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雅之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信达雅之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朱竞妍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摘要:以SamuelUllman的名篇《青春》为例,今在其诸多中文译本中,选择三个版本中的几处译句作为比较对象,分析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关键词:雅、细节处理、句子优化、修辞艺术、措辞艺术一、译文的印象和评价比起严谨细致的说明文、简洁明了的应用文、逻辑严密的议论文和艺术色彩浓厚的小说戏剧,散文作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更为常见。这些文体的翻译作品我们接触的不少,而散文作品的翻译技巧更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研究。本文所选的短文是SamuelUllman的名篇《青春》,作者在创作这篇散文时,已年届七十。作为一位须发斑白,阅尽世态却依旧饱含生活热情的长者,作者下笔沉稳而不失活力,遣词用句体现出了成熟、大气的风格。读完全文,我们也深受启发,青春不仅仅是用肉眼来辨别的,青春更是需要用心灵来感受,用热情去创造,用生命力去维护的。近百年来,此文一直为世人所倾倒,为英语学习者珍视,其产生的轰动效应经久不息,有不少名人或将此文视为座右铭,或将其随身携带,以时时提醒激励自己,如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曾在其任盟军最高统帅时,将此文悬挂在办公室内,并在其演讲中时不时引用。理想的译文,应是在充分领会原文的要义和内涵后,在译文中自然地复现出来,既翻译出原文的字面义和隐含义,又保留原文的行文风格。像《青春》这样一篇足以影响数代人的美文佳作,篇幅短小,言语简洁,内容深刻,其译文必须要将原文的形式之美和内涵之美充分传递给读者,才能让人感到印象深刻,不失原文的精彩。此处参考的三篇译文,一篇出自翻译大家王佐良先生,其余两篇出自两位不知名的译者。若撇开三位译者的知名度不谈,仅就译文的翻译水准来评价,考虑到译文的各个方面,三位译者的译文都可视为属上乘之作,而我个人较为偏爱的是王佐良先生的版本,其译文即便是独立的作品,亦堪称精品。若从细节处理,措辞艺术,修辞艺术,句子优化这些角度来判别译文水准的高下,无论是用词的凝炼,修辞的运用,以及句式的灵活,王佐良先生的译文都无可挑剔。虽然在翻译过程中,这个版本细节的处理较另两个版本有更多的变通,但这些变通并没有妨碍到译文的“信”,即忠实于原文,反而使译文更顺畅,更加自然,更有“中国味儿”,读来也更为亲切,更符合“达”的要求;而且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在风格上最接近原文,传递出原文意境的美感,“雅”的体现有目共睹。可以说,初读一遍,三篇译文或许难分伯仲,而细细品之,则觉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也如原文一般,好似陈年佳酿,令人不禁反复回味,不忍忘却。严复先生在多年前提出了翻译的“信达雅”标准,窃以为,“信”和“达”是“雅”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忠于原文的“信”,则无所谓译文通顺自然之“达”,更无需谈及译文既与原文神似又有语言品味之“雅”。此处选取的三篇译文,在“信”和“达”方面,都表现得相当不错,可以说不仅忠实于原文,也翻译得浅白流畅,文字功底可见一斑;而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之所以能技压群芳,还是因为在“雅”方面,即表达的艺术性和美感方面,略胜一筹。二、从细节处理的角度比较译文相对于后文将会谈到的修辞艺术和措辞艺术,细节处理和句子优化更多地是为译文的“达”,即令译文更自然晓畅而没有“翻译腔”,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并且在“达”的基础上,也帮助译文更接近“雅”的境界。细节处的把握,很能体现出译者斟酌语言的用心。例如原文中:“Itisthefreshnessofthedeepspringsoflife.”译文一选择了直译:“青春,是生命伸出的一泓清泉。”译文二也做了类似的处理:“青春是生命中甘鲜的清泉。”而王佐良先生却适当添加了三个字:“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增加的三个字让译文的句子更加完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也为译文增加了活力,一时静态的表达变成了动态的画面,让译文更好地体现原文内在充满热情的特点。三、从句子优化的角度比较译文英语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决定了表达的重点更容易出现在句首或句子的前半部分。而汉语则反之,把重点放在了句末。在翻译时,通过语序的调整来使句子得到优化是关键。例如原文中:“Thisoftenexistsinamanof60morethanaboyof20.”王佐良先生合理地调整了语序:“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译文二也做了类似的调整:“比起20岁的人,这种优势更经常地深植于一个60岁人的心中。”只是译文二不如王佐良的译文简洁。而译文一却未对语序作调整:“一位60岁的老人身上常常散发出青春着这种气息,而在一个20岁的小伙子身上倒未必可寻。”可见王佐良先生的处理更为成功。四、从修辞艺术的角度比较译文相对于细节处理和句子优化,修辞艺术和措辞艺术更多地是为译文的“雅”,即令译文在“达”的基础上,意境、气韵、口吻、风格等较为抽象的元素更接近原文的基调和境界,同时也使译文作为一种使用目标语的再创造作品,具有特殊的美感,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例如原文中,“Nobodygrowsoldmerelybyanumberofyears.Wegrowoldbydesertingourideals.”作者的原文前后两句句式相同,内容相互对照,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全对等,但基本结构一致,句子长度也接近。在三个译文版本中,不同译者在对此句处理上,各不相同。王佐良先生在译文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对称而工整:“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通过对译文的再创造,体现出了原文的特点和中文的美感;译文一远不如王的译文生那样整齐:“没有人会仅仅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变得衰老,我们是由于丧失理想才变得衰老”,显得过于拘泥于原文的语序;译文二与译文二相似:“没有人仅仅因历经岁月而衰老,我们衰老是因为我们抛弃了我们的追求。”译文一与译文二都不具备王佐良先生译文的优点。五、从措辞艺术的角度比较译文读过《青春》原文的人应该能够感受到,作者作为一名诗人,他的文字在这篇散文中同样表现出了近似于诗歌作品的凝练,而非一般散文的铺陈,絮絮而谈。让人拍案叫绝的是,王佐良先生的译文颇具古风,有几分骈体文的风采,文言味十足,却又非八股式古文,晦涩难懂,而是言简意赅,容易读懂。王先生在译文中频繁使用四字格,而且对于四字格的使用炉火纯青。而另两位译者的文字风格偏向于更为通俗的白话。例如原文中:“Yearsmaywrinkletheskin,buttogiveupenthusiasmwrinklesthesoul.”王佐良先生译为:“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译文精炼,优雅,和谐,更像是一位儒雅而不失青春热情的长者在谆谆叮嘱。译文一译为:“年岁或许在皮肤上生出皱纹,而热情不再则会使心灵起皱。”译文二译为“岁月也许会使我们的皮肤摺皱,但是放弃热情会使我们的灵魂衰老布满皱纹。”皆无法表现出原文内在的气势美感。六、总结曾有人评价说,译者翻译作品就是戴着镣铐跳舞。我们在翻译散文时,受制于原文给出的信息,既要使译文内容忠实于原文,又不能因为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死译、硬译,还要让译文的神采气质与原文高度一致,才能在目标语言中成功复现出原文的精气神。从某种程度上说,译者既是一个精通源语言的高明的鉴赏者,也是一个忠实于原文、熟练驾驭目标语言来再现原文之美的创作者;并且翻译散文的译者,本身也深谙散文这种文体之精妙,才能将这些美的要诀,融于翻译的细微之处。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无疑是我们翻译散文过程中学习的典范。参考文献1.陆谷孙《英汉大词典》(第二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3.冯庆华《文体翻译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