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物史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物质资料生产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2)唯心史观:只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把历史看作精神发展史;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二是地理环境(生存的场所);三是人口因素(人口的数量和质量)。(2)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再次,物质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最后,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3)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分为:①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②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③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4)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等,具有阶级性。(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就社会意识的产生而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就社会意识的发展而言,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其主要表现为:①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如:经济发达的国家,文化上不一定先进;而文化上先进的国家,不一定经济都一定发达。富翁未必都文化程度高;而文化程度高的人不一定都有钱。)②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如哲学、宗教、艺术等等相互影响;再如哲学有历史继承性。)③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如马克思主义,就能促进社会的前进;落后的社会意识,如封建2迷信思想,就能阻碍社会的进步。(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①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②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而是在尘世间粗糙的物质生产中。)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1)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类需要的能力。生产力具有客观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2)生产力的系统:第一,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第二,附着的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管理、组织等等。所谓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已经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是现实的劳动对象。劳动对象不同,往往会影响劳动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劳动者,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渗透在其他要素中。科技的发明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2,生产关系(1)什么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①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产品的分配关系。②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所以,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生产关系作为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不是物,“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这就是说,要分析生产关系,表现透过“物”看到“物”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密不可分。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结合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二者的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3(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人们就会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二者的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北大推动社会生产发展,推动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理论和现实意义;①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经济基础:(1)定义: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的另一种说法)(2)注意两点:①经济基础就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②经济基础总是与经济体制联系在一起,经济体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组织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2,上层建筑:(1)定义: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2)两个方面内容:思想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①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等思想观点;②政治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政治组织。具体来说,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监狱、警察、法庭等等政治组织和设施。其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3,国家(1)国家及其实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构。(2)国家的起源: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就没有国家。国家的产生,是同阶级的产生一致的。国家的产生,是由于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4为什么有了阶级就必然产生国家呢?以奴隶社会为例,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奴隶一无所有,而且连奴隶本人也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鞭打、买卖和杀害。奴隶们为了摆脱剥削和压迫,不断用逃亡、暴动、起义等方式进行反抗。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奴隶主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只用经济手段是不够的,必须在政治上建立自己的统治地位,用强力使奴隶服从自己的剥削和压迫。正如列宁所说:“要强迫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经常替另一部分人做工,就非有一种经常性的强制机构不可。”而这样的强制机构就是国家。由此可见,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了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因此,国家从来就不是代表全体国民的,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国家的特征:国家与氏族组织相比,有两个显著特征:①国家按地区划分居民,而氏族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②国家有特殊的武装队伍。暴力是国家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主要标志。(4)国家的职能:对内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外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5)国家的消亡:国家有政治压迫和社会管理两个方面的作用。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的政治压迫职能也将随着消失,但社会管理职能仍然存在,但这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已经是非国家。(6)国体和政体①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也就是说,在国家政权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如:无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②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如: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等)③国体与政体的关系:a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b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国体的性质起重要作用。注意: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蒙蔽:同一种国体,可以有不同的政体。如同样是资产阶级专政,有民主共和制,有君主立宪制。另外,不同类型的国家,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政体,如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封建主阶级专政的国家、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都可以实行共和制政体。但是,不管资产阶级国家在政体上有多大区别,或者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专政。所谓“自由”“人权”都是骗人的。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②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1,社会形态及其划分:(1)社会形态的定义:所谓社会形态就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又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是三者的统一。)(2)社会形态的划分:①马克思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提出了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即:原始社会、奴隶5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②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又提出了三种社会形态的划分,即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③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马克思又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形式,提出了三种经济社会形态,即: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和产品经济社会。这个更侧重于经济形态,所以可以称为经济社会形态。④技术社会形态:以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为根据,又可以把人类社会划分为:石器时代——渔猎社会、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农业社会、蒸汽时代和电力时代——工业社会、电子信息时代——信息社会。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所谓社会形态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同时,又应该看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