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NS看虚拟社区2.0的传播特点时间:2009-5-2214:46:50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作者:周建青夏梅娟阅读27次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作者:周建青夏梅娟单位:周建青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艺术传播系主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邮编:510006摘要:从社区形态的角度来说,虚拟社区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虚拟社区1.0和虚拟社区2.0。近年来流行的SNS社区,正是虚拟社区2.0的突出代表。SNS社区拥有真实人际交互、以用户为中心以及整合化的功能。通过对SNS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虚拟社区2.0在社区成员、传播内容和传播平台三方面的传播特点。关键词:SNS;虚拟社区2.0;传播特点SNS,全称SocialNetworking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用户在SNS上结交现实中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形成一个个相互关联的熟人圈子,从而把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从物理空间延伸到网络虚拟空间。可见,SNS实际上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虚拟社区。当互联网从1.0走向2.0,作为网络媒体形式之一的虚拟社区,也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社区形态角度来说,虚拟社区可以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虚拟社区1.0和虚拟社区2.0。虚拟社区1.0是web1.0时期的形态,虚拟社区2.0出现在web2.0时期,近年来流行的SNS社区,正是虚拟社区2.0的突出代表。本文在分析SNS社区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虚拟社区2.0的传播特点。一、SNS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SNS诞生于2002年至2003年左右,代表性的网站有LinkedIn和Friendster。LinkedIn,2002年底建立,是美国较为成功的社交网站,用于帮助职场人士发展社会关系、规划职业生涯。Friendster是第一批SNS网站之一,2003年3月成立,发迹于美国而发展于亚洲,超过70%的用户来自于东南亚,这些亚洲用户通过SNS网站与在美亲朋保持联系。SNS快速发展期则在2005年,最成功的代表是2003年成立的MySpace和2004年成立的Facebook。在中国,第一家校园SNS是2005年12月成立的校内网,被称为中国版Facebook,后来相继出现了占座网、海内网、开心网等。短短几年的时间内,SNS已经获得全球性蔓延式的发展。SNS成功的背后,是对用户需求的满足。与以往交流性的虚拟社区有所不同,以人际关系为核心价值点的SNS社区具有三大特点:第一,SNS社区拥有真实人际关系。SNS用户基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而相互联结,形成自己的SNS人际圈子。实名制的推行和用户信息真实化,进一步巩固了SNS的人际结构。第二,SNS社区以用户为中心。在虚拟社区1.0阶段,社区的互动是群体性分享,具有大众传播的思维。社区中存在版主的管理员制度,形成意见领袖和把关人并存的格局。而SNS则颠覆了传统的社区传播形式,弱化管理员角色,以个人界面、定制等方式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个人化社区,整个SNS就是一个个用户的“家”所组成的社区。第三,SNS社区整合了多种2.0应用。SNS则囊括了相册、日志、IM、娱乐游戏等2.0基础应用,力图提供全方位的网络体验,帮助用户在网络人际交往中展现自我又分享彼此。二、虚拟社区2.0的传播特点虚拟社区2.0以Blog、SNS为代表,其在1.0的基础上,社区原有的分享、互动、开放有了新的发展。从虚拟社区1.0到2.0,社区感明显增强,家的归属感也显著提升。下面,笔者从社区成员、传播内容和平台三个方面,分析虚拟社区2.0的传播特点。1.