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占着茅坑不拉屎”--便秘与心理障碍信息来源:预防保健科时间:2012-09-28门诊进来的是一位不到三十的大小伙子,长得眉清目秀。落座以后。“哪里不舒服?”“没有不舒服。”“那…”“怎么说呢,就是大便不好拉。”“能说具体点吗?”“每次大便不蹲在抽水马桶缘上,就没法子拉出来,别人是不知道的,有时要用手指伸进肛门抠粪,这一蹲没有半个小时下不来,往往双脚麻木需要家人扶下。现在心里越想越怕,将来人老了咋办,马桶缘还蹲得上吗?着急得很,睡也睡不好。”便秘发病率便秘是一种具有持续性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的症状。通俗地说便秘就是排便不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有10%—15%的健康人群受到便秘的困扰,我国北京等地区的发病率在6.07%—9.18%。随着社会老龄化,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便秘发病率逐年增高。虽然便秘患者常无组织器官和血液生化方面的异常,不直接导致死亡,但其生活质量明显降低,类似于甚至较器质性疾病更差。健康新概念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活质量的概念被引入到医学研究中。近20年来,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试验、卫生政策的制定、卫生资源效益的评价等。生活质量是在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健康新概念“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生活中处于一种完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患病和衰弱”的基础上构建的,是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综合医学模式转变的体现。便秘的心理表现有研究表明:1/3的便秘患者有心理障碍,尤其在抑郁、焦虑、强迫行为、人际关系敏感及躯体症状等方面。在女性便秘患者中,一般的心理社会功能如躯体化、焦虑、抑郁以及女性社会角色感觉都有损害;便秘患者的躯体及心理不适感较正常人更明显,对自己所患疾病的担心及焦虑程度更严重,对排便的频率、时间、治疗等方面的满意度更低,显示便秘患者的生活质量较正常人明显降低。便秘与心理障碍,哪个是因哪个是果或互为因果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便秘治疗的原则强调个体化综合治疗,包括进行科学的生活管理,培养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良好正确的排便习惯。对有明确病因者应进行病因学治疗。长期应用通便药者,应注意滥用泻剂,导致的泻剂性肠病。应根据便秘轻重进行三级分层次治疗:第一级诊治:适用于多数轻、中度慢性便秘患者。首先应详细了解病史、体检,必要时作肛门直肠指检,应作常规粪检(包括潜血检查),以决定采取经验性治疗或进一步检查。可根据便秘特点,进行为时2~4周的经验治疗,强调一般和病因治疗,选用膨松剂或渗透性通便药,如治疗无效,必要时加大剂量或联合用药。第二级诊治主要的对象是经过进一步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以及经过经验性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进行胃肠传输试验和或直肠测压,确定便秘类型后进一步治疗,对有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患者,选用生物反馈治疗以及加强心理认知治疗。第三级诊治主要的对象是对第二级诊治无效的患者。应对慢性便秘重新评估,注意有无特殊原因引起的便秘,尤其是和便秘密切相关的结肠或肛门直肠结构异常,有无精神心理问题,有无不合理的治疗,是否已经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等,进行定性和定位诊断。这些患者多半经过多种治疗后疗效不满意,需要进一步安排特殊动力学检查,甚至需要多学科包括心理学科的会诊,以决定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