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学报2011,20(3):583-588@jeesci.com作者简介:翁伯琦(1957年生),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壤肥料与生态农业技术研究。E-mail:boqiweng@yahoo.com.cn收稿日期:2011-01-21海峡两岸碳汇农业研究与交易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对策——以闽台农业碳汇交易中心规划研究为例翁伯琦,王义祥,黄毅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性共识;同时作为发展低碳经济前沿领域的碳交易市场也得以迅速发展。本文简要综述了我国农业碳汇交易研究和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在福建建立海峡两岸农业碳汇交易平台的政策机遇和区域优势,提出了构建闽台农业碳汇交易中心的规划设想,并结合规划设想提出了要加强碳汇农业理论与节能减排技术、低碳农业发展规划与综合评估体系、农业碳汇交易机制、监测及其认证体系等农业碳汇研究的方向与建议。关键词:低碳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建设;对策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906(2011)03-0583-06近100a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IPCC第四次报告指出,由CO2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74℃;并且线形增暖速率也在增长,过去的50年平均线形增暖速率[0.13℃/10a]是近100年的2倍[1]。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根源,科学家普遍认为,温室气体大量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而工业化进程又是温室效应产生的基本根源。人类工业化进程中对基础能源的“饥渴”需求及在能源消耗中排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致使碳循环失衡。有关数据表明,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即由280μmol·mol-1上升到目前的355μmol·mol-1[2-3],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104a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后果是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全球气候环境恶化已危害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影响到了人类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直接威胁了人类的生态安全。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并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对此,农业发展应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4],为节能减排、固碳增汇、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1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了社会对碳排放权的关注国际能源局(IEA)2007年10月对中国的能源需求做出评论认为,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化石燃料消费国[5]。据国际能源机构和美国能源部预测,203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130×108t,比2006年的60×108t多出一倍有余[6]。随着温室气体排放进入后京都阶段,中国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2008年3月中旬召开的能源峰会上有专业人士指出,世界能源解决方案的重担将落在美国和中国身上。国际能源局(IEA)预估,中美两个国家到2030年将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45%[7]。Harvard大学Belfer中心的能源技术创新政策研究小组指出,中美两个能源大国的走向将成为抑制气候变化的热点。中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具体而重要的行动,不仅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还明确提出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8]。但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70.4%,石油占19.7%,天然气占3.3%,除水电外,中国可再生能源仅为1.5%[9],这意味着中国减排面临的压力将非常大。为达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球温室气体减量的最终目的,京都议定书建立了3种排减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联合履行(JointImplementation,JI)和排放交易(EmissionsTrade,ET)[10]。这3种都允许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国与国之间,进行减排单位的转让或获得。但各国初始碳排放权的合理配置是国际碳交易的重要前提,目前世界各国对碳排放权分配机制还没有达成共识,这一问题也是未来世界各国研究热点和讨论的重要议题[11]。在碳权排放模型方面,国外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大584生态环境学报第20卷第3期(2011年3月)量的研究,比较著名的分配模型有4大类[12]:平等人均权利模型、自然债务模型、基于文化观点的分配模型和能源需求模型。我国部分学者也对碳排放权的分配机制问题进行研究,目前主要有3种倾向:一是按人口指标,遵循公平的原则来分配碳排放权;第二种是按GDP指标,强调效率原则分配碳排放权;第三种是按人口和GDP组合指标分配[13]。虽然碳排污权分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总体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实践中发现很多问题需进行进一步研究。在农业方面,虽然我国对农业碳汇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与国外相比还较滞后。目前对我国农业碳汇功能的大小和分布状况仍不清晰,有关农业碳源与碳汇的界定、农业碳汇的测定、国内碳交换机制的建立和农业碳汇政策的制订等许多基础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当前,全球都面临这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如何在促进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保护生态、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佳优化与统筹协调。为此,要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这就必须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整体转型升级。实践证明,应对全球变化关键在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优化转变,核心是经济发展、节能减排与固碳增汇同步递进,尤其要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战略实施。就农业发展而言,要积极作为,着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要摒弃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生产方式,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农业发展之路。