胃肠道的停留时间,但对相应的底物没有特异性,因此粘附效果有限。采用靶向配基修饰纳米粒可以实现靶向给药,延长在特定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参考文献:1.杨晖,姚静,周建平,李苏昕《针对胃肠道黏液屏障的口服纳米粒研究进展》2.李佐《蛋白质类药物胃肠道促吸收方法的研究进展》3.徐晓琰,恽菲,狄留庆,赵晓莉,毕肖林,单进军,康安《环糊精包合药物胃肠道转运过程及机制研究进展》4.修志龙,齐冬建,苏志国《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给药系统》5.刘昂,吴梧桐《制剂新技术在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给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