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全球化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及對策1970年代以後,由於經濟自由化,交通電訊的便捷,資訊科技的高度發展,促成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它對經濟層面產生相當大的影響,促進貨物和服務的流通,財力和其他資本的流動,觀點和訊息的交流,因而產生了新而複雜全球性經濟型態,進而影響政治、社會與文化的層面。全球化驅動了組織的革命、食物的生產,也掀起本土文化的革命。時至今日,全球化的思維與現象幾乎席捲了全球,也影響了每個人的生活,其影響力正日漸深化,揮之不去。全球化的勢力,未來將隨著高科技的發達、網路的快速興起、經濟的加速自由化,而愈來愈強。教育為整個社會的一環,它必然受到全球化的挑戰,也必須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調適與因應,才能發展良好,不會被擊倒。教育為整體社會的一部分,其受全球化的影響也自不可避免,應如何調適,在政策與實務面如何因應,均值關注。因此本組就全球化對高等教育影響的部分來加以探討。壹、全球化的興起及其意涵一、興起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詞,目前已是一個人人朗朗上口的名詞,無論是政治、教育、文化等層面皆然。1980年代,此名詞無論是學術文獻或日常生活均很少被使用﹙陳其邁,2001﹚。基爾明特斯﹙Kilminstcr,1997﹚指出「全球化」一詞,最早出現自在1961年出版的「韋伯字典」﹙WebsterDictionary﹚。學者貝克﹙Beck,2000﹚在歸納相關文獻後,指出全球化開始的時間,有人認為應為十六世紀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開始的時候;亦有些人主張全球化係開始於固定匯率的廢止或前東歐集團的瓦解。因此,全球化的興起從三十年前到五百年前不等。紀登斯﹙Giddens,2000﹚認為造成此種觀點的不一,主要在於把經濟作為分析的核心所造成的。羅勃特遜﹙Robertson,1992﹚探討此一名詞的起源,認為全球化事實上是一種前現代化的現象,他認為要追溯其起源,應在十五世紀的歐洲,當時民族國家產生,天主教會想要擴展到全球各地,而一些探險者也想要描繪全球地圖及向其他地區殖民,因而展開跨國的來往。寇克斯﹙Cox,1996﹚則主張真正的全球化應在1970年開始,由於民族國家的式微,資本主義的興起,經濟的自由化,2資訊的大量流通,交通電訊的便捷等而逐漸加劇,進而成為襲捲全球的浪潮。全球化的興起,迄今為止仍然是個爭議性的問題,其原因主要在於影響全球化產生的因素相當複雜,它的發展是默默的,逐漸演變而來,在不知不覺而影響到生活的每一個層面﹙黃富順,2004﹚。因此歸納全球化的興起的原因,主要受三種因素的影響:﹙一﹚民族國家觀念的式微民族國家的觀念,過去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教育與文化考慮的核心,民族也成為國家成立最主要的因素,此種民族國家的觀念,在第二次戰後盛極一時,也成為二次戰後,民族國家紛紛興起的主要原因。但是到了1960年代和70年代,國家的迷思被打破了,跨國企業紛紛興起,各國之間利害攸關,密不可分,文化交互衝擊與影響,已走入了沒有國家的世界。國家喪失了以往所擁有的主權,政客影響事件的能力大幅衰退,政治領袖的言行不再奉為唯一的準則與真理,民族國家的時代逐漸走入終結。國家,就如同日本國際策略運作專家大前研一所說的:「成為一個圖像罷了」﹙李宛蓉譯,1996﹚。﹙二﹚經濟自由化的衝擊全球化首先發生在經濟的層面上,由於經濟跨國際現象的來勢洶洶,民族國家因無法阻擋而式微。經濟的全球化,係展現在投資﹙investment﹚、產業﹙industry﹚、資訊﹙information﹚以及個別消費者﹙individual﹚等四個「i」之上。就「投資」而言,它不再受限於地理因素,不論處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只要有吸引人的機會,資金就自然源源而入,這些大部分是「私人」的款項,沒有國家和政府的介入。決定資金的進出,只有一個因素,就是投資機會的好壞,國家的疆界已消失在無國界的世界中。就「產業」而言,過去產業到其他國家投資時,心中總是想著自己國家政府的利益。