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悬牵引推拿技术手册(草稿)倒悬牵引推拿技术,是指人体在倒悬牵引床逆向体位的牵引下,施以推拿手法,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倒悬牵引推拿技术是倒悬牵引床和推拿手法的结合,临床不仅可以用于治疗颈、肩、腰腿、关节痛,还可以用于胃下垂、子宫下垂、肾下垂等内科疾病的治疗。一、常用器具和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DLC倒悬多功能牵引治疗床,是一种医用牵引治疗设备,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控制实用方便。2.使用安全、可靠。3、牵引力、角度定量准确直观。4.平牵床的所有功能,可以进行斜位牵引和传统的倒悬疗法,利用人体自重治疗,脊椎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再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腰椎病,胃下垂等内科疾病安全而高效。(二)基本操作方法操作步骤:包括放松手法、正骨手法,强壮手法,痛区手法。牵引方法:患者仰卧位于倒悬牵引床上,双下肢利用牵引带捆绑固定,然后将电动牵引床逐渐升起,为防治滑脱,可先将倒悬牵引床缓慢上升至60º,稍作停顿,让患者适应,然后再将倒悬牵引床升起至90º,使患者最终呈“头下脚上”的体位。牵引下治疗:1.放松手法:倒悬牵引下用滚、揉、推、按、震、点、一指禅推等手法放松,一般以患椎为中心,沿椎旁、棘突、横突附着的肌腱、肌肉及双下肢等疼痛敏感区进行放松,手法要柔和、轻松。2.正骨手法:正骨手法分为快速复位法和缓慢复位法。快速复位法用于青壮年和健壮的老年患者,缓慢复位法用于儿童及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体质十分虚弱或急性期疼痛剧烈不能接受快速复位手法者。倒悬牵引下正骨法包括:前后抖动法:医者双手扶住患者双肩进行前后抖动,手法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慢慢还原。左右摇摆法:医者双手托住患者腰部,助手先后分别站在患者左右侧,一手推腰,一手拉住患者的手,与医者配合,左右推动,幅度由小到大,由大转小,慢慢还原。旋扳复位法:助手固定腰于正位,医者环抱于患者的肩背部,先后分两侧进行左右旋扳法,听到腰部“咔嗒”响声即可停止。3.强壮手法:包括捏拿法、弹拨法、拍打法和点穴法。根据病情选用,捏拿弹拨,主要作用于正骨后患椎旁仍存在的软组织硬结,对不能提拿的(如斜角肌、腰方肌)可用拇指弹拨或捏按。拍打法作用于脊柱深部软组织,尤其椎前方的深肌及韧带筋膜等一般手法难起作用的组织,且有一定的正骨作用。点穴法,可根据经络,循经点穴,亦可在局部取穴和痛处取穴(阿是穴)。4.痛区手法:是推拿的传统手法,即在疼痛麻木的局部施以手法,重点在脊柱部,痛区手法作为结束手法。痛区手法可根据不同症状选用兴奋的或镇静的手法。轻松、镇痛的手法:摩、按、揉、震、叩等。刺激、兴奋的手法:捶、搓、捏、弹等。5.物理治疗:倒悬牵引推拿治疗后的辅助治疗包括声、光、电、热、力、磁。其中超声治疗,能使坚硬的结缔组织延长、变软,对挛缩、紧张的肌肉可使其纤维松弛而解痉,因而对强直性脊柱炎有良好的作用。红外线治疗主要作用为温热作用,可以深透温热深层肌肉组织。微波治疗对肥大脊椎炎有良好的消炎、解痉及止痛的作用,骨质增生和椎间盘变性的脊椎综合征患者也可使用。磁疗治疗具有良好的镇静止痛作用和消炎消肿作用,还有良好的降血压作用。二、常见疾病的倒悬牵引治疗技术(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病多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使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血管,脊髓,马尾神经等,产生腰痛、下肢放射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本病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手法:推、揉、滚、点、按、摇、扳、抖、分推。2.取穴:委中、环跳、秩边、八髎、大肠俞、肾俞、阿是穴。3.操作方法:①循经点穴法:由腰到腿,从委中至肾俞,施以点按的手法,每个穴位半分至一分钟。②分推挤压法:由腰部至臀部,由脊旁向两边施以长手推法及分推法,然后挤压痛点③滚揉松腰法:用滚法和推法放松腰臀部软组织。④前后抖动法:医者双手扶住患者双肩进行前后抖动,手法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慢慢还原。⑤左右摇摆法:医者双手托住患者腰部,助手先后分别站在患者左右侧,一手推腰,一手拉住患者的手,与医者配合,左右推动,幅度由小到大,由大转小,慢慢还原。⑥旋转扳腰法:助手固定腰于正位,医者环抱于患者的肩背部,先后分两侧进行左右旋扳法,听到腰部“咔嗒”响声即可停止。⑦推搓平整法:双手拇指由腰骶部至腰背部,进行分推手法,再分别在两侧进行揉搓法。⑧揉捏顺筋法:施以揉捏的手法,由大腿、臀部、腰骶部至腰背部进行顺筋放松的手法⑨拍打固定法:用空拳拍击腰骶部及腰部,反复多次,轻而深透。⑩痛区手法:最后于患者痛区施以局部手法,作为结束手法。(二)颈椎病本病又称为“颈椎综合征”,它是由于颈段脊柱的慢性劳损、外伤或老年性退行性变而导致颈段血管、神经继发性损害而发病的临床多发病。本病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手法:推、揉、滚、点、按、摇、扳、分推。2.取穴:肺俞、天宗、肩井、大椎、肩贞、风池、天柱、颈百劳。3.