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我国蔬菜(含西甜瓜,下同)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生产布局不合理,市场供应不稳定。制定并实施《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下同)将有利于促进蔬菜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化生产布局,均衡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地位突出,对加快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发展成效1.生产规模稳步增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90年代,随着全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瓜菜播种面积在上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近10%,90年代年均增长14.5%,本世纪前7年平均增长1.9%,到2007年达到2.94亿亩,总产量6.41亿吨。其中,蔬菜2.6亿亩,5.65亿吨,人均占有量427公斤。设施蔬菜发展更快,1980年设施蔬菜不足10万亩,到2007年达到5050多万亩,增长504倍。另据FAO统计,2006年我国蔬菜产量占世界的49.6%,居世界第一。2.供应状况明显改善。随着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和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开通,依托气候、区位优势,沿路、沿海、沿边建立规模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华南、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基地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基地稳步发展,设施蔬菜特别是节能日光温室快速增长,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使我国冬春和夏秋淡季蔬菜消费,由过去的有什么吃什么变为吃什么有什么,缓解了供需矛盾,基本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据农业部统计,2007年蔬菜播种面积列前10位的省区(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山东、河南、河北、广东、四川、江苏、湖南、广西、湖北、安徽)播种面积都在1000万亩以上,共计1.68亿亩,占全国的64.6%;产量共计3.86亿吨,占全国的68.4%。3.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农业部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蔬菜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业部200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按照国家标准判定,37个城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5.3%,以京津沪深四城市为例,2007年与2001年相比,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4.国际贸易快速攀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蔬菜出口增长势头强劲,比较优势逐步显现。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累计出口蔬菜817.59万吨,与2000年相比增长1.55倍;出口额62.14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2倍;贸易顺差61.06亿美元,居农产品之首,与2000年相比增长2.04倍。我国蔬菜出口量占总产量的1.4%。(二)产业地位1.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1.3%,总产值6300多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比例高达25.5%。蔬菜生产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570多元,占农民人均收入13.8%。2.解决城乡居民就业的重要产业。蔬菜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化了数量众多的城乡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2007我国从事蔬菜生产的劳力约9000万人,从事加工、贮运、保鲜和销售等蔬菜采后服务的劳力约8000万人。3.平衡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产业。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蔬菜净出口逐年增加,在平衡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1年、2002年蔬菜贸易顺差为22.6亿美元、25.6亿美元,分别占农产品贸易顺差的53%、44%,2003年蔬菜贸易顺差为29.8亿美元,超过农产品贸易顺差4.8亿美元;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蔬菜贸易顺差为37亿美元、44亿美元、53.34亿美元、61.06亿美元,而同期农产品贸易为逆差分别为46.4亿美元、11.4亿美元、6.7亿美元、40.8亿美元。4.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需产业。蔬菜是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我国蔬菜供给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数量充足、品种丰富、供应均衡、质量安全,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在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主要问题1.生产布局不尽合理。长期以来,我国蔬菜生产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没有按照适地生产的原则进行科学布局,生产方式、栽培季节和品种结构雷同,上市期集中,经常出现区域性、季节性和结构性过剩与不足,市场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大,各地独特的气候和品种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国菜田排灌设施薄弱、保护地设施简陋、贮藏保鲜设施不足,抗御灾害性天气的能力差,产量和质量低而不稳,淡旺季调节能力有限,年际间产量和价格差异较大。特别是近10年,由于城镇建设加快,郊区蔬菜基地严重萎缩,农区蔬菜基地发展较快,而这部分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跟不上,产量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产量的波动导致价格的波动。最近几年,低温、冻害以及干旱、暴风雨造成的蔬菜受灾减产、价格居高不下就是有力的例证。3.生产技术落后。我国蔬菜生产技术创新特别是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不够,新成果入户率和转化率低,栽培管理、贮运保鲜技术水平不高,距标准化、指标化、措施化的现代农业要求还相差甚远,蔬菜单产低、产品质量差、档次低,国际竞争力不强。4.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农业部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各地加强了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品检测监督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然而,无公害栽培技术和高效低毒农药的研发、推广以及蔬菜产业化进程滞后于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标准化生产、产品监测、品牌化销售、质量追溯难度较大,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这不仅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影响到我国蔬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5.