很显然,要促进农业低碳经济发展,除了理论创新与思想解放之外,还必须大力依靠科技进步,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例如要建立与完善生态经济的技术体系,其中包括生态化技术、信息化技术、绿色化技术以及各领域、各产业的纵向技术的有效结合与综合应用健全与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与技术平台,使产品、产业从低端走向高端,从低效走向高效,从单项走向协同,从直线经济走向循环经济,从高耗低效走向低碳增汇,从而迈上健康有序、充满生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海峡两岸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建设的对策思考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规定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买主向可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清洁发展机制双赢机制的出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开启了一个巨大的碳交易市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虽然没有减排约束,但中国被许多国家看作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积极参与碳交易。截至2008年11月21日,我国在EB(ExecutiveBorad)已经注册了317个CDM项目,占全球CDM总注册数的25.5%,其中CERs签发量为90.65MtCO2e,占全球总签发量的40.22%[14]。2005年10月,中国最大的氟利昂制造公司山东省东岳化工集团与日本最大的钢铁公司新日铁和三菱商事合作,展开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业务。估计到2012年年底,这两家公司将获得55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此项目涉及温室气体排放权的规模每年将达到1000×104t,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项目。由此看出,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市场创造了众多减排额,是全世界核证减排量一级市场上最大供应国;但是由于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多层次的碳交易市场体系,中国还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的底端,没有话语权,不得不接受外国碳交易机构设定的较低的碳价格[15]。由于中国现有碳交易配套体系不完善,相关中介服务机构业务水平不高,碳交易专业人才的缺乏[16]。另外,由于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中国为全球碳市场创造的巨大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价购买后,包装、开发成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在国外进行交易。对此,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包括碳排放在内的排放权交易市场,整合各种资源与信息,通过市场发现价格,用市场化的方法去规范各个企业的单兵作战。对于如何科学合理发展国内碳交易所,当前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政策引导和资助措施,促进碳交易配套体系的完善,提升碳交易的发展层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低碳”成了全球公众关注的热点,国内各地各科研机构和高校也掀起了一股“低碳研究”热潮,国内先后成立了十几家从事低碳方面研究的机构,如江西省教育厅和江西省科学院联合承办的江西低碳经济研究中心、英国威尔士低碳研究院和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建立的重庆低碳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的中国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的低碳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等等。但多数研究结构主要还是针对交通、建筑、工业3大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研究领域,而围绕低碳农业的相关理论与模式、计量方法与标准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17]。在碳交易市场建设方面,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以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为中国迈出了构建碳市翁伯琦等:海峡两岸碳汇农业研究与交易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对策:以闽台农业碳汇交易中心规划研究为例585场的第一步。2009年是中国低碳经济迅速发展的一年,中国的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武汉、杭州、昆明等交易所相继成立。虽然国内多家交易所已经成立,但是目前交易所的功能仅限于节能环保技术的转让交易以及CDM项目的撮合,真正实现的场内交易寥寥无几。但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期间,北京环境交易所主导制定的“熊猫标准”正式公布,这是中国参与制定的首个自愿减排标准,是中国在探索建立自己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在低碳经济形势下,应抓住机遇,设立农业碳基金,解决发展碳汇农业所需的部分资金。粮农组织的经济学家莱斯利•利珀认为,通过此种低碳融资措施,发展中国家低碳农业的规模可能会每年增加300,×108美元[18]。而且,进行农业碳交易,可增加农民的碳汇收入,有利于农业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据中国政府的最新报告,中国可能将于不晚于2014年启动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19],国家发改委正在酝酿环境权益交易相关管理办法,全国能源交易机构将被限定在10个以内,那么以后专门的碳交易中心的成立是否会被限定还不确定。因此,抓住这一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好时机,构建海峡两岸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另外,福建省也具有独特的碳交易优势,福建正大力推进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将是中国未来重要的人口和产业空间集聚区域之一,具有的独特的政策区位优势和对台合作的基础优势,通过两岸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有望建设成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先行区。近年来,福建省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已关掉了很多的小火电和水泥厂等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并在生物柴油、清洁柴油、风电、核电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开发,在火电减排、节能建筑、工业节能减排、环保节能设备能领域显露出巨大的商机,低碳经济有望成为海西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福建省具有先天的农林业优势,农林业碳汇效应显著。福建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森林的碳汇效应巨大。据有关研究,1hm2林地可吸收5.77×104tCO2,碳汇林业已成为清洁生产(CDM)项目的新亮点。同时福建省地处东南红壤丘陵区,是我国热带、亚热带经济林果、茶叶的重要生产基地,该区农业资源固定CO2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