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大集中模式探讨与实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公司信息系统“大集中”模式探讨与实践摘要:简述了信息系统“大集中”模式的理论来源、三种具体模式以及“大集中”模式的优势。客观地分析了公司信息系统省级“大集中”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对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成功实施的案例分析,建设性地提出了“大集中”模式的建设思路和整体构架。最后对“大集中”模式潜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概括性提出了风险防范对策。关键词:公司,信息系统,大集中Abstract:Itsummarizesthetheoreticalsourceoftheinformationsystem“overallcentralization”anditsthreekindsofspecificpatternsaswellassuperiority.ItalsoanalyzesthenecessityandthefeasibilitytocarryonthispatternintheHNonaprovinciallevel.ThroughthesuccessfulimplementationofthecompanyOfficeAutomationsystemcaseanalysis,“theoverallcentralization”informationsystemconstructionthinkingandoutlineisconstructivelysuggested.Finallythepotentialriskof“overallcentralization”patternisanalyzedandcorrespondingdefensivesolutiongenerallyproposed.Keywords:HainanPowerGrid,informationsystem,overallcentralization0前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企业信息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信息系统如雨后春笋林立于各行各业,庞大的数据给企业带来价值和效率的同时也越来越让决策者们无所适从。问题就出在孤立而分散的信息系统只能解决局部业务流程,这样离散的信息系统和数据越多,就越难以整合和集中挖掘分析,决策者也很难及时获取准确、可靠的综合分析数据,因此,如何实现数据集中和系统整合就变成了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系统“大集中”和一体化模式倍受大家的关注,尤其是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的公司公司如何避免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系统“大集中”模式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1浅析“大集中”模式1.1诺兰模型和米歇模型信息系统“大集中”其实是一种通俗和形象的表述,这一称谓实际起源于诺兰模型和米歇模型。近三十年前,美国人理查德•诺兰(Richard.L.Nolan)在深入研究信息化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无论对于一个行业,还是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信息化大体要经历初始、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这样几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之间并非截然分开,也不能超越,即著名的诺兰模型。后来,米歇(Mische)对诺兰模型提出了补充意见:作为前后两个阶段的集成与数据管理其实是不可分割的,集成阶段的实质和主要特征恰恰就是以数据集成为核心的数据管理。因此,米歇模型认为信息化的一般路径是由起步、增长、成熟和更新这样4个阶段所构成。诺兰模型和米歇模型揭示了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没有解析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模式,由此人们提出了“大集中”模式来形象地描述当前我国信息化所进入的“数据集中”和“系统整合”阶段。1.2“大集中”的三种模式当前,从信息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提出了“大集中”的三种模式:设备集中、数据集中和应用集中。设备集中模式是指简单地将原来多个信息处理中心的设备进行集中,是技术方面最低层次的集中,处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数据集中模式是指数据集中到同一台主机或多台主机构成的集群系统中,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应用集中模式是指软件架构采用面向服务的一体化设计,多层次覆盖所有业务范围(如图1)。数据集中模式下应用往往是分离的,而应用集中模式下数据往往是集中的,但随着分布式技术、虚拟技术和宽带网络的快速发展,不排除将来有可能出现“数据和应用物理位置分散而逻辑2集中”的系统模式。应用系统应用系统应用系统应用系统应用系统应用系统应用系统应用系统应用系统设备集中模式数据集中模式应用集中模式图1“大集中”模式示意图1.3“大集中”模式的优势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信息系统也在向着大集中与一体化方向变化。比较起传统的分散和孤立模式,“大集中”模式具有如下优势:1、实现规范化集中式管理,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由于数据与应用系统的集中与整合,不仅提高了数据的时效性、唯一性和规范性,为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和挖掘分析提供了有力条件,同时也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高效、准确、实时、完整的管理信息,能使管理工作做到事先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增强了资产与财务的监控力度,提高了生产经营决策和管理水平,为企业实现规范化、一体化管理提供了有效保障。2、降低了信息化建设和运维成本。首先是改变过去分散建设需要每个下级单位投资机房和大量软件及硬件设施,十分明显的节省了投资成本。这种节省规模越大,效益越明显。其次是随着信息系统的集中,下级单位IT运维工作转移到了网络与终端维护、业务指导方面,大量减少了下级单位对专业IT人才的数量和工作压力,同时系统的升级和扩展变得更加方便,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成本将大幅减少。其三是应用部署周期短、推广快,提高了项目建设效率和系统覆盖率。3、新的系统模式必然带来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管理流程的优化、组织结构的精简、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企业管理成本的降低,最终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使企业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2选择省级“大集中”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公司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公司下辖20个分公司,9个直属单位。