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评估(诊断学)重点整理(一)生命体征一、发热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得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参考范围口测法:36.3—37.2℃肛测法:36.5—37.7℃腋测法:36—37℃生理情况下,体温有一定波动。早晨略低,下午略高,24小时内波动幅度不超过1℃,运动进食后,月经期前或妊娠妇女体温略高,老年人体温略低。病因(1)感染性发热:主要原因,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发热(2)非感染性发热:A菌坏死物质吸收:内出血、手术b性疾病:风湿热、药物热c泌与代谢性疾病:甲亢d散热障碍:广泛性皮炎e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中暑、脑出血f神经功能紊乱:功能性低热,包括夏季低热、女性月经前或妊娠期、感染后发等发热的临床分级1、低热:37.3℃~38℃2、中等度热:38.1℃~39℃3、高热:39.1℃~41℃4、超高热:41℃以上临床表现热型及其临床意义:热型:发热时绘制于体温单上的体温曲线类型。各种热型:1、稽留热:(1)特点:39℃~40℃以上,持续数日或数周,24h波动1℃。(2)临床意义:伤寒、大叶性肺炎。2、弛张热:(1)特点:39℃以上,24h波动2℃,但在正常水平以上。(2)临床意义:败血症、化脓性感染。3、间歇热:(1)特点:体温骤然升高,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到正常水平。高热与无热交替反复发生。(2)临床意义: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1)特点: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日,骤降至正常水平。(2)临床意义:回归热、霍奇金病。5、波状热:(1)特点:渐升达39℃以上,持续数日,渐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渐升,反复发生。(2)临床意义:布鲁杆菌病。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1)特点:无规律(2)临床意义: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二脉搏1脉率:60-100次/分2波形: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急促有力。提示脉压增大,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又称吸停脉。见于大量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等。由于心脏舒张受限,吸气时,体静脉血液向右心回流受限。交替脉:指节律规则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为左心室收缩强弱交替的结果,是早期左心功能不全的重要体征之一。见于高血压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等。三呼吸呼吸频率,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为16-18次/分,呼吸与脉搏之比1:4,新生儿呼吸频率为44次/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慢。呼吸节律:1潮式呼吸(陈施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再由深快转为浅慢,继而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如此周而复始。其周期长达30秒至2分钟,暂停期持续5-30秒。提示中枢性呼吸衰竭,脑损伤(皮质水平)2间停呼吸(毕奥呼吸):伴有长周期呼吸暂停的不规则呼吸。可见于颅内压增高、脑损伤(延髓水平),常发生与临终前3叹气样呼吸:在正常呼吸节律中出现一次深大呼吸,并常伴有叹息声,多为功能性改变。见于神经衰弱,抑郁等。四血压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理想血压<120<80正常高值130-13985-891级高血压140-14990-992级高血压160-179100-1093级高血压≥180≥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90新生儿血压平均为(56-60)/(30-40)mmHg低血压:血压90/60mmHg者称之。血压不对称:正常双侧上肢血压差在5-10mmHg脉压差:正常成人脉压为30-40mmHg。脉压差增大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贫血。脉压差减小见于主动脉瓣狭窄,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严重心力衰竭(二)水肿一、定义液体在组织间隙过多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二、分类1、隐性水肿:组织间液积聚较少,体重增加在10%以下,指压凹陷不明显2、显性水肿:体重增加在10%以上,指压凹陷明显以手指加压被检查部位皮肤,若加压部位组织发生凹陷,称为凹陷性水肿。