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我国蔬菜生产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产区不确定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很难与销区建立相对固定的供货渠道、占有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小生产很难与大市场、大流通对接,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千家万户,生产管理、技术推广、质量监管难度大,严重制约了蔬菜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以及竞争力的提高;蔬菜生产单元小,规模效益差,抗御风险的能力弱,难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地批发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数量少,加工、营销、信息等服务跟不上,严重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6.采后处理和加工落后。据发达国家经验,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可增值40%~60%,精(深)加工可增值2~3倍。发达国家的蔬菜商品化处理包装率几乎100%,精(深)加工率大多在40%以上,而我国蔬菜商品化处理包装率仅为25%,精(深)加工率不足10%。我国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低、冷链设施匮乏、贮运保鲜技术落后,带来蔬菜商品质量差、运耗大、食用不便等诸多问题。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一)市场前景分析1.国内市场前景分析。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副食品,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国内市场需求将继续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15年我国将新增6000多万人,按每天人均消费0.5公斤蔬菜计算,将增加蔬菜消费1096万吨。二是消费呈现多元化格局。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国民消费从温饱型转入营养健康型,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广大的农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蔬菜消费将不断增加。同时,高收入家庭对安全、营养、保健蔬菜的需求将大幅度增长。2.国际市场前景分析。据FAO统计,进入本世纪,世界蔬菜消费量年均增长5%以上。按照此增长幅度计算,年均增加蔬菜消费4000多万吨,到2015年总消费量将达到12.8亿吨。而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原因,发达国家蔬菜生产不断萎缩,今后还将减产,这为我国蔬菜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07年我国累计出口蔬菜817.59万吨,与2000年相比增长1.55倍,远远高于世界蔬菜出口增长约1倍的平均水平。随着我国蔬菜质量水平的提高,采后处理设施和技术的改进,我国蔬菜生产的气候资源和低成本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蔬菜出口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二)竞争力分析我国蔬菜产业无论与国内其他种养业相比,还是与其他国家蔬菜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1.国际竞争力分析(1)成本优势。蔬菜生产及加工属于典型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蔬菜生产成本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我国蔬菜价格一般为发达国家的1/10~1/5,成本优势明显。(2)资源优势。我国地域广阔,包含了六大气候带,地形、土壤类型多样,光、热、水等资源丰富,构成了多种农业生态类型,几乎世界上所有蔬菜一年四季都能在中国找到其最适宜的生产区域。目前我国蔬菜主要出口东盟10国、日本、韩国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夏季台风、高温、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蔬菜生产难度大、成本高,而我国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夏季凉爽,是得天独厚的天然凉棚,适宜种植蔬菜,成本低、质量好,优势明显。我国对独联体国家出口蔬菜增长较快。这些国家冬春寒冷,持续时间长,蔬菜生产难度大、成本高。而我国“三北”地区相对暖和、光照好,适宜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华南以及长江上中游地区是天然的温室,适宜发展露地蔬菜,优势更加明显。我国蔬菜品种资源丰富,目前已保存3万多份蔬菜种质资源,其中我国原产的近2万份。这为选育新品种和开发新产品,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提供了条件。(3)区位优势。如前所述,目前我国蔬菜出口集中在日本、韩国、东盟10国和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及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我国与这些国家毗邻,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以保鲜洋葱为例,集装箱从美国西海岸,通过海洋运输,到达日本横滨至少需要21天,从山东安丘到日本横滨仅需7天。2.国内竞争力分析(1)比较优势明显。一般露地蔬菜亩纯收入1000元左右,大棚蔬菜亩纯收入5000元左右,日光温室蔬菜亩纯收入8000元左右,分别是大田作物的2倍、10倍、16倍左右。蔬菜比较效益高,对生产的发展有驱动作用。(2)粮菜协调发展。蔬菜生育期短,既可以与粮食间套作,也可以轮作,互补发展。间套作有利于农业生态建设,轮作不仅可以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培肥地力,还可以减轻病虫害发生,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成本优势,强化各蔬菜重点产区的特色以及调剂全国市场供应、扩大出口贸易的功能,加大政策倾斜和投资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市场多元化、经营产业化,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以单产、质量、效益为标志的蔬菜现代化水平,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满足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即以具有调剂全国市场供应、扩大出口贸易能力与潜力的产区作为全国蔬菜重点产区。2.坚持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即以具有一定生产、市场基础以及资源、区位、资金、技术等优势的产区作为全国蔬菜重点产区。3.坚持确保蔬菜安全生产的原则。即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作为蔬菜重点产区的必备条件。4.坚持有利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以有利于环境保护、产业可持续发展作为蔬菜重点产区的首要条件。5.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即用有限的资源投入,集中建设蔬菜重点产区核心基地,突出主要品种,突破关键技术,充分发挥资源投入的效益。(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国初步建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特色的8个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国的42%,蔬菜产量占全国的48%,出口量和出口额占全国的90%以上,蔬菜生产对农民人均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