操作手法:①倒悬牵引法:患者倒悬30-50º仰卧位,施以一定重量以牵引颈部,角度和牵引力量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两者成正比例关系。②循经点穴法:患者倒悬30º俯卧位,医者在患者一侧,由肩背部至颈部穴位施以点、按的手法,以酸胀为度,每穴半分钟至一分钟。③颈部揉捏法:以揉捏法沿患者颈部斜方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大圆肌、小圆肌等肌群进行揉捏,并由颈部至胸背部施以柔和深透的滚法,以松解颈部肌肉。④弹拨松肩法:在颈部痛点及条索状处行弹拨法,再用轻柔和缓的滚法和按揉法放松颈肩部软组织。⑤颈椎微调法:患者倒悬90º,医者在患者后面,升降牵引床或医者采用坐位。由颈椎至上胸段施以挤压法以微调脊柱。⑥项韧带弹拨法:用大拇指沿患者项韧带施以弹拨手法,由轻到重,并重点弹拨痛点及条索物处。⑦左右摇摆法:医者用双手托住患者下颌关节部,左右摇摆,幅度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慢慢还原。⑧颈椎斜板法:医者一手扶住下颌关节,一手托住头顶部,双手配合向左右施以斜扳法,听到有颈椎部“咔嗒”响声即可停止⑨推搓揉捏法:患者倒悬30º仰卧位,医者在患者一侧,以双手拇指由颈部至上胸段进行分推手法,再分别于患者两侧颈肩部进行揉搓。然后以揉捏、点按的手法,由颈部向肩部及肩胛部进行松解。⑩痛区手法:最后于患者痛区施以局部手法,作为结束手法。(三)胃下垂胃下垂是内脏下垂的一种,为一种慢性疾病,是由于膈肌悬力不足,支撑内脏器官韧带松弛,或腹内压降低,腹肌松弛,导致站立时胃大弯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联线以下,或伴有十二指肠球部位置的改变的一种疾患。1.手法:推、揉、点、按、摩、擦。2.穴位:中脘、天枢、神阙、气海、关元、中极、内关、足三里。3.操作方法:①患者倒悬仰卧位90º,属患者全身放松,靠自身重力使胃体回纳,3-5分钟。②患者倒悬仰卧位40º,以一指禅推任脉,以中脘、天枢、中极、神阙、气海、关元为重点,按揉、震颤中脘、神阙、关元,用掌摩法揉全腹,托胃法(用右手掌尺侧缘自耻骨联合处压下,收腹腔内容物缓缓地向上推托之,使患者上腹部膨隆,约需1至2分钟后收手,如此做2-3遍),按揉内关、足三里两穴。③患者倒悬俯卧位30º,推夹脊穴,按揉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擦膀胱经,以透热为度。三、禁忌症1.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损伤症状的患者,使用手法有可能加重脊髓损伤的程度。2.结核菌、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运动器官疾病,如颈椎结核、腰椎结核。3.关节与骨肿瘤患者。4.有血液系统疾病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脑出血、血友病等。5.严重心、脑、肺等器官疾病。6.妇女在妊娠期、月经期。四、注意事项1.诊断要明确,排除禁忌症。2.手法运动要准确,做到“手随心转,法从手出”。3.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4.推拿时间要灵活掌握,对初次倒悬牵引治疗的患者时间不宜过长,防治带来不适症状。5.医者保持好个人卫生,操作时不宜佩戴手表等装饰品。6.治疗时要精力集中在治疗中,术者要精力集中,避免谈笑,不可漫不经心,不负责任。7.首次预备进行倒悬牵引治疗时,治疗前一定要监测患者血压,血压偏高者,视其适应度决定是否可以治疗。8.捆扎的系带要扎紧,防治滑脱,但也不能捆扎太紧,以免引起疼痛等情况的发生。9.密切观察牵引过程中患者的表情变化,如患者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汗出、心慌等症状,应及时停止治疗。五、治疗后的护理1.操作后护理1.1将倒悬牵引床放平后,让患者平卧休息20-30分钟,使患者从生理和心理上充分适应体位的变化过程,并测量患者生命体征,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症状,以便及时处理。1.2观察捆扎系带的下肢部位皮肤颜色及温度,以了解下肢末梢的血运情况,必要时用红花油涂擦按摩或用温热水浴足,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温经通络的目的。2.日常护理2.1起居护理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卧硬板床,颈椎病患者宜低枕,还应注意患病局部不宜过度活动和受压,加强局部保暖,防止风寒邪侵袭,居住环境保持干燥。2.2饮食护理加强饮食护理,指导患者饮食清淡,营养、易消化,少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胃肠功能异常。2.3功能指导锻炼应指导患者积极进行脊椎活动功能锻炼,如米字操、飞燕、拱桥等,注意用力不宜过猛,进入康复期可做太极拳、仰卧起坐、慢跑、倒行等体育锻炼,以病人耐受力为量度,以恢复脊椎神经功能,使患者脊椎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参考文献[1]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罗才贵.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3]严金林.倒悬牵引疗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8[4]龙层花.脊椎病因治疗学.[M]香港:商务印书馆,2011.3[5]韦贵康.脊柱相关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