目前此一現象已經改觀,現在多國企業在制定策略時,已不再以國家為考量或限制的因素。就「資訊」而言,資訊科技的發展,一家公司已可以同時在世界許多地方營業,而不必在這些地主國家裡一一設立完整的營運系統。跨國參與和策略聯盟的障礙也隨之減少,企業經營能力就在網路上,可以隨時隨地運用。最後就「個別消費者」而言,今天的消費者,比以往更容易取得全球各地的生活型態與資訊。他們只想買品質最好和最便宜的產品,並不限於某一國家﹙李宛蓉譯,1996﹚。這四個「i」的流動,民族國家「仲3介」的功能逐漸消失,經濟掙脫束縛,自由流動,經濟全球化逐步形成。﹙三﹚交通電訊發展全球化不僅是經濟層面,它更是政治的、技術的、文化的。全球化雖然首先肇因於經濟層面,但它對政治、文化層面的影響也是極其深遠,幾乎徹底顛覆人類過去的一些想法及做法。這些改變,受1960年代末期交通電訊系統的快速發展,影響甚鉅。1969年第一枚商用衛星發射升空,開啟了革命性的衛星通訊時代,使遠距的即時通訊成為可能,其它型態的電子通訊也在近三十年來快速增展。即時通訊,不僅是在新聞和資訊傳播得更快,它更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結構與生活方式。二、全球化的意涵全球化(globalization)論述可說是當前最熱門的一個話題,尤其是隨著資訊化、通訊科技的發達以及全球金融體系的形成,全球事務更趨複雜化,國內事務與國際事務已經變得不再是那麼容易分辨,就以美國九一一事件為例,雖然這是一件發生在美國紐約的恐怖份子攻擊行動,然而,九一一事件影響所及,包括全球航空業、金融業、科技業等經濟產業與國際貿易皆受到波及,世界主要國家中央銀行也同步採取降息措施,這些現象說明了,全球一體化現象在最近十年內的快速發展,已經深刻地影響全球政經局勢的發展與變遷。誠如Beck所說:「全球化」確實是過去數年(也將是未來數年)最常被使用一誤用一和最少被定義,或許是最常被誤解、最含糊不清且政治上影響最深的字彙。因此雖然討論全球化相關議題之論述很多,但由於每位專家學者對於此一概念都有其著重之詮釋面向及方式,走故貴難有一確切定論。以下研究者將簡述幾佳討論全球化現象之代表性學者對此一概念之定義,以對全球化之涵義有更深入之瞭解。將「全球化」發展成特殊的社會學概念的RolandRobertson(1992)指出:「全球化,意指世界的壓縮及增強世界整體意識的概念。世界在此全球化的加速歷程中,具有文化和反思的基本特性,且遵循一不可改變的避輯,而成為一完整的體系」。另一方面,Robertson並拈出全球意識使得國際體系更為流動,而人類則在全球通訊與媒體的愈形同質下更具風險。在此意涵中指出「世界的壓縮」以致人民、服務與財貨得以跨越全球,透過數種工具且以快速立即方式獲取。在這個4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時空被快速地壓縮並可能產生趨於同質的風險。Giddens則十分強調現代性與全球化之間緊密的因果關係,他明自指出:「全球化可被視為現代性的結果--這在某些現代制度最基本的特徵上很明顯,特別包括這些制度特徵的鬆脫性與反思性」的論點。Giddens以為全球化即世界社會日益相互依賴的一般名詞。而在這個過程裡,社會發展中原受地理、空問、時間因素限制所形成的隔閡被削減而縮小,使得介於不同社會脈絡或區域之間的連結模式遍及地表而成一整能。因此,全球化可界定為「全世界社會關係的強化及再秩序化,且以此種方式連結遠方的地點,使我們的生活日益受到發生在距離非常遙遠的社會脈絡發生的各種活動與事件所影響」。但在全球化對世界各區域產生深刻影響的同時,隨著各區域或國家對於此趨勢回應所採取的不同回應,而使得全球各區域之間發展愈趨不平均,因此在Giddens對全球化的定義中即特別拈出:「全球化是一個不規則的發展過程,一透協調卻一邊分裂」。另外,德國社會學家Beck(1998/1999)亦指出:「作為一種過程的全球化創造了跨國性的社會條件和空間,提高了區域文化的價值和推動了各種第三文化的產生。而在此複雜關係中,『空問上的擴展』、『時間進程中的穩定性』和『跨國網絡、聯繫及圖像洪流的社會密度』則是三個必須考慮的參數」。從三位社含學家的論述中,可發現全球化所帶來的除了世界時空因素之壓縮,且隨著全球文化反思特性之發展,亦促進區域文化及多元文化的產生。在全球化相關的論述中,Ferrante著重於全球化所導致的全球互賴及全球問題共同性的討論,誠如Ferrante(1995/1998)所拈出的:「就最普通的意義來說,全球化所帶來的全球互賴是全世界人們的生命彼此緊密交織在一起的一種狀態,在此狀態中,任何國家的問題:尋找工作、毒品氾濫、環境污染與稀有資源的獲得和分配都是全球問題的一部分」。