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教学案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辅助手段:设计思路:1、本课题学习旨在结合前面学过的相似多边形及位似图形的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电脑操作,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意的能力,初步形成“用数学”的能力。2、本堂课运用“Z+Z”智能教育平台——《超级画板》来制作课件,充分利用了其绘画、测量、动画等功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2004年秋季宜昌市九年级期末调研考试数学试卷(长宽倍增)25.阅读材料:sin代表∠的正弦,在直角三角形中,如图:sinbC的对边斜边即b=C·sin数学问题:(1)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a,是否存在与菱形ABCD有一个角相等,且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菱形的一半的菱形EFGH?请说明理由.(2)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长分别为a、b,恰好存在平行四边形E′F′G′H′与平行四边形A′B′C′D′有一个相等,且周长、面积均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一半,那么以a、b为边的矩形周长l与矩形面积S之间应满足什么关系?abcα┌╮2005年宜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题(拱桥设计问题)22.如图,宜昌西陵长江大桥属于抛物线形悬索桥,桥面(视为水平的)与主悬钢索之间用垂直钢拉索连接.桥两端主塔塔顶的海拔高度均是187.5米,两主塔之间的距离是900米,这里水面的海拔高度是74米.若过主塔塔顶的主悬钢索(视为抛物线)最低点离桥面的高度为0.5米,桥面离水面的高度为19米.请你计算距离桥两端主塔100米处垂直钢拉索的长.(结果精确到0.1米)(第22题)教学过程及课堂实录: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好!首先我想进行一项现场调查(众生好奇地望着老师)。知道自己的视力情况的同学请举手(众生全部举手),那么,你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生1:我是通过视力表知道的。生2:我是配眼镜时通过电脑验光知道的。师:通过视力表这种方式知道自己视力的同学请举手(90%以上的同学举手)。师:看来绝大多数同学都是通过视力表知道自己视力的。其实视力表中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大家想知道吗?众生:(热烈地)想!师:今天就以“标准对数视力表”为例,我们一起来探索视力表的奥秘。【评】教师简明的语言,创设一个学生熟知而又与自身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问题的兴趣,自然而又快捷地揭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二、探究新知:1、通过观察测量探究视力表中“E”的形状及各个“E”间的关系师:首先请观察视力表(大屏幕显示视力表),你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数学知识吗?(学生小声议论,然后一部分学生举手)生1:我感觉每个“E”的外形是正方形。生2:我发现每行的“E”是全等的,而所有的“E”都是相似的。生3:觉得同一行的“E”之间,可以通过旋转或平移相互得到。师:他们发现的知识你们赞同吗?(众生都点头同意)。师:刚才同学们是通过眼睛观察到的,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进行验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操作课件“2.0~0.1视力自动演变”按钮,“E”从小逐渐变大,再点击“测量标识”按钮,出现表示“E”的长、宽及缺口宽度的字母a、b、d)下面同学们分组度量教材P230—231中视力表中视力为0.1,0.2,0.3,0.4,0.5,0.6,0.8,1.0,1.2,1.5,2.0所对应的“E”的长a,宽b,空白缺口宽度d,并填写教材P150的表格,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准确。(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埋头测量,师巡查,并指导。然后点学生回答结果,但同一组的结果不一样)师:一样的“E”,为什么测的结果不一样呢?生2:(迫不及待地)因为在测量的时候有误差。师:说得非常好,人工测量存在误差,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跟老师用电脑进行测量。(操作课件中的“2.0”、“1.5”…“0.1”按扭,“E”的大小依次变化,表格中的a、b、d的数据也随之变化)师: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学生讨论热烈,然后纷纷举手)。生1:我发现a与b相等,并且d是a和b的五分之一。生2:我也发现a与b相等,那就可以说明“E”形图的外形一定是正方形。师:说得真好,通过测量我们验证了“E”形图的外形是正方形,那么视力表中的各“E”形图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3:相似。师:对,除此外,还有什么发现?生4:同行的“E”大小一样,所以他们全等。师:它们可以相互得到吗?生4:可以,通过旋转或平移相互得到。【评】引导学生先观察视力表,大胆猜想其数学特征,再通过电脑演示、实际测量、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亲身体验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的过程;同时,通过“视力表”这个载体,将学生已学的全等、相似、平移、旋转等知识有机结合,沟通了相关知识的之间的联系.由于手工测量存在误差,用“Z+Z”课件刚好弥补了这一缺憾,准确无误的测量结果验证了学生的猜测。2、通过实验探究视力表的制作原理师:视力表中还有没有其它的数学知识呢?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出来做个实验,哪位愿意?(很多同学跃跃欲试,高高举手,师点了一位同学,站到教室最后面)师:(拿出两张纸片,上面都是一个“美”字,一个大,一个小,先拿出大的)你能看清上面写的字吗?生1:不能。师:那你走到刚好能看清的地方。(生,往前走到刚好看清“美”的位置)师:(拿出那张小的纸片)站在那儿别动,这是什么字?生1:看不清。师:那走到刚好看清的地方。(学生又往前走到刚好看清楚字的位置)师:你的视力是多少?生1:0.8。师:(面向全体学生)刚才这位同学在认字的过程中,位置变了没有?众生:变了。师:他的视力变了没有?众生:没有。师:这是为什么呢?生1:(迫不及待地)因为这两个字的大小不一样。师:说得非常好,其实这就是我们马上要探索的数学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师:取视力表中视力为0.1,0.2,0.3,0.5,1.0所对应的“E”,依次编号为①②③④⑤,取编号为①②的两个“E”,如图放置于水平桌面上,将②号“E”沿水平桌面向右移动,直至从右侧点0看去,点P1,点P2,点0在一条直线上为止。