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多元化背景下班级德育工作的创新思考信息与软件分院-张小平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更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信息化高速发展和开放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行为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传统的德育教育理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进行学生的德育研究和开展德育工作就更加重要,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其影响到每个大学生的成长。文章就针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探讨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一些新思路。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德育工作创新一、目前班级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1、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意识、个体意识是益强化,政治意识、群体意识普遍弱化,在当代的学生思想观念中打下了明显的烙印。当下好的经济形势,为德育工作创造了更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同时负面影响也反映到学生的思想意识、生活和学习中,严重影响了人生观价值观。职业学校扩大招生数量,一方面满足了家长和学生的愿望,从提高全民素质大有益处;但另一方面,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致使大学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德育工作的开展更是困难。2、信息多元化对德育工作的冲击今天,随着互联网为断发展,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多元化对德育工作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条,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和不断更新的网络信息,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行为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对传统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首先,网上信息内容复杂。既有科学、进步、健康、有益的大量信息,伪科学、不健康、有害甚至反动的信息也充斥其中。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挤压,规范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3、忽视或无视德育过程的生成性德育过程是在教育都的价值引导和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中形成思想道德主体的过程。真正的德育过程的生成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缺乏受教育者的参和互动的教育活动不是真正的德育过程,然而,传统学校的德育工作忽视或无视德育过程的生成性,将衡量教职员工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正在逐渐成长的学生。二、新行形势下班级德育工作的工展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性质以及发展水平。同时,学校的德育工作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并且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是否成功开展德育教育,直接关系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1、更新新形势下德育观念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为德育过程提供了土壤、水分和空气。但面对信息的开放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不强、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多元信息往往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剥夺学生选择的权利。所以班级德育教育工作再也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必须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形成道德辨析判断的能力。2、调整网络时代的德育内容“变堵为疏”从被动变主动调整网络时代的德育内容。一方面同,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德育传播策略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既能发挥德育宣传教育功能,又能监控有害信息传播的全国校园德育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安全保障。另一方面,让学生从被动进入德育网络系统,到使学生主动接受生动、有效、可信的德育教育信息。3、创新新形势下德育教育模式面临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开放性、交互性、创新性,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德育教育模式也要充分利用多元化信息的有利条件不断创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校德育途径,也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首先,让网络成为学生成长道路的“心灵之家”。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这个阶段。利用网络开设青少年心理在线咨询,关注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能够把自己的心思与同龄人沟通,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行目的。其次,让网络成为学生创造研究的“健康舞台”。有关数据表明,美国利用互联网最主要的目的做研究和创造性的活动。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从浩瀚的信息海洋里寻找、分析、过滤并提取有用的信息加以适当的利用,恐怕将成为新一代人学习和生存的本领之一。在当前,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被广泛推广,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和亮点,我们要借此东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培养自己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存取的方便性以及交互的及时性进行学习和研究,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校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学校的工作更应该主动迎接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充分利用网络时代信息多元化的特点,及时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优化德育环境,拓展德育模式,构筑适应时代背景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的学校德育框架。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集体应该有确定的被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目标,成员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各高校的同学大部分认为本班集体是有凝聚力的,同学之间也能相互信任,并为建设好班级出谋划策,但是学生的班级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导致大学班级缺乏较强的凝聚力。(二)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班级的规章制度分为两种: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调节团体和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活动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维护个人在团体中的权益,从而使个体获得发展。在成文的班级制度中有一种倾向是要引起注意的,即辅导员或班主任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干部,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这种方式导致辅导员或教师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干部只从事监视的活动,监视同学不违纪、不犯错。该管理方式把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被群体所要求的整齐划为扭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班级中非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是班级中约定成俗的规范。由于多数的同学认为班级的制度不是由班级同学自己讨论制定的,在班级中大家也不会根据班级情况的变化修订班规,所以导致了规范全班学生行为的班级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部分制度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这类的班级制度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三)不和谐的班级中合作与竞争氛围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竞争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奖学金等激励行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由此造成的竞争也很激烈。例如有些高校的奖学金发放制度不完善,因为单一地用总分来衡量,不能反映出一些同学在个别科目上的进步。这个制度的结果是除了极个别的幸运儿成了成功者,绝大多数的同学成为失败者,他们在竞争中永远落选。该制度安排并不符合学校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样的理念。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学习,对于学习上还要帮助的同学则关心较少。(四)学生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对于大学来讲,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够真正产生教育影响。学生对本该使大学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是寄予厚望的,但希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也非常大。因此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谈恋爱的现象就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有趣、丰富多彩”,“离社会距离太远”,“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学习气氛不浓”等等。二、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在分析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后,我们发现这些现象可能反映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当然学生本身也存在问题。但就班级管理而言,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而班委会和团支部所能做的大多是遵照校方的意思去落实工作,所以谈到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时责任人首先应该是学校。(一)对教育目的的片面理解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教育目的在确立的时候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即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也要考虑人本身的因素。学校是现代社会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场所,一方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另一方面也协助学生实现了生理、心理、智慧、品性、技能等各方面全面的发展。21世纪,只有全面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完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现代的教育应该围绕人一生中的4种知识支柱而展开,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然而许多学校忘记了自己肩负着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在学校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个人人格的完善,民主意识的建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力等等的培养都被忽视了。在此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对优秀的学生的评价、对优秀的辅导员的评价、对优秀的班级管理的评价、对班级所具有的功能的认识、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选择、各种教育方式、管理手段的选择上都会产生偏差。另外,学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也没有把握好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水平。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服从”、“统一”,漠视已进入成人阶段的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尊重、自我成长的要求。(二)对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把握不准确学生作为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理由;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和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三是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四是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教育者要想成功地促使学习者有效学习或高效学习,就必须在把握学习者之间共性的同时,花大力气把握他们彼此之间十分不同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就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三)对学校管理的“教育”特性认识不够学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是一个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学校有其独特的组织和管理特性。学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且学校管理的主要客体——学生更具有特殊性,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他们是具有可塑性和可发展性的。对于学校来说,追求效率和效果不是学校管理的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学校中的一切活动都无不与培养人联系在一起,学校的管理活动也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和任务,通过管理活动既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学校文化,又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学校管理活动的教育性往往表现为学校的价值、态度、文化弥散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之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就是所谓的“管理育人”。例如,学校制订的制度是人性化的,学生在这种制度中深切地感受到他是被尊重的,由此,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也会学习如何去尊重他人。然而一些学校在对学生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了“管理”而忽视了“教育”,不仅是对现成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而且还不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课堂中被教育要诚实做人,但在课堂外他发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