社区成员:结构紧密化、关系真实化、成员个人化虚拟社区发展到SNS阶段,社区的成员由原来匿名性昵称下的网友关系变成了实名制下现实延伸的人际关系。这种从陌生到熟悉带来的信任感,促使了虚拟社区成员的关系从松散走向稳定。整个社区成员的关系结构变得更加紧密。网络传播的匿名、开放以及高度膨胀的信息让人们享受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不适感。真实化,其实是一种虚拟对现实的回归。虚拟社区的成员关系真实化,可以减少相互熟悉的时间,彼此的信任可以节约判断信息有效性的精力。SNS社区的熟人关系,帮助人们维持和拓展现实人际空间,这种虚拟和现实的进一步融合,体现了虚拟社区2.0的真实化特征。在天涯社区上,成员是一个过客,或者是人群密集的虚拟广场中的一个点,但在SNS上,用户看到的首先是自己的“家”,即用户的个人主页,从自家的“窗户”往外,可以看到更多好友的“家”。两者带来的是两种不同的社区体验。前者是带有群体归属感的群体性社区,而后者则是“我”的社区体验下的个人化社区。SNS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个人化虚拟社区,满足了年轻网民展现自我的心理需求。从群体性社区到个人化社区,正是虚拟社区从1.0到2.0的一种变化。在虚拟社区2.0阶段,传统的虚拟社区,如论坛,为适应网民的个性需求,也增加了相应的2.0元素,提供RSS功能,允许成员定制个人页面,添加个性签名,头像等一些个人的元素。2.传播内容:原创化、互动化、娱乐化虚拟社区1.0时代,人们在论坛、电子公告版等社区中自由分享信息,用户以浏览信息为主,并自己撰写或者转载帖子。到了虚拟社区2.0时期,Blog、SNS等社区形式在网络交互中仅仅是平台的角色,平台上的内容是由用户创造的个性化的微内容,如图片、个人日志、原创视频等,社区用户的参与度和分享度进一步加强。社区活动也从信息共享走向了人际交互和娱乐体验。SNS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交关系活动的社区,用户在SNS上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与朋友互动,撰写日志、上传图片也是为了人际的分享。另外,娱乐性在2.0的虚拟社区更加突出。各大SNS网站上都有各种有趣的SocialGame(社会化游戏),许多用户玩得乐此不疲。如校内网的“买卖奴隶”,“抢车位”游戏,开心网的“种菜偷菜”,三更半夜起床登陆SNS“偷菜”的用户为数不少。用户参与某个游戏的动态信息,都会自动通知其好友,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卷入式参与各种SNS娱乐体验。相比之下,勤于更新SNS日志的人并不多。娱乐体验的增强也是虚拟社区用户个性化的体现。3.传播平台:功能综合化、空间封闭化、界面个性化早期的虚拟社区以精神交流为主,当它从群体性社区发展到个人化社区时,为了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社区功能逐渐综合化。一方面,是媒体形式的综合,如SNS社区,就综合了相册、日志、IM、娱乐游戏等2.0媒体形式;另一方面,社区的服务也多元化。全球第二大SNS网站Facebook,从最初的人际交互服务发展到社区虚拟物品、电子商务、网络游戏多种综合的功能。在虚拟社区2.0,社区平台从公开走向了自主性的封闭。这也是虚拟社区从公共广场走向个人领地的必然要求。从BBS到SNS,社区用户获得了从“做客”向“居家”转变的体验感。对“家”这个的私人空间的拥有必然伴随隐私保护的需求。虚拟社区2.0的传播平台出现了封闭化的技术和规则,例如,只有登陆才能进入,访问权限设置,阻止外部搜索引擎等技术。虚拟社区的个人化伴随的是界面个性化的要求。在个体突出2.0时代,除了SNS社区尽显个人特色,论坛、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等纷纷提供个性化界面。个人定制是用户参与的web2.0特征的体现。作为互联网产品之一的虚拟社区自然也体现出2.0的形态特征。由此可见,以SNS为代表的2.0虚拟社区,其展示出来的传播特点更具有传播魅力。参考文献[1]赵莉,钱维多,崔敬.互动传播的思维[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2]能向群.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NS:网络人际传播的现实化回归[J].2006年第2期:130-131[3]向琦萏.经济师.“虚拟社区”网络体验的真实性解读[J].2006年第3期:252,352[4]赵联飞,郭志刚.社会科学.虚拟社区交往及其类型学分析[J].2008年第8期:72-78[5]徐小龙,王方华.外国经济与管理.虚拟社区研究前沿探析[J].2007年9月:10-16[6]百度百科.Friendster[EB/OL].,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