(师一边说一边操作课件,点击“移动E形图①”按钮,②号“E”从①号“E”D1处出来往右移到D2处,继续点“视线”按钮,依次出现眼睛和一条视线。)师:此时我们说,在D1处用①号“E”测得的视力与在D2处用②号“E”测得的视力相同。(师继续操作课件,点击“测量对象标识”按钮,画面出现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及E的高b1、b2,还有测试距离21,ll)师:从图中,你有何发现?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学生讨论较热烈,学生陆续举手)生1:我发现△P1AO与△P2BO相似。师:为什么?生1:因为它们有两角对应相等。师:这两个“E”有什么关系?生1:相似。师:除相似外就没点别的关系啦?生1:……(另有一名学生举手了)生2:老师,我觉得这两个“E”还是位似图形。师:为什么?生2:因为在这里,对应点的连线P1P2与AB都过点O。师:其它对应点的连线过点O吗?生2:(犹豫地表情)应该是吧!师:(满脸微笑)我们检验一下。(师操作课件,点“特例检验位似”按钮,出现很多条对应点的连线都过同一点O)(所有同学鼓起掌来,生2一脸开心)师:由图中可知道b1,b2,21,ll之间的关系吗?生1:由相似可得出2121llbb师:对,从而可得出2211lblb,那么你们能说出位似比是多少吗?众生:就是相似比21bb师:如果把五个“E”按照上述方式,排列成下面的样子(师一边说一边操作课件,点“移动‘E’形图”按钮,四个“E”依次从①号“E”里面向右移动,继续点“视线”和“测量标识”按钮,出现“E”的高度b1,b2,b3,b4,b5和测试距离54321,,,,lllll)此时,从图中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很多学生举手)生1:五个直角三角形相似,且5544332211lblblblblb。生2:五个“E”两两之间是位似图形。师:还有吗?生3:从点O处,五个不同位置的“E”所测得的视力相同。师:对,我们可以用“E”的高与它到眼睛的水平距离之比(lb)来刻画视力,若比值相同,那么用它们测得的视力就相同。【评】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的实验,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导出要进一步探索的数学问题,辅之于“Z+Z”课件画图及动画演示,使学生探究问题的思路清晰,过程明晰,联想到位似(相似)的知识,自然得出可用“E的高与它到眼睛的水平距离来刻画视力”的结论,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也达到了高潮,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奥妙.三、形成练习:(大屏幕显示“练一练”:1.在某视力表中测得“E”的长为5cm,则宽为,缺口宽度为。2.两张大小不一样的视力表,相同视力对应的“E”的边长分别3cm,2cm,若较大视力表的测试距离为6m,则较小视力表的测试距离应为。)(学生做,老师巡视,绝大多数同学都做对了,并且能说出过程和理由)【评】数学化的问题对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四、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生1:我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师(笑):此同学真是对数学充满感情,那么从知识上,你今天又学到了什么?生2:我知道了,视力表中的“E”形图的外形是正方形,所有的“E”都相似。生3:我还知道对于大小不同的“E”,只要每个E的高与测试距离的比值相等,那么用它们测得的视力就相同。【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小结,畅谈学习体会,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五、引申思考: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会做视力表了吗?众生:会做。师:我这里有问题需要大家帮忙呢?(大屏幕显示题目:现有一个标准视力表,它要求的测试距离为5m,根据这个视力表,怎样制作一个测试距离为3m的视力表?如果要求测试距离为8m呢?)(很快就有一位学生举手)生1:我们可以根据“只要每个E的高与测试距离的比值相等,那么用它们测得的视力就相同”这个知识点来制作。当测试距离为3m时,把已知视力表中的各个“E”的边长分别缩小到原来的五分之三;当测试距离为8m时,把已知视力表中的“E”的边长分别扩大到原来的五分之八。师:师出示第2个问题:一长方形眼科门诊房间长2米,现只有测试距离为3米的视力表,且只能在此房间测视力,你有办法吗?生1:可以跟刚才第1题一样制作一个视力表。师:还有其他方法吗?(马上有一位同学举手)生2:老师,我想出了一个好方法,可以利用物理上学的知识,借助镜子,不需要另外制作视力表……,我觉得这样更简单!师:说得太好啦,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灵活选择方法,哪种效率高就选择哪种,不要死搬硬套。六、课后实践:师:视力表中还有很多知识,值得我们探究,我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写一份调查报告(到有关单位进行调查,目前较为通用的视力表有哪几种?它们与我们今天讨论的视力表是一种什么换算关系?整理调查结果并写出调查报告。)……【评】通过两个引申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探究问题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升华;而课后的实践活动又为学生的进一步的探究、创新、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反思:刚开始接触新教材时,对“课题学习”没怎么在意,甚至有不想上这种课的想法。在认真分析几节这种类型的课后,“课题学习”深深吸引了我的眼球,感觉它就像一座桥梁,把数学中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本节“课题学习”是相似多边形和位似图形的相关内容在视力表中的运用,通过上面的组织教学,感觉课堂结构设计得较严谨,上得也比较流畅,加上课件的使用,学生学起来很感兴趣,很多同学能积极参与活动,比如对测量、对电脑操作时的观察和分析都很投入。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对学生进行分组测量“E”的大小时没有考虑到“E”太小给一部分同学的测量带来困难,因而耽误了一些时间;一部分同学对“用E的高与它到眼睛的水平距离之比(lb)来刻画视力”不能理解,可能是分析得不够透彻,因而导致这部分同学在后面的学习中不能说出制作视力表的方法。【总评】课题学习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让学生对具有挑战性课题的研究,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而要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师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