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春季期末考试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期末考试论文题目:结合本课程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论述城市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并给出保障和构建城市安全的具体对策及个人适应风险社会的建议、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由此促进了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安全管理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为此,在分析了进行城市安全管理的意义之后,指出了现阶段我国城市安全管理过程中的不足,然后提出了完善城市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以期对我国城市安全管理有所启示。关键词:城市灾害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对策一、国内外城市灾害的预防及经验通过发生在俄罗斯的这件天文事件引起的灾害我们可以看到:灾害的发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无法避免而且无法预测的灾害面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完善我们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的推广与教育。恐怖袭击是极端分子人为制造的针对但不仅限于平民及民用设施的不符合国际道义的攻击方式。恐怖袭击从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的严峻趋势。这些行为都会对社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要危害。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9.11”事件。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造成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北楼和南楼坍塌,美国防部五角大楼一角被毁。据报道,在纽约世贸大楼倒塌中死亡和失踪人数为2797人,仅美国损失财产损失达400亿美元(不包括人身损失),全世界损失达3500亿美元。这个震惊世界的发生在新千年开始不久的美国“9.11”事件,既是对美国社会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的重大威胁,也是对美国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大考验。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充分暴露了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某些盲点和脆弱之处,从一定程度上摧毁了有关美国的一些神话和光环。恐怖的“9.11”事件给人们以两点启示:第一、应急管理领域的变革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从国家安全和战略研究的角度看,这次在瞬间造成成千上万人的伤亡和几十亿甚至更多财产损失的“9.11”事件,的确是一个历史的新起点;第二、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强国,应深刻总结“9.11”事件提供的国家安全启示,从新界定“国家安全”的内涵,查找各自的国家安全隐患,并依此深市和调整各自的国家安全展略,加快建立各种灾害危机的应急处理机制与体系,做到未雨绸缪。地震灾害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讯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按震级大小可分为七类:超微震(震级小于1级)、弱震(震级小于3级,人们一般不易觉察)、有感地震(震级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震级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可造成破坏的地震)、强震(震级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大地震(震级大于等于7级)和巨大地震(震级大于等于8级)。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地震灾害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地震震中在汶川县映秀、漩口、龙溪三镇(北纬30度45分,东经102度.51分)。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截至六月二十八日,四川省遇难人数达到六万八千六百八十三人,失踪一万八千四百零四人,受伤三十六万零三百五十八人;倒塌房屋、严重损毁不能再居住和损毁房屋涉及近四百五十万户,一千余万人无家可归;重灾区面积达十万平方公里。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不可估量。汶川地震损失惨重,人口伤亡的数目让人惨不忍睹。从中也有我们应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第一,国家和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地震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切实提高各地区的灾害防御能力。第二,加大地震灾害预警能力建设力度,为政府指挥决策和公众防灾避灾提供至关重要的科学支撑。第三,大力普及地震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地震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并充分发挥公众媒体优势,持续做好地震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第四,加大防震演练地区与力度,地震灾害可能随时随地地发生,所以不管何地都要进行防震演练,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这将在地震发生时极大程度地减少我们的伤亡,也将极大程度地降低我们的财产损失。核能外泄又称为核熔毁,有严重的后遗症。核能外泄所发出的核能辐射虽远比核子武器威力与范围小,但是却相同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生物伤亡,对生物会造成极大的损害,对环境也会造成相当大的污染。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所在建筑物爆炸后,日本政府13日承认,在大地震中受损的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可能正在发生“事故”,2号机组的高温核燃料正在发生“泄漏事故”。该核电站的3号机组反应堆面临遭遇外部氢气爆炸风险。2011年3月13日,共有21万人正紧急疏散到安全地带。许多人已经死亡,还有许多受到辐射的人身体已经出现了各种不适的症状。不仅如此,给周边国家也带来了恐慌,比如在我国就上演了“抢盐”的闹剧。所以从中我们也是能够得到一些启示的:首先,各国核电站建设应坚持科学理性、慎重冷静原则。许多国家核电站密度过大,核电量比例过高,风险性巨大,如美国建有核电站104个、法国58个、日本55个,核电量占总用电量比例分别高达20%、80%、30%,并且还有许多在建、待批核电站项目,而且核电站密度过大,分布全国,民众如同生活在火山口上。如此建立在资源过度消费基础之上的所谓幸福舒适的高质量生活模式,令人难以效仿。还有就是地域狭小的国家、地区不宜建设核电站。否则,一旦发生重大核泄漏事故,民众生存环境必将遭到毁灭性破坏,并引发严重的社会秩序混乱。道萨迪斯曾经指出:“一个城市必须在保证安全、自由的条件下为每个人提供最好的发展机会,这是人类城市的一个口标。”而自城市形成的那天起,城市安全就成了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城市安全是城市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城市安全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为城市的健康发展寻找一条理想的道路,这将是我国各级政府而面临的重要课题。二、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城市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城市安全是指“对城市中人员、财产、城市生命线和其它重要系统的安全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满足”。