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doc-浙江省“十一五”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浙江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结构转型、体制转轨、经济开放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向。同时,市场竞争加剧、消费结构升级、贸易保护抬头。我省农业发展面临产业加快升级、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的重要形势。在新阶段下,为应对新机遇、新挑战,明确“十一五”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向重点,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和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总体要求,特编制《浙江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一、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宏观背景(一)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十五”期间,我省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对全省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并为“十一五”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区域格局日益优化在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2005年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1428.3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6.2%,农林牧渔各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5.8%、5.9%、20.0%和26.7%。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强传统产业改造、优势产业开发和特色产业培植,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快速发展,粮经种植比例由2000年的62.8∶37.2调整到54.6∶45.4。畜牧业实施“西进东扩”战略,带动全省畜牧业总量稳定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了现代畜牧产业格局。2.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市场主体逐步发育,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组织化程度有较大提高,基本形成了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全省拥有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产业化经营组织9547个,其中加工型龙头企业447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413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643个,种养业专业大户24.84万户,带动农户707.3万户,联结省内外生产基地1984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推动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和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全省粮油、蔬菜、食用菌、花卉、蚕桑、茶叶、水果、畜禽等主导产业已初步呈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生猪、肉禽、奶牛规模饲养率分别达65.0%、82.3%和75.4%,2005年全省农副产品出口达53.39亿美元。3.农业科技推广取得积极进展,增长方式逐步转变依靠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一是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实施了“种子种苗工程”、“沃土工程”和“丰收计划”等项目,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设施的应用。二是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的农业标准体系,有1260个产品被认定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400多个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88家企业的120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三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农民专业合作社、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的创立、衢州“农技110”经验的推广和全省“农技96160110”、农民信箱的开通,增强了为农服务效能。四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核心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民知识水平和素质得到了提高。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集中投资相继建设了一批重大农业项目。一是按照“标准化、设施化、产业化”的要求,省级重点扶持建设了257个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出口示范基地,11个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二是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了15个国家级种子种苗、畜禽良种场,13个国家和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40个各类原良种繁育基地,提高了集约化供种水平。三是按照规范化建设要求,对一批农(畜)产品检测机构配置了仪器设备,建成一批动植物疫病监测中心(站、实验室),促进了农业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四是耕地保护、地力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5.农业政策支持落实到位,发展与稳定的环境有效改善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工作方针,加强农业政策支持和农民利益保护。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工作进展顺利,解决了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和土地承包纠纷,保障了农民合法经营权。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加强了涉农收费的监管,农民负担进一步下降。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支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步伐加快,开展了打假保农业和保安全集中执法活动,加强农资企业信用管理和市场监督检查,依法保护和支持了农业的发展。(二)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五”时期,我省农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将迎来一个更加有利的政策体制环境、经济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但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1.我省面临的发展机遇——宏观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各种资源的配置更多地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解决“三农”问题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将有力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为支持现代农业联动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十一五”时期,浙江经济将处在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更有条件贯彻党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用城乡一体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走出一条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之路。——三次产业不断融合,为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经过多年的发展,浙江农业的基础设施条件、组织形式、产业发展水平及外部支持环境都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善,突破了传统农业的束缚,向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联动发展转变,培育了一大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农户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为加快城乡产业对接和要素流动,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营销服务等后续产业,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向农业渗透,逐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造了较好的条件。——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发展开放型农业提供了新的机遇。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有利于发挥我省农业在区位、产地环境、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出口贸易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分工和优化资源配置。同时,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分工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不仅为浙江农业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我省积极参与国内和国际经济大循环,发展开放型农业提供有力支撑。2.我省面临的严峻挑战“十一五”期间,由于经济转型期农业仍具弱质性、传统性的特征,长期存在的一些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将更为集中凸显。一是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基础不稳固、渠道不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二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农民组织化和农业工业化、集约化程度低,二、三产业对农业的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规模小,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发展滞后,新型的现代营销体系仍不完善;三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应用科技研发滞后,创新能力较弱,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就业能力弱;四是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防灾减灾能力不强,自然灾害、动植物疫病、外来有害生物侵害的威胁加大,局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农业公共服务与管理手段亟待改进;六是技术壁垒、配额、反倾销等国际贸易保护壁垒的限制加强,对我省农业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强化城乡统筹发展,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强化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设,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品质,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努力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突出重点,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按照“优一产、强二产、兴三产”的产业定位,发挥各地产业比较优势,科学把握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重点,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都市型农业、加工农业、出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优化产业布局,集聚产业规模,推进城乡产业对接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拓展农业功能,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业竞争力。——坚持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探索新型农作制度、集约化生态种养殖技术模式,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坚持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共同推进。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政府对农业服务与管理职能,强化科技支撑和政策保护,增强产业保障能力。——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宏观引导和调控,健全政策诱导机制,完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机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与管理,构筑开放型农业的发展平台,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不断拓展浙江农业发展空间和领域,走外延拓展与内涵提高相结合的路子,推进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三)发展目标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农业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农业功能进一步发挥和拓展,农民素质和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广和服务能力得到强化和完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实现农业功能多元化、结构高效化、技术高新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机械化。主要指标是:——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粮食生产总量稳定在800万吨左右,口粮基本自给,蔬菜、水果、肉类等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区域化、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农牧业生产总值保持平稳增长,特色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比重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加,力争年均增长6%以上。——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粮食生产主要作业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整治,化肥、农药等资源利用率分别提高6个和10个百分点,沼气及太阳能普及率、规模畜禽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15%、85%以上。三、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我省农业先发优势,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开辟和拓展调整空间,培育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下功夫,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提升区域农业发展层次。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坚持立足“口粮基本自给”,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基础,稳定种植面积和生产总量,加强优质、多抗、高产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优化品质结构和生产布局。根据温光资源条件,按不同用途发展专用优质早稻,继续保持和稳定一定的连作晚稻种植面积,主攻优质单季晚稻,发展鲜食型旱粮作物,加快形成合理的能发挥各地优势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