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工厂中的工艺设备上的绝热保温层给表面腐蚀损坏检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而恰恰正是绝热保温层的存在,引起一些保温层下腐蚀问题,这种腐蚀与管道或容器中的介质无关。拆下设备所有的绝热层是检查确定保温层下腐蚀情况较理想的方法,但它费时,且昂贵。外观检查湿气或腐蚀迹象,有助于预测到对管路系统或设备存在潜在危险的保温层下腐蚀部位,至少,它可以找到“可疑”部位,以便做进一步检查。全厂人员都能够采用目测方法外观检测,然后咨询公司的专家。最终目的是减少保温层下腐蚀的发生,保证装置不因层下腐蚀的发生而停工。2适用范围本导则规定了保温层下腐蚀检查与维护的基本原则。本导则指出了保温层下腐蚀检查与维护的主要内容,适用于新建装置、在役装置、停用装置。3检查的前期准备工作应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来检查和记录绝热层下腐蚀情况或缺陷。根据工厂设备平面布置图采取有针对性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工艺管道的检测,可参照《美国石油学会》API570。这个平面布置图可作为排序、检查和记录可疑绝热层的一个出发点。考虑以下因素可作为确定不同设备或设备的不同部位检查优先顺序。易产生绝热层下腐蚀的管道系统如下:某些易产生绝热层下腐蚀的特定区域和管道系统类型,如:a)处于水冷却塔的喷水潮湿环境中的部位。b)处于蒸汽出口的部位。c)处于防洪系统中的部位。d)受工艺喷溅水影响,潮湿侵蚀或酸性蒸气侵蚀的部位。e)碳钢管道系统,包括那些带有绝热层,操作温度在-4℃~120℃之间的管道。对于操作温度频繁变化引起冷凝和空气中潮湿介质的二次汽化的部位,绝热层下腐蚀更为严重。f)操作温度通常高于120℃,且间歇使用的碳钢管道系统。g)凸出管道绝热层且与管道工作温度不同的盲管和连接件。h)操作温度在65℃~204℃之间的奥氏体不锈钢管道(这种管道系统易产生氯离子的应力腐蚀开裂)。i)具有绝热层损坏倾向,且易受水冲蚀的振动管道系统。j)曾泄漏过的蒸汽伴热管道系统,特别是在管道绝热层下的连接部位。k)涂盖层及防腐带破损的管道系统。要对设计所根据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以确保它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必须投入足够的精力,以确保设计细节准确无误并得到实施。开始对工作区的设备和管道绝热层进行宏观检查前需要准备好设备平面布置地图、优先顺序列表和检查工作表。对有涂层的设备进行检查,以验证它们是否根据制造商或雇主的规格进行施工,对可疑的地方进行记录。应坚持以下导则,如不遵循则可能发生保温层下腐蚀:(a)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绝热层干燥。(b)保持绝热表面清洁、干燥。(c)如果需要,应确保使用完整的沥青涂层。(d)使用设计资料中规定的绝热层厚度。(e)确定绝热层是单层还是双层。(f)确保所有拼缝都错开,特别是双层系统。(g)当系统在-40℃(-40℉)以下温度运行时,涂层应施涂在第一和第二绝热层之间。不要在设备表面上直接施涂。(h)确保绝热层之间的间隙不超过3.00毫米(0.125英寸)。(i)间隙超过3.00毫米(0.125英寸),部分要返工,不要用水泥抹面来填补间隙。