人們因此無法選擇地生活在一個與全球的生產、金融、傳播、旅遊、教育、軍事威脅和政治等系統都有連結的事務之中,這樣全球互賴的狀態所導致的是新近熱門之全球治理議題。由以上各論述中,可歸結出全球化的涵義:全球化的成形實立基於傳播媒體、網際網路的普遍流行,及交通運翰工具的快速便利,致使時空產生壓縮現象,並使個人產生全球相互依存、聯繫的鄰近意識,於此過程中,全球化一方面導致民族國家疆界毀壞的現象,並使資金與勞工得以跨國流動,形成全球的競爭環5境,另一方面則同時使本土文化能藉由全球的多樣管道與外界接觸,而構築出全球多元文化的樣貌與環境。全球化可說同時由政治、經濟、文化等面向產生全球化的發展而形塑,且無可預知其最終結果的一系列過程。貳、全球化浪潮對高等教育的影響近幾年來,由於知識經濟以及全球化浪潮的衝擊,國內的教育發展呈現百花齊放的榮景現象,此種潮流體現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上,尤其明顯。同時,因為高等教育數量的急劇擴張、政府財政的日益困窘、海峽兩岸加入世貿組織、國外大學來台設校及遠距教學興起等因素的撞擊,國內的大學校院此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尤以師範校院由於先天條件不足,再加上後天失調,在發展上尤其面臨窘境。教育系統作為社會系統的一個次級係系統,其發展必然受到其他次及系統如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系統的影響。除此之外,教育發展的模式亦將伴隨著科學理論的典範變遷及資訊科技的飛躍進步而調整。事實上,傳統經濟時代與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會隨著典範變遷而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和重點。就傳統經濟時代的教育發展典範觀察,由於社會封閉保守,教育文化水準不高,價值觀念較為單純齊一,政府為擺脫貧窮落後面貌,提高國家教育水準,教育發展強調量的擴充,追求教育的平等重視教育的結果與智育的發展,學科分立較為明顯,屬於單面向線性思維,偏向工具理性的技術興趣。就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發展而言,教育發展強調品質的提升,追求精緻卓越的教育,重視教育的過程與全人的發展,強調科學的統整,屬於非線性的直觀思維,偏向溝通理性的解放興趣。茲將傳統經濟時代與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發展差異歸納如表一:傳統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量的擴充質的提升追求平等追求卓越結果導向過程導向智育掛帥全人發展6單一面向多元面向工具理性溝通理性線性思維直觀思維學科分立學科整合技術興趣解放興趣另外,二十一世紀大學校院面對的是一種民主、多元、自由、開放的全球資訊社會,國內高等教育在發展的進程中,呈現下列發展趨勢﹙徐明珠,2002﹚:﹙一﹚從普及化到追求質的提升﹙二﹚從菁英學生到全民化﹙三﹚從研究型到教學型及社區型﹙四﹚從齊頭式平等到績效平等﹙五﹚從組織僵化到組織活化﹙六﹚從大鍋飯到經費運用效率化﹙七﹚從計畫教育到市場化﹙八﹚從學術象牙塔到參與社會﹙九﹚從傳統學生到非傳統學生﹙十﹚從傳統教學到遠距教學﹙十一﹚從台灣教育到大陸教育﹙十二﹚從本土環境到國際社會此外,楊深坑﹙1998﹚曾根據國內外大學教育改革的動向,提出六個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一﹚市場機制調整大學教育發展﹙二﹚大學自主權限增加﹙三﹚大學內部管理機制更加靈活﹙四﹚大學入學管道更趨多元化﹙五﹚大學經費與資源運用更趨彈性﹙六﹚大學更趨國際化7準此以觀,伴隨著社會客觀環境的民主化、多元化、自由化及資訊化的發展,以及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與科技的全球化趨勢,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無論在教育目標、招生對象、教學方法方面,亦或在課程內容;組織架構方面,乃至成效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