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全国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A.先知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2.“中间语言”概念的提出者是()。A.加涅B.布鲁纳C.施瓦布D.奥苏伯尔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A.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统一,集体与个别统一B.直观原则,兴趣原则,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性原则C.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D.教学与训育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4.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是()。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学术性,科学性,范例性C.情境性,理解性,范例性D.创造性,主动性,范例性5.“指向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这是指()。A.课程与教学目标B.教育目标C.教育目的D.培养目标6.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7.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8.“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A.被动适应论B.主动适应论C.滞后论D.超越论9.“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课程创生取向D.实践取向10.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是()。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游离性评价1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A.第一代评价B.第二代评价C.第三代评价D.第四代评价12.“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A.差别模式B.目标达成模式C.外貌模式D.回应模式13.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选修制”、“经验课程”、“综合课程”,这种重视实际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即追求()。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14.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A.初级学习B.中级学习C.高级学习D.以上都适合15.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问题、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筹措问题等都反映了人们已开始自觉追求()。A.教育质量B.教育地位C.教育公平D.受教育权16.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是()。A.独立性、序列性和整合性B.连续性、层次性和整合性C.连续性、序列性和整合性D.连续性、序列性和复杂性17.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18.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B.卢梭C.洛克D.赫尔巴特19.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博比特B.查特斯C.哈里斯D.泰勒20.“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这句话说明()。A.教不同于学B.学不同于教C.教与学是相互独立的两项活动D.教与学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21.泰勒模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A.技术兴趣B.实践兴趣C.解放兴趣D.实践理性2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的教育家是()。A.洛克B.康德C.斯宾塞D.杜威23.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A.经验B.活动C.做中学D.主动作业2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B.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C.卢梭出版《爱弥儿》D.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25.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育家是()。A.卢梭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杜威26.“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A.连续性B.阶段性C.整合性D.顺序性27.“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A.柏拉图B.孔子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2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A.“因素课程”说B.“泛智课程”说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D.功利主义课程论29.“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提出者是()。A.斯宾塞B.吉鲁C.阿普尔D.威利斯/P30.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布拉梅尔德提出了()。A.STS课程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D.轮形课程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32.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33.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34.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35.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37.比较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对改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38.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多次提到综合课程问题。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请结合实际分析在我国为什么要倡导综合课程?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应怎样落实综合课程。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A.《怎样编制课程》B.《课程》C.《课程编制》D.《理解课程》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著作()A.《潜在课程论》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C.《现代课程论》D.《实践:课程的语言》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A.教师B.学生C.教材D.环境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论》D.《教育漫话》5.“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A.教学的教育性B.教学的直观性C.教学的循序渐进D.教学的因材施教6.那些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称为“虚无课程”。这是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由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他是()A.古德莱德B.艾斯纳C.斯腾豪斯D.奥利瓦7.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A.确定教育目标B.选择教育经验C.组织教育经验D.评价教育计划8.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有意义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9.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包摄范围上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被纳入较高的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是()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学习D.结合学习10.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讲解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展开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一般的看法是,课堂教学应以()A.发现式学习B.讲解式教学C.合作学习D.自主式学习11.与传统教学论中那种只注重智力或知识的发展相比,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A.一般发展B.特殊发展C.全面发展D.个性发展12.人本主义教育家在教育目标上为之心仪的目标是()A.创造性发展B.潜能的发挥C.人格的完善D.自我实现13.斯腾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实际是追求()A.技术理性B.实践理性C.解放理性D.工具理性1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示范B.显示C.展示D.口述15.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A.奥苏贝尔B.赞科夫C.布鲁纳D.皮特斯16.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这就是()A.课程要素B.课程组织C.课程结构D.课程目标17.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这种课程组织的标准称为()A.连续性B.顺序性C.整合性D.螺旋性18.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这种课程类型称为()A.要素课程B.综合课程C.经验课程D.学科课程19.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用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课程称为()A.直线式课程B.螺旋式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20.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是()A.道尔顿计划B.文纳特卡计划C.先行计划D.凯勒计划21.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A.课程计划B.课程变革C.课程实施D.课程采用22.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的()A.拒绝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忠实取向D.课程创生取向23.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称为()A.目标本位评价B.目标游离评价C.形成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24.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称为()A.效果评价B.内在评价C.质的评价D.量的评价25.把课程视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这种课程研究的范式称为()A.课程开发范式B.课程理解范式C.课程反思范式D.课程发展范式26.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称为()A.文化性B.国际性C.多元性D.民族性27.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称为()A.校本课程B.学校课程C.国家课程D.个人课程28.规范的、拥有内在的逻辑系统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称为()A.理性知识B.结构性知识C.感性知识D.非结构性知识29.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称为()A.情境教学B.支架式教学C.灌输教学D.随机访问教学30.以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为代表,流行于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一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