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症状监测领域的应用2l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已延伸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在症状监测领域现代信息技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国内以及以美国为例的国外症状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同时就症状监测系统中信息技术应用需求、目前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做一初步探索。一、国内外症状监测系统发展现状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不少国家建立了完善的症状监测系统,这里以美国为例简单介绍国外症状监测系统并简要介绍几种我国检测系统的发展现状。(一)美国症状监测系统目前美国使用的症状监测系统主要有实时爆发与疾病监测(RODS)系统、社区疾病流行早期报告电子监测(ESSENCE)系统、轻型流行病先进监测与紧急应变(LEADERS)系统、快速症状确认项目(RSVP)四项【1】。RODS系统是由美国RODS系统由匹兹堡大学在1999年设计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公共卫生机构检测大范围隐匿投放炭疽杆菌的能力。该系统利用专门的计算机软件,与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连接,采集急诊室患者相关数据,同时也收集非处方药品销售的数据,利用Bayes原理设计症状分类模块,将文本格式的主诉分类为不同症候群数据进行分析【2】。ESSENCE系统主要应用于国家首都地区疾病监测,是已知惟一的覆盖军事和民用卫生保健信息的疾病暴发监测系统。该系统利用军队与地方、临床与非临床信息实施症状监测,在数据源开发、软件设计及监测系统运行等各方面均体现了多部门合作,并同时为美国军方与地方政府服务。美国LEADERS系统是具有军方背景的大型症状监测系统,以疾病暴发与流行监测为主要目的,以因特网为基础,其数据来源包括医疗服务机构、药店、学校等多部门,并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功能定制【3】。RSVP系统由临床医生或者护士报告可疑的或异常的患者症状,包括医生对疾病严重性和可能分类的判断。计算机能自动持续更新各种症候群的相关图示,通过Email或自动寻呼向公共卫生人员通报异常趋势。对流行病学专家而言,RSVP可以提供实时的数据报告,进行大量的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流行病学专家利用这些信息及时进行分析,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流行病学调查,判断是否有疾病暴发的可能,从而及时地发出警告。(二)我国症状监测系统1.流感样病例监测系统:我国白2005年6月开展了流感样病例监测,目标是建立一个规范、灵敏、高效的覆盖全国的流感监测网络,及时掌握我国流感疫情动态,发现流感流行株、新毒株或变异毒株,做出预警预测,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流感大流行,减少超额死亡率,为我国流感防治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全球流感疫苗的推荐和生产做出贡献。监测对象为监测点医院就诊的流感样病例【4】。2.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我国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是在2003年SARS暴发后开始建立的。卫生部确立开展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目的是为了筛查可能的SARS病例和人禽流感病例,以及其他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早期发出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从而防范SAILS疫情的扩散蔓延和可能出现的人禽流感疫情。3.发热出疹性疾病监测系统:加强麻疹监测是消除麻疹的主要策略之一,为配合《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工作,于2009年2月修订了麻疹监测方案。据报道,2005年我国报告近13万例麻疹患者,特别是成人麻疹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麻疹发病年龄构成比后移现象达到了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5】。因此对麻疹的监测不容忽视。4.感染性腹泻监测系统:感染性腹泻是一组由细菌、病毒、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肠道传染病,是长期以来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已成为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6】。目前,我国感染性腹泻的监测主要在医院的肠道门诊,一般于6~10月份开设肠道门诊。二、症状监测系统中信息技术应用需求近十年来,我国症状监测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评价症状监测系统的关键因素为系统检测疾病爆发或生物恐怖的有效性、阳性预测值、敏感性、及时性。症状监测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模块⑴数据来源和采集,数据来源包括公共卫生实验室监测结果、紧急医疗救助120电话记录、企事业单位缺勤率、口罩卫生纸等医疗用品的销售量、药店非处方药销售情况以及医院急诊室病人访问情况等。初步研究为评估数据的有效性,并研究它们在症状监测的信息特性化能力、及时性等方面的不同。收集数据需要安全水平较高的专用计算机网络;⑵症状分类,目前大部分症状监测系统使用主诉作为数据的一个主要来源,很多基于信息检索和文本处理的分类方法,通过分类可以帮助辨别疾病对公共卫生的威胁程度;⑶数据分析和症状监测,目前自动数据分析与预警中常用的算法都是基于异常监测的,包括人工智能方法和经典的统计方法,考虑到没有一个单独的算法可以覆盖所有的可能情况,所有一个监测系统需要利用一种以上的算法,量化从监测数据中观察到的传染病暴发的可能性;⑷数据可视化,通过一个普适性的可视化环境,便于与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共享【7】。同时,我国疾病监测系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传染病监测体系缺乏顶层设计和战略性安排、传染病实验室监测体系较薄弱。因此,我们还有必要改进目前的症状监测系统。对此,在卫生信息技术水平上有以下几点建议:1.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实现公共卫生信息数据共享。2.建立一种操作简单、界面友好、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能够应用于现场应急处置的应用系统。3.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建立电子数据传输系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运转数据,取代纸质的人工运转,可以避免人工运转的不安全性及迟滞性。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除了对于疾病监测的贡献,也将影响疾病预防控制中各方面工作,成为疾病预防控制的一大特色。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公共卫生领域充分融合,将会极大地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应用也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参考文献【1】代小秋,刘民.国内外症状监测系统现状及其评价结构【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6):549-551.【2】ChapmanWW,ChristensenLM,WagnerMM,etal.Classifyingfree-texttriagechiefcomplaintsintosyndromiccategorieswithnaturallanguageprocessing.ArtifIntellMed,2005,33:31-40.【3】GreenMS,Kaufmanz.Surveillanceforearlydetectionandmonitoring0finfectionsdiseaseoutbreaksassociatedwithbioterrorism.IsrMedAssocJ,2002,4:503-506.【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流感监测方案(试行).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5】刘刚,单荚香,张顺祥.成人麻疹的流行现状及控制策略.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33:420-422.【6】林玫,董柏青.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研究现况.中国热带医学,2008,8:675-677.【7】徐雪琼.传染病信息学在症状监测中的应用.中国保健营养,2014,7(中):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