(j)如果条件允许,使用阀门阀杆加长手柄代替绝热阀。(k)当需防潮时,要确保防潮系统在安装保护罩之前已施用于绝热层外部。(l)螺栓不能用来固定系统中带有防潮层的保护罩。(m)确保绝热层已用规定的钢丝、绑带或胶带固定。(n)确保所有的绝热层末端有端盖。(o)确保有水能流出的角度。(p)确保安装护罩后,绝热层能抵抗雨水和冲洗。(q)确保安装的护罩类型和金属厚度正确。(r)确保护罩安装在水平管线制作时有分水功能。(s)确保绑带和吊架弹簧的尺寸和材料正确,绑带和吊架弹簧都安装在环绕设备的护罩外。(t)确保绑带在扣件处的密封。(u)确保接管开口和所有其他突起物处密封完好。(v)确保系统拼缝已填塞密封好,没有毛刺。(w)低于0℃(32℉)以下运行的设备铭牌副本。它们应捆在外护罩上,而不能用螺钉拧。4.2在用设备运行中的设备目测检测方法应使用装置平面布置图、优先顺序列表和检查工作表,对有绝热层的设备和管道进行检查。应指出有涂层设备。可疑的地方作好记录。管道系统中易产生绝热层下腐蚀的具体部位如下:a)绝热层脱落或破损的部位,如:1)盲管部位(排气管、排水管和其他类似部位);2)管道的吊架和其他支架;3)阀门和附件(绝热层表面不规则的)的部位;4)螺栓连接的管道热板;5)蒸汽伴热管道的渗漏部位。b)法兰和其他管道附件绝热层终止的部位。c)绝热层损坏或缺少的部位。d)在水平管道上绝热层的开裂部位或绝热层密封不良的部位。e)垂直管道的绝热层终止部位。f)填充物已经变硬、分离、脱落的部位。g)绝热层或防腐系统的隆起、风化或是缺少箍带的部位。h)已知绝热系统存在破裂的管道系统的低点,包括长且无支承管道的低点。i)高合金钢管道系统中隔热层下的碳钢或低合金钢法兰、螺栓和其他组件。管道系统中拆除绝热层进行测厚的部位应给予更高的重视。这些部位的绝热塞应妥善放回原处并且密封好。留有一些可以移动的绝热塞是很有意义的,它可以用作检验点和作为管道长期使用的鉴定点。4.3停工和封存设备在长期的设备停工或封存期间,发生了一些保温层下腐蚀比较严重的案例。因为在设备闲置期间,通常情况下,没有进行保养或维修。当封存期间,碳钢材料的管道和设备在环境温度下可能会发生严重腐蚀。当设备闲置后启用时,不锈钢易受到水浸出的盐份影响导致应力腐蚀开裂,然而,这不同于存储期间发生的保温层下腐蚀。。当设备部门不确定设备是否会再次使用时,那么将不会采取措施防止大气环境腐蚀或将设备移动到室内。在封存之前去掉所有绝热层是储存碳钢、不锈钢管和设备成本最低,最有效益的方法。作为一项一般规律,暴露在外的碳钢生锈没有比在潮湿绝热下的腐蚀那么严重。在使用前,为防止保温层下腐蚀,存储设备应进行喷砂、再次涂覆和保温。5保温层下腐蚀检测技术下列这些技术和设备的采用可以在任何绝热类型腐蚀检测中提高宏观检查的针对性和效果。对于压力容器和管道来说,保温层下腐蚀形式可能是不均匀的,针对点的无损检测(NDE)可能会产生误导。5.1湿度计5.2红外热成像仪5.3中子反射仪5.4X闪光射线仪5.5电磁(涡流)检测5.6从内部检测的超声检测设备(UT)5.7管道的荧光成像技术5.8剖面X射线成像仪6设备检查方法6.1碳钢如果能够直接对外表面进行检测的话,超声波厚度和坑深度测量技术通常用来检测管道、罐、压力容器以及其他工厂设备的剩余壁厚。应参照《美国石油学会》API510和653中既定测试程序来进行测试。6.2不锈钢6.2.1涡流探伤涡流探伤被推荐用于不锈钢表面检查。如果使用得当,它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应力腐蚀开裂的方法。