指压后无组织凹陷,为黏液性水肿(非凹陷性水肿)。水肿分级:轻度:水肿仅见于眼睑,胫骨前及踝部皮下组织,指压后组织轻度凹陷;中度:全身组织均可见明显水肿,指压后出现较深的组织凹陷,平复缓慢;重度:全身组织严重水肿,身体低垂部位皮肤紧张发亮,甚至有液体渗出,胸腔腹腔可见积液。三、病因与临床表现1、全身性水肿(1)心源性水肿:病因:右心衰竭特点:首见于下垂部位,重者见全身性水肿合并胸水和腹水(2)肾源性水肿病因特点肾炎时间-晨起部位-眼睑、颜面,全身肾病程度-显著,指压凹陷明显,伴胸水、腹水(3)肝源性水肿病因:肝硬化失代偿期特点:首见于踝部→向上蔓延,多见腹水(4)营养不良性水肿病因:营养不良-进↓出↑特点:自足部→全身,伴消瘦、体重减轻(5)其他:①粘液性水肿:非凹陷性水肿,下肢胫前明显②经前期紧张综合症:经前7-14天出现眼睑、踝部及手部轻度水肿,经后消退③特发性水肿:周围性水肿,主见于下垂部位,直立或劳累后出现,休息后减轻或消失,体重昼夜变化大④药物性水肿:与水钠潴留有关。病因临床表现心源性首先发生在身体下垂部分,多见于右心衰,伴颈静脉怒张、肝大等体循环淤血表现,严重者出现全身水肿合并胸水腹水。心包积液肾源性初为眼睑,颜面水肿,严重出现全身性水肿,肾病综合征患水肿明显者常伴胸水和腹水。肝源性发生缓慢常以腹水为主要表现,也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但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腹水黏液性非凹陷性水肿,多自组织疏松处开始然后扩展至全身,以低垂部位显著2、局部性水肿(1)炎症性:局部静脉炎(2)静脉阻塞性:肢体血栓(3)淋巴水肿:丝虫病(三)意识障碍一、定义人体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识别和察觉能力障碍的一种精神状态,严重者表现为昏迷。(1)嗜睡:程度轻微的意识障碍。患者持续睡眠,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问题和作出各种反应,反应迟钝。(2)意识模糊:程度深于嗜睡。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是时间、人物、地点等定向能力发生障碍。(3)昏睡:接近不省人事。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在强烈的刺激下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入睡。(4)昏迷:最为严重的意识障碍(5)谵妄:为一种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功能失调状态,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幻觉、错觉、躁动不安,语言杂乱。昏迷的临床分级1、轻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尚可作出痛苦的表情,或是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2、中度昏迷:对周围的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剧烈的刺激可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3、深度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意识自主运动各种刺激浅深反射生命体征轻度昏迷大部分丧失无疼痛刺激有反应存在稳定中度昏迷大部分丧失无剧烈刺激有反应迟钝尚稳定深度昏迷完全丧失全身肌肉松弛对刺激无反应消失不稳定,仅维持呼吸循环二、病因1、感染性因素(1)颅内感染:各种脑炎、脑型疟疾等(2)全身严重感染:败血症、伤寒、中毒性肺炎、中毒性菌痢2、非感染性因素(1)颅脑疾病: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外伤;癫痫(2)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甲减、低血糖昏迷、肝性脑病、肺性脑病、尿毒症等(3)心血管疾病:严重休克(4)中毒:眠药、乙醇、一氧化碳等中毒(5)物理性和缺氧性损害:触电、溺水、高温中暑、日射病等体格检查1、身体评估的顺序:一般状态评估;皮肤、浅表淋巴结评估;头、颈部评估;胸壁和胸廓评估;肺脏评估;心脏和血管评估;腹部评估;肛门、直肠和生殖器评估;脊柱和四肢评估;神经系统评估2、基本方法: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3、全身状态(一)性别(二)年龄(三)生命征(四)发育与体型(五)面容与表情临床常见的典型面容:1、急性面容:表情痛苦、躁动不安、面色潮红、有时鼻翼扇动、口唇疱疹,常见于急性发热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疟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2、慢性面容:面容憔悴,面色灰暗或苍白,目光暗淡。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肝硬化、严重结核病等3、甲状腺功能亢进面容:眼裂增大,表情惊愕、眼球突出,目光闪烁,兴奋不安,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4、黏液性水肿面容:面色苍白,颜面浮肿,脸厚面宽,目光呆滞,反应迟钝,眉毛头发稀疏。