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课程前言下面我就讲一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的“供给侧的结构改革”。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在11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会议上,那个会议是真正地为中央经济工作定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为明年的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定调,所以,政府的一些思路在之前已经酝酿了很久。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两个词的相加,一个是“供给侧”,一个是“结构性改革”,结构性的改革已经讲了很多年,特别是在一些外交场合都顺应的国际的说法,即“结构性改革”,现在强调供给侧,连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一个重大的思路的创新,政府抓经济,政府促改革、调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汇聚在这么一个说法上。当中还有很多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因为有很深的学术背景,这是一个较学术化的说法,也存在较多的分歧。就供给侧结构改革给大家作一个解读,主要是谈我的一些理解。分三个方面:第一,结构性改革的国际共识,国际上有共识,这不是我们造的词,这个词已经在国际上说了很多年,是一个流行语,它有一些共识,这些共识是什么?是如何演化的?讲一下来龙去脉;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及重要的战略作用。在中国,“结构性改革”一词的定义、内涵及内容;第三,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这一讲重点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结构性改革的国际共识(一)新兴国家危机的应对之策第一,结构性改革的国际共识。据我所知,国际改革的提法用了国际机构上的一些官方语言,主要是从90年代开始,90年代,世界上没有发生非常大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但会发生许多区域性的金融动荡。主要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国家,墨西哥于1994年出现金融动荡,1997年出现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些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处在一个加速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之中,经过一个黄金的发展时期,成为一个世界明星,但最后,持续了一段时间2以后,许多的问题积累起来,爆发了危机。这些危机在经济学界都认为它有某种制度性的缺陷,无论是监管上,许多发生危机的是对风险的控制,汇率自由浮动之后,体系就非常脆弱。所以,在那个时候,发生金融危机的这些新兴国家都希望得到国家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援助,以帮助其渡过难关。他们作为主流的一个风险管控机构,他们认为,这些国家要援助可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相应地完善其制度,所以,作为一个条件,结构性改革是作为援助的一个条件提出来的,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时遇到了问题就要求对财政体制、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包括亚洲金融危机的源头——泰国。还有很多,包括前些年的希腊都需要进行改革,整个欧盟/欧元区要救助出现危机和出现问题的国家都有附加条件,要求其实施结构性的改革,这些国家在抗风险上,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存在某种制度性的缺陷、体制性的缺陷,即体制的结构问题,这是一个普遍的。新兴国家、新型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发展之中确实很有亮点,很辉煌,但也存在脆弱性,所以需要完善相关体制,改革相关体制来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思路是很合理的,这是最早的结构性的改革,是这么提出来的。(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暴露出发达国家也存在体制结构缺陷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也暴露出发达国家存在的体制性结构缺陷,也需要结构性的改革。美国的监管漏洞,包括欧洲的高福利体制、财政与金融的不配套,都是内生性的缺陷。为什么现在欧洲没有走出来?与体制性的缺陷(有关),不改革其福利制度,而更多的是福利过高,易于累积长期的风险,甚至中等收入陷阱,因为有些国家在中等时就改革为高福利,如拉美国家,最后就导致这个社会的动力不足,高失业率的忍受程度可以提高,但动力不足,这是欧洲的问题,所以,它存在制度缺陷。不是新兴经济体、新兴国家存在这个问题,而且是发达国家也有这些问题,当然,不尽相同。这是从前后的两个例子来讲。还有是从宏观经济学的进展来讲,也有这样的一个问题。80年代,美国开始供给学派,里根经济学,在英国是撒切尔经济学盛行,在理论上,经济学家就开始探讨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注重短期还是长期?需求管理是短期的,宏观经济是管总量的,这是一个普遍的共识。但80年代产生那些问题,它确实不是需求侧的问题,很多是供给侧的问题,是生产力和管制过多的问题。所以,八十年代,美国里根经济学供应学派主要有两个政策。第一,给企业松绑减税,降低税负,即中国现在讲结构性减税,当时美国也是减税,减税能促进增长,经济学没有这样的观点,增加政府支出可以促进增长,这是凯恩斯的,但它是通过减税,减税以后政府税收就降低了,降低了之后,就削弱了政府公共能力,所以,与凯恩斯主义相反。对企业而言,3确实可以提高其投资回报率,增加投资的积极性、创新积极性的一个功能,最后,它可以反映到GDP的促进上,所以,理论上能讲通,所以我们比较接受减税降费,因为中国的税负相对比较重,结构性减税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可以解决企业的问题,供给侧的问题,最后创新,最后提高生产力是靠企业供给这方面,所以,供给学派主要是:一是减税,二是放松管制。管制太多了,一放松积极性就高了,一放就活。供给学派是两条:减税+放松管制,这是明显有利于增加供给的,所以是供应学派。这是供应学派在理论上有对过去理论的一个反思。在这之前理论上作的很多铺垫,最早的是人类资本学说、人力资源、按人力资源,80年代的流行的内生增长理论。后来,在差不多时期是理性预期理论,这都做了很多的关于经济增长方面了的,到底什么时候使经济稳定增长,人力资本内生增长也主要是人力资本教育,即长期变量,影响经济增长的长期变量更重要,而不是短期的需求的变化。所以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出现了很多这样的,短期的刺激政策可以被别人预期到,没有作用,无效,要有效就必须走长期工作,要抓教育,抓人力资源的积累,所以将许多的政策从短期转向长期,八十年代做了很多事情,都强调供给侧,也是一个体制结构优化的过程,对供给结构,都相关的体制制度的供应,即市场化的改革,不是指中国发生市场化改革。