公司提出了“三精一优”的发展战略,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基础明显改善。公司信息化建设选择“大集中”模式势在必行。2.1公司信息系统“大集中”的必要性1、建设“大集中”、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有利于建立公司扁平化的管理体系,实现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促进业务处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集中监控和风险防范,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2、集中、完整的用户数据,有利于改善营销服务质量,提高对用户的服务水平,提升公司的社会形象。3、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有利于企业的生产资源有效分配和利用,加强生产和技术的统一、规范化管理,为社会提供安全、稳定、优质的电力供应。4、在公司生产总值还较小的情况下,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必然有限,采用“大集中”模式有利于缓解这一矛盾。5、公司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IT人才严重短缺,按照目前HN的收入水平,大量引进IT人才困难很大,采用“大集中”模式,通过合理分配IT人力资源,可以大大减少IT人才的需求,缓解IT人员紧缺的压力。32.2公司信息系统“大集中”的可行性1、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是省政府直接管理到市县的两级管理模式,公司公司同样采用了政府的这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扁平化、效率高、执行力强,同时也为信息系统的大集中、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条件。两级管理结构没有中间环节,“大集中”的应用系统构架只需按两级层次构建,结构简单、清晰。2、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在不断提升,存储容量在不断扩大,而设备的价格也在相对降低;另一方面软件编程技术由面向过程发展到面向对象和服务,使得软件架构模块化、平台化,不仅缩短了开发周期,同时也使系统的集成性、扩展性大为提高,更好地适应了企业的流程优化和业务整合。3、现代通讯、网络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尤其是光纤通讯技术的成熟和成本大幅降低,使网络传输速率和网络覆盖面大大提高。公司已经建成了覆盖110kV变电站及以上单位的综合数据网络,到乡镇35kV变电站的光纤网络也将在近三年内全面建成,电信运营商的商业网络也为公司自有网络的延伸提供了性价比较高的补充,客观上为分散的小系统向集中的大系统过渡提供了网络基础条件。4、近年来国内外可借鉴的“大集中”模式的成功经验已经很多,尤其是国内通信、银行、证券等行业的成功案例很值得电网企业借鉴。公司信息系统建设起步较晚,大型业务系统还未建设,从规划开始就按照“大集中”、一体化的模式考虑,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投资,同时能实现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赶上或超越同行业先进水平。3.“大集中”模式的案例分析与建设思路3.1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OA)大集中模式案例分析公司OA系统于2005年开始设计和建设,系统一开始就按照“大集中”和一体化模式设计,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只部署在省公司,到2006年成功上线运行。第二阶段部署到全公司所有分公司和直属单位,于2007年底全面上线运行,系统覆盖率100%。系统基于Domino平台,结合二次开发,虚拟出两级OA门户,各单位处理流程独立且自定义,公文交换快捷、安全。系统管理也分为两级管理模式,各单位独立管理。系统还成功与公司短信平台、电子邮件系统、电子印章系统、身份验证平台、南网OA系统进行了对接。主机系统采用三台IBMI520小机集群,数据由统一的SAN存储系统承载。到目前为止,系统注册用户达到了4000人,并发用户数最高达到了1000多用户数。累计处理公文数达到了6万个。系统运行3年多来,年平均可用性达到了99.9%,为实现公司电子化办公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公司OA系统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实施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归纳如下:1、梳理和优化管理流程。不像新型的通讯业或对计算机与网络依赖度很强的银行业,电网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传统的管理模式制约着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必须从“人、财、物”三个方面重新梳理和优化管理流程,整合全省各市县的业务差异,调整和完善岗责体系,使信息系统内业务逻辑的定义尽可能准确、简单和流畅,达到高效、规范和数据共享的目的。2、编制适应信息化的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又分为业务标准和信心技术标准。业务标准包括安全生产、营销服务、财务与审计、物流与工程、人力资源、办公与综合等各业务口的自身与关联的业务逻辑;信息技术标准包括信息资源规划、编码体系、系统架构、安全防范、IT规划与项目管理、IT运维等标准。业务逻辑混乱或者过于繁杂会使系统效能严重下降,甚至引起数据混乱,对信息系统的影响不可小觑。3、补充和完善信息化组织结构和人员。就目前公司IT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必须按照系统“大集中”模式,制定相配套的IT组织结构,集中高素质专业IT人才确保“大集中”的数据中心建设和运维,基层单位配备终端和网络维护、系统操作指导的一般技术人员。3.2公司信息系统“大集中”模式的整体架构当前,以ERP为代表的紧耦合集成模式和以SOA技术为代表的松耦合集成模式是进行系统集成较成熟的方式,两种模式各有其优势所在。ERP系统在统一平台上,实现以企业各类资源管理为核心的大部分企业业务逻辑。由于在统一的系统平台上实现,其信息和应用的集成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证。但ERP系统实施周期4长、成本高、风险大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以SOA技术为代表的松耦合技术,强调各系统对外提供标准形式的服务,通过服务提供,实现信息资源和业务逻辑的复用,实现应用系统的集成。基于以上特点分析,结合公司的实际,选择以SOA技术为代表的松耦合集成模式来实现公司“大集中”、一体化的信息系统集成与整合风险小,灵活性强。在标准平台的基础之上,利用SOA的理念和架构,实现应用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应用系统规划、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部署和维护、系统监控管理等,构建出一个全面支持界面集成、流程集成、服务集成、数据集成的“大集中”、一体化整体架构(如图2)。ETL数据中心企业信息门户系统(EIP)企业应用集成平台(ESB)数据总线生产管理商业智能营销管理工程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行政办公综合管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