涡流检查必须由具备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6.2.2液体渗透检测当涡流检查不切实际时,液体渗透探伤(PT)是应力腐蚀开裂检测的一个有用方法,但要求金属表面温度必须尽可能接近环境温度。在高温环境中,这个方法是无效的。特别适合检查焊缝周围那些不明显的裂缝,特别有补焊的情况下。液体渗透检测必须采用无卤液体渗透探伤材料。6.3表面处理和清洗不锈钢液体渗透探伤的一个有效表面清洗方法是喷砂处理或高压水清洗沉积物(但不是出现在不锈钢上的褐色污渍)、减少粉尘。喷砂处理或打磨可能会将裂缝抹掉,降低液体渗透探伤的准确性。6.3.1不锈钢表面应为液体渗透探伤准备一个或多个以下技术,以除去表面的沉积物,而不打磨掉任何一个应力腐蚀开裂裂纹。水力清砂—不应使用常规的喷砂。砂轮打磨—要使用粗砂和适中的压力。太大的压力会使沙砾破碎。钢丝刷打磨—要使用粗砂和适中的压力。铅笔磨—这可以在砂光机无法到达的地方使用。6.3.2准备区应用清水洗净,用无氯溶剂清洗,并用无绒布擦干。液体(红色染料)渗透剂应在环境温度表面进行喷涂或刷涂,需要15分钟渗透。多余的渗透剂应用无氯溶剂浸泡的无绒布擦去。在目测至少十分钟出现开裂迹象以后,再使用一层非常薄的显色剂涂层。7保温层下腐蚀损坏评价如果观察或检测发现绝热层是潮湿的,那么就必须对设备的腐蚀或结构损坏程度进行评估。绝热层应被拆除或采用适当的无损评估技术对腐蚀程度进行评估,第6.4段中列出了其中一些技术。对于损坏评估可按下列程序办法进行:7.1在可能存在腐蚀损坏的部位取出一块绝热层,面积为120至150平方厘米,或直径小于60厘米的管道中0.9米长的一节保温层,在取出石棉、可呼吸的陶瓷纤维(RCF),或者非石棉可呼吸纤维(NARF)的绝热层时,必须遵循现在特定的要求。7.2要在同一点重复检测时,使用可替换的绝热塞子来封闭绝热层上的检查孔。7.3检查设备上碳钢的厚锈沉积和奥氏体不锈钢的硬壳沉积的情况。腐蚀往往出现在真空环和绝热支座环上、人孔的上下,以及顶部封头防潮层的破裂处下面。7.4如果设备表面没有腐蚀、绝热层干燥,那么就将拆除的绝热层放回并彻底密封好。7.5如果没有腐蚀,但绝热层是湿的,那么将绝热层拆除到完全干燥处。消除水入侵的渠道,使用适当的绝热层安装技术,消除水的渗入。7.6如果出现了设备表面有腐蚀损伤,那么从受损坏的地方移除所有的绝热层。整个系统必须经过检查和清理,必要时,必须修复损坏的设备或部件。金属表面必须涂保护层,再进行绝热施工。8维修损伤的程度决定需要维修的方法和数量。一个合格的腐蚀/材料专家开始维修之前,应进行认真研究,以准确评估损伤,并选择合适的维修方法。维修方法必须与相应的规范要求相一致。以下是维修绝热层技术和绝热层翻新的案例:8.1如果碳钢严重腐蚀或奥氏体不锈钢应力腐蚀开裂影响到设备的完整性,可能需要先更换设备。8.2维修已腐蚀设备必须遵循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的国家检验局规则(NB-23),关于压力容器的《美国石油学会》API510,关于罐的《美国石油学会》API653,关于管道的《美国石油学会》API570等。8.3用硅树脂填缝料代替恶化的填缝料。8.4用能使水份散发出去类型的材料取代真空的绝热支撑环以及容器上的防水层。9附加说明本规定由机动处提出并归口。本规定起草部门:机动处。本规定起草人:严伟丽。本导则审核人:谈平庆。本导则审定人:董绍平。本导则批准人:****。本导则解释权归机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