欧洲的国有比重也是比较高的,后来出现了英国的私有化,最后撒切尔经济学放松管制,是私有化,国际上基本一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与国际上宏观经济的管理思维的变化是一致的,包括理论上,理性预期、人力资本学说、内生增长理论都是一致的,所以,强调从供给侧,改善供给结构,通过供给结构的改善提高全要素的生产力,提高长期的能力,理论上的共识越来越得到学者的认可。再是中国,这一届政府上任之后,在外交上有非常宽阔的视野,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在全球进行新的战略布局,实施新开放战略,在许多场合也在说,我们释放红利是结构性的改革,所以我们也竖起的结构性改革的大旗,这个大旗是呼应性的,你讲我也讲。但现在不是呼应,而是积极地参与实施,所以最终归结为,改革是结构性的改革,改革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国际背景。所以,也是一个国际的共同语言,面对的是一些共同的问题。这是第一,结构性改革的国际共识。4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及重要战略作用(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1、对着眼于短期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反思第二,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重要的战略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分两部分。第一点,对着眼于短期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反思,在中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基本照搬了西方的需求管理的方式,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刺激政策,因为过去财政政策不仅仅是扩大政府支出,而且还动用国有体制,直接增加投资,所以,比它的力度还要大。2009年,实施了一系列的刺激方案,其中包括中央的四万亿投资,所以四万亿投资不是当时整个政策的全部内涵,一揽子的刺激计划,是前所未有的力度,空前的,2009年新增信贷9.6万亿,上一年才4.6万亿,翻了1倍。2009年,M2增长是27.6%,M1是31.2%,贷款增长31.7%,都比常规情况下翻了1倍,甚至当时是1年干了四年的活。四年增长了1倍,一年能够超过四年的增量。所以,刺激力度是空前的。这个问题最后将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是挡了一下,但最后结果是产能严重过剩,房地产泡沫导致了库存卖不出去,PPI持续45个月的下降,因为产能过剩、需求不足,所以,政策当时通过需求侧刺激供给,这是过剩的低效供给,而刺激的来源是需求,增加投资,增加供给。现在经济下行最重要的压力是前期宽松政策刺激的后遗症,三期叠加,其中有一个“期”刺激的问题,再也不能有刺激政策,所以,需求管理,我们不能过重地用刺激性的政策,要在如何去调动微观市场的积极性,如何去放松管制,如何将短期管理转变为长期管理,这在当时认识得比较清楚的,现在是长短结合,短的还需要,但需要保持在一个底线内,维持在合理区间,进行适当的微调,但更多的力量是调结构、促改革。这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提高全要素生产力,过去没有这样的提法,全要素生产力是一个很专业的名词,除了劳动、土地、资源的投入和资本的投入以外,剩余的是全要素,全要素的增长力是经济增长贡献的主要来源时,那经济增长方式就变成了以创新驱动,不是以要素投入,不是以投资驱动的转变,所以,现在聚焦为什么要重视长期,因为约束就得长期,这些长期约束的体制因素、结构性因素阻碍了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也使潜在增长率不断地下移,要提高潜在增长率就必须要提高全要素增长力,逻辑就在于此,所以,宏观管理、宏观政策的着眼点就开始从短期转变为长期,或是长短结合的思路,这也是自身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背景。5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第二,主要内涵。现在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什么叫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变,折中的方法是需求管理为主,转变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的结合,这种理解存在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供给管理,这不是一个概念。结构性改革包括三方面:(1)针对重大的结构问题,对相关体制机制进行变革第一个方面,针对重大的结构问题,现在已经存在问题导向,存在重大的结构问题,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分割,大量的农民工,不可市民化,这是结构问题。制造业升级滞后,服务业发展受到很多的阻碍,国企和非国企存在着一种不公平的环境,这是体制结构问题。这样的一个经济结构问题都有一套体制的原因,按道理而言,结构问题解决好了,体制要是完善的话没有什么结构问题,体制不完善,导致了结构不合理,这是因果关系,所以要解决这一结构问题必须要有相应的体制,我们是通过人为的调整,增加一点,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微调,这是过去的做法,但这是一个短期行为。要长期地解决结构问题,要突破这一结构问题,就必须要在体制上“动刀”,所以体制机制的改革才能催生和加快结构调整,所以结构调整是连起来的。第一个含义,针对重大的结构问题,对相关的体制机制进行变革,有问题找原因,并对原因进行改革。这是第一层含义。(2)体制的结构性调整第二个方面,体制本身不会带来某种结构问题,但体制存在缺陷。欧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没有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但其体制上有缺陷,而且这样一个体制的缺陷有一个共识,无论是西方或中国式的,就认为我们的原有体制不必推导重来,是受到尊重的,所以它主要是针对体制的一些重大缺陷进行改革、修补和完善,这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思想,结构性改革带有一个渐进性的改革思想,是一个完善体制,而不是将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泼掉的一个革命式改革,是一种局部优化,但在某些方面需要一个很大的阵痛,需要调整重大的利益关系,习总书记经常讲,改革是调整重大的利益关系,这是主要的阻碍方面,其他相对合理,就剩下几个关键部分,如利率,利率市场化、利率价格,利率是所有产品的价格,它是一个总得,所有都与其相关,利率无法市场化就说明其要素的扭曲,就意味着将所有的价格都扭曲了。所以,针对体制上的一些重大的缺陷,我们进行体制的结构改革,这是第二层含义。6(3)结构调整+改革创新第三个方面,合成。“结构调整+改革创新”或“结构改革=结构+改革”,这两个共同的互动在推进。我们既面临着结构问题,又面临着体制问题,而且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有的没有特别大的因果关系。它可能影响分配结构,整个经济结构的关系不是那么强,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结合起来,“结构+改革”,这是结构改革,这是两个字的合成,这是内涵的三层意思。在中国,这三层意思都有,但现在更倾向于是“结构+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