我国口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城市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一方而,城市灾难种类繁多,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使得自然灾难发生的频度和强度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给城市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另一方而,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人口、财产和各种资源,容易成为敌对分子和恐怖分子袭击的口标,任何事故一旦发生必给城市带来灾难,损失巨大。1.城市生命线系统的脆弱性迫切要求进行积极有效的城市安全管理城市的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物资系统构成了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生命线系统。城市生命线系统在整个城市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城市的咽喉,是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基本保障。居民只有安居了才能乐业,如何确保现代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安全,以保障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安全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热门话题。而稳定社会环境,维持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平衡发展,以促进城市社会、政治、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我国城市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现代城市对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物资的依赖程度有增无减,尤其是在高新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对水、电、气等系统的依赖程度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并且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给本就不堪重负的城市生命线系统增加了新的压力但是,在我国加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中,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建设并没有相应地跟上步伐,反而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城市安全管理的意义就显得非比寻常。2城市灾害的聚合效应迫切要求加强城市安全管理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使得城市及城市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据统计,我国口前已有各种类型的城市665个,建制性乡镇近2万个,且每年还以增加20个的速度递增,拥有城镇人口近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o,预计到2020年,全国总城镇人口将达到8亿多}2}大量人口的涌入,在给城市建设的发展注入大量新的活力的同时也给城市的安全埋下了一定的隐患。同时城市还集中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财产,一旦城市灾难发生,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此外各种次生的和衍生的二次灾害对城市的威肋、和伤害同样不容乐观。城市灾难发生后损失之大、范围之广、持续之久、传播之快已不容得我们对城市安全管理有任何的马虎鉴于此,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要对城市安全引起足够的重视,摒弃传统的“重治理,轻预防”的观念。只有超前地对城市可能发生的灾难进行预防和控制,才能给保证城市的安全提供足够的应对空间例如2003年在广东爆发的}1R从广东传入北京只用了极为短暂的时间,并在北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恐慌。}1RS的爆发还引起了一系列负而影响,如哄抬物价发国难财等,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3.提高城市国际国内影响力,展现安全、文明、生态、科技的现代城市形象迫切需要加强城市安全管理城市形象是指“一个城市的内部与外部公众对该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前进活力和未来发展的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ICI城市形象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一种无形的动力,是城市之间竞争的一种无形的资源,是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城市展现给公众的形象将会极大地影响流入该城市的资金、信息、人才等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政治、经济舞台,成为改善我国国际形象和推动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构建安全城市,应对城市灾害城市安全作为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形象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城市形象的首要因素,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前提条件,其状况的好与坏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形象。强化城市安全管理则有助于改善内外部公众对该城市的总体评价和印象,提高公众对城市的认知度和归属感;有助于给人类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从而向世人展现我国城市文明、安全、生态、科技的城市形象。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新形势下的新解读。和谐社会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1)、加强对城市灾害链、灾害机理、灾害区划、灾害评估及灾害预警系统的综合研究。建立城市灾害信息系统,为国家、地区和部门减灾提供综合灾害信息,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开展灾害的系统科学研究共同协作攻关,解决城市灾害的共同难点。(2)、加大对城市灾害防治的投入,加强防灾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城市防灾保护能力。(3)、确定减灾与发展并重的观点,推动各部门与地区制定与经济建设同步的减灾计划,进行城市灾害的综合评价,提出切合实际的因灾设防,因地减灾,同域和异域协同减灾的途径和措施,实现国民经济与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协调发展。(4)、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有关减灾法规,把城市灾害防治纳入法制轨道,保护城市人民的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5)、打击地方保护主义,主顾本单位的眼前利益,忽视社会利益的消极思想,树立全民动员、综合防灾、全局一盘棋的思想。(6)、发展城市灾害学科建设。(7)、总结减灾经验教训,弥补工作中不足之处,发挥优点,减灾部门要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将减灾纳入教育总体规划,适应减灾事业发展之需。(8)、推动减灾工作的社会化,为社会减灾做出贡献,社会化减灾起到纽带和桥梁作用,因为社会既是承灾体,也是减灾体。(9)、对于城市灾害,要采取多种手段宣传,普及减灾知识,转变人们的观念,努力提高社会减灾的综合能力。(10)、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