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降低安全管理成本近几年来,某某集团的安全生产状态,在行业内是被广泛认可的。但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所付出的心血和承担的压力,是外人不能感知的,大家时时刻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解决安全管理难点问题上,大家认同“组合拳”功效。其中部分单位推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悄悄地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心理学上,没有对“心理健康”下严格的定义,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有一个基本一致的标准。那就是情绪稳定、乐于工作、人际关系良好、有符合实际的工作生活目标、能认可自己且不过分夸耀、能判断是非善恶等。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间心理健康水平是正常的,但在特殊因素作用下少数人也会出现过分焦虑、抑郁、社会适应缺陷等非正常表现。在煤矿安全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当一个人某项心理健康指标过低或异常,往往对安全操作不利,甚至带来隐患。在生产过程中表现为:安全意识淡薄,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宁,心存侥幸,麻痹大意,遇事慌乱、应变能力低下,缺乏警惕性、敏锐性等等。细细研读我们的《兖州煤业安全教育警示录》,我时常假设,如果我们的工友当时能够做到:冷静、沉着、胆大心细、注意力集中,保持适当的警惕性、敏感性,克服侥幸心理、省能心理等,也就是说具备良好的安全心理品质,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故。值得一提的还有2005年5月6日发生在山东省章丘市阎家峪乡3号煤井的缺氧窒息事故。本来有两位矿工不幸遇难,如果矿长赵元才稍稍冷静,不至于自己急躁地去抓遇难者腰带向外硬拖,也就不会出现这起矿长遇难的低级事故。我们在为这位干了一辈子井下生产的“老煤矿”惋惜的同时,再一次体悟“急躁是魔鬼”的道理。在2009年一次“交通安全大讲堂”上,有位专家呼吁:驾驶技术的高低,并不是决定交通安全与否的突出指标,对汽车驾驶员来说,事故率最低的并不是技术最好的司机。紧张复杂的交通环境,除要求司机有高超娴熟的驾驶技术外,还要求司机有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尤其是良好的情绪特征,包括情绪稳定性、持久性、主导心境平静等。这一呼吁套在我们煤矿生产上也非常合适。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和个人“修炼”得来的。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人人都是业余的心理学家。只要我们花点小的投入,认真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教会我们的职工掌握一些心理学原理和心理调适方法,绝大多数人就能够搞好自我心理保健,提高心理健康指标,从而减少或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会有效降低安全管理成本。从心理学原理出发,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淡漠,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心理健康教育要在传授安全心理学知识的同时,分析生产过程中从业人员安全问题的心理现象,运用动机和激励的理论,激发职工的安全意识。第二,系统传授性格、能力、动机、情绪、意志等影响安全作业的心理学概念,让职工知道对安全生产的有利心理因素和不利心理因素,知道特殊岗位的适配性。充分了解人常存在的省能心理、侥幸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群体心理等不安全心理状态,知道采取怎样的对策和措施,积极主动地扬长避短。第三,运用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做好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和技能训练工作。对从事电气、爆破、焊接、井下运输、瓦斯检验、机动车驾驶等危险性大的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安全技术教育。第四,在职工安全教育中通过案例教学对事故主要责任者、肇事者事发前心理状态、情绪与个性心理特征及行为、习惯的分析,告诉职工发生事故的心理学原因,进而在生产中采取必要管理和自主保安措施,杜绝发生同样事故。第五,从知觉、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对少数常有不安全行为的人员,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并将其列为重点的安全教育对象;对他们的性格、气质、能力、动机、情绪、意志进行全面分析,逐步引导他们改变对安全不利的心理因素,培养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第六,教育职工认识生产设备、机具、安全保护装置、工作场所以及工作环境对人的安全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影响,增强隐患识别能力;同时,教育职工在生产各环节要积极主动地为自己、为他人创设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工作条件和环境,防止因设备和工作环境的不利因素对他人心理的影响而致人为失误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