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6、苦笑面容:破伤风7、肢端肥大症面容:头颅增大,面部变长,下颌增大前突,眉弓及两颧隆起,唇舌肥厚,耳鼻增大8、满月面容:面圆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痤疮,唇可有小须。见于cushing综合症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者(六)体位1、自动体位:身体活动自如,不受阻滞。见于疾病早期或轻症患者。2、被动体位:患者不能自己随意调整或变换躯干和肢体的位置。见于极度衰弱或意识丧失者。3、强迫体位:患者为减轻疾病痛苦而被迫采取的体位。包括:强迫仰卧位、强迫俯卧位、强迫侧卧位、强迫坐位、强迫蹲位、强迫停立位、辗转体位、角弓反张位(七)步态1、蹒跚步态:走路时身体左右摇摆如鸭步。见于佝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书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2、醉酒步态:行走时驱赶重心不稳,步态紊乱如醉酒状。见于小脑疾患、酒精或巴比妥中毒。3、共济失调步态:起步时一脚抬高,骤然垂落,双目下视,两脚间距很宽,摇晃不稳,闭目时不能保持平衡。见于脊髓疾病。4、慌张步态:起步困难,起步后小步急速前冲,身体前倾,越走越快,难以止步。见于帕金森病。5、跨阈步态:患足下垂,行走时必须抬高下才能起步。见于腓总神经麻痹6、剪刀步态:由于下肢肌张力增高,移步时下肢内收过度,两腿交叉呈剪刀状。见于脑性瘫痪或截瘫病人。7、间歇性跛行:步行中因下肢突发性酸痛乏力,病人被迫停止行进,需休息片刻后才能继续走动。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八)皮肤损害皮下出血的分类:直径小于2mm为瘀点;直径3~5mm为紫癜;直径5mm以上为瘀斑;片状出血伴皮肤显著隆起为血肿。(九)正常淋巴结的表现特点:正常浅表淋巴结体积较小,直径多在0.2~0.5cm,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与毗邻组织无粘连,因此不易被触及,亦无压痛。淋巴结检查顺序: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颌下→颏下→颈前三角→颈后三角→锁骨上窝→腋窝→滑车上→腹股沟→腘窝等。淋巴结检查方法:检查表浅淋巴结对,主要使用触诊,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以免发生遗漏。检查颈部淋巴结时可站在被检查者背后,手指紧贴检查部位,由浅及深进行滑动触诊。(十)瞳孔:(1)性状与大小:圆形,直径2~5cm,双侧等大等圆。(2)对光反射(3)集合反射(十一)扁桃体三度肿大:不超过咽腭弓者为Ⅰ度;超过咽腭弓者为Ⅱ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为Ⅲ度。(十二)颈静脉:正常立位或半坐位时不显露颈外静脉,平卧时稍见充盈,但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下2/3内。(十三)颈部血管(异常):颈动脉:静息状态下出现明显的颈动脉搏动,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甲亢;颈动脉搏动消失,见于心跳停止。颈静脉:正常人30~45°半卧位时,静脉充盈度超过正常水平(在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下2/3内),称为颈静脉怒张,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或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十四)甲状腺的一般检查:视诊:患者取坐位,头稍后仰,嘱其做吞咽动作的同时,观察甲状腺的大小和对称性。正常人甲状腺外观不突出。触诊:检查者立于受检者后面,一手食、中指施压于一侧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拇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食、中指在其前缘触诊甲状腺,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用同法检查另一侧甲状腺。甲状腺肿大的临床意义:甲状腺肿大见于甲亢、单纯性甲状腺肿或甲状腺肿瘤等。甲状腺三度肿大: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Ⅰ度;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为Ⅱ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Ⅲ度。(十五)气管居中临床意义:正常人气管位于颈前正中部。一侧胸腔积液、积气、纵膈肿瘤时,气管向健侧移位;肺不张、肺纤维化、胸膜增厚粘连时,气管向患侧移位。(十六)正常胸廓:两侧大致对称,呈椭圆形,成年人前后径:左右径≈1:1.5。胸部体表标志:a胸骨角:与第2肋软骨相连接,标志着左右支气管分叉,主动脉弓和第5胸椎水平。b剑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