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粮食管理及其应用在长期的储粮实践中,保持粮食品质,抑制虫霉生长,减少药剂使用,实现绿色储粮,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储粮的基本原理粮堆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体系。粮食的储藏稳定性取决于粮堆内的生物、非生物成分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温度与水分是影响一切生物生命活动的两个重要生态因子。储粮是在了解粮食以及虫、螨、霉等生物体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控制粮堆生物体所处的环境温度,达到限制有害生物体的生长、繁育,延缓粮食品质陈化,安全储藏粮食的目的。由于粮食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所以储粮必须在维持粮食正常生理活动的前提下,将粮食置于一定范围的温度下进行储藏,同时在该温度下虫霉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粮食品质变化速度变缓。水分和温度是影响粮食呼吸强度的两个主要原因。低温可抑制粮食呼吸作用的强度,甚至在粮食水分含量达到临界水分时,在较低温度下,仍不会出现呼吸显著增强的现象。因此,低温可增强储藏稳定性,有利于储粮安全。低温储粮可防止害虫和微生物的孳生(1)储粮害虫和螨类一般来说储粮害虫生长的有效温度15-35℃,最适温度为27-32℃,此时,害虫发育快,繁殖能力强,可在粮堆内迅速蔓延,引起储粮干物质损耗,粮温升高;当粮温降至17℃以下时,害虫不能完成生命史,或不能很快发育而造成较大的危害;粮温在8-15℃时,害虫停止活动;粮温在4-8℃时,害虫处于冷麻痹状态;粮温低于-4℃时害虫死亡。害虫生存所需空气的湿度和粮食相平衡的水分值是不一样的,其耐湿限度常在70%以下。米象、长角谷盗能忍耐的最低限度为60%,故囊为30%。因而,即使在干燥的粮堆里,多数害虫仍然可以生存。螨类耐低温、喜湿,4℃以下的低温才能抑制螨类的生长,在相对湿度低于60℃,即水分低于12%的粮堆里,它们的生长也受到限制。因此,低温储藏有利于保持粮食品质、抑制害虫生长。但要保持粮堆0-10℃的低温状态是很困难的,如要抑制螨类大量繁殖,除进行低温冷却外,还要降低粮食水分。(2)储粮微生物在粮食微生物区系中,中湿性微生物最多,其生长的适温范围在20-40℃,其中包括决大多数的细菌、霉菌、酵母菌以及植物病原真菌。在通常情况下,导致粮食发热霉变的主要是中温性微生物,而高温性微生物则是粮食发热霉变的后继破坏者,特别是高水分粮在低温保管时更要注意这一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环境中水分的适应性是不同的。在储粮中为害最大的霉腐微生物大都是中生性的,如青霉和大部分曲霉等;而干生性微生物几乎都是曲霉菌,它们的孢子萌发所需相对湿度较低,如灰绿曲霉仅为62%-71%RH,白曲霉为72%-76%RH,局限曲霉为75%RH左右,杂色曲霉为76%-80%RH。因此,低温比低水分更能抑制霉菌的生长和发展。在储藏过程中,根据水分与温度的相关性,可将低温作为处理高水分粮的应急措施。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可以直接储存水分为18%左右的粮食到春季,但在温度回升时,应尽快将水分降到13%-14%,以防止霉菌的生长。粮食水分含量越高,所需防止霉菌生长的温度越低;粮食水分含量低,则所需防止霉菌生长的温度可稍高。二、储粮的条件1、仓房具备良好的保温、密闭性能仓房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和密闭性是储粮的必要条件,仓房必须达到坚固、密闭、隔热保温和防潮、防渗的要求。2、储粮入库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粮质的好坏是决定粮食能否安全储藏的基本条件。储藏要求粮食成熟度好,含杂少,水分低,成品精度高。对原粮可通过晾晒或烘干处理使水分达到安全范围;对成品粮则要求更严,如大米的成熟度和精度尤为重要。3、选择冷却降温的有利时机自然低温储藏是利用冬季低温有利时机,进行人工或自然通风,把粮温降至0-15℃(该指标在北方可以达到);在春季回温前再对仓房或粮堆适当采取隔热保冷措施,使全年粮温保持在20℃以下。三、储粮的技术措施储粮储粮的技术措施:①利用自然冷源或人工冷源,运用通风技术实现低温储粮;②采取隔热保冷措施,以达到保持储粮相对低温状态的目的。1、储粮冷却方法(1)在低温季节组织粮食入仓,根据粮食的不良导热特性,在低温季节入仓的粮食温度较低,即使在仓温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也能较长时间保持粮温的低温状态,且粮情较为稳定;若在高温季节入仓,粮食的温度很高,到秋冬季节不但粮温下降较慢,而且还会引起粮面结露。(2)有通风道的仓房可采用机械通风方式冷却储粮,只要仓内设有通风系统,都可以利用冬季低温时机降低粮温。(3)无风道的仓房可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冷却储粮,在冬季寒冷干燥的季节,将仓房门窗打开,利用空气的自然对流逐层冷却粮食。由于两堆具有不良导热性的特点,堆内冷却缓慢,特别是水分大、粮堆高的粮食,冷却效果不很显著。在目前的仓房条件下,这是包装仓较为常用的通风方式。2、低温粮的压盖密闭、隔热保冷措施粮堆的导热性差,特别是在密闭不对流的条件下,其不良导热性会更加突出。因此,做好低温粮的压盖密闭是实现“低温储粮”的关键。减少外界热量通过仓房向仓内传导,从而使仓内保持低温状态。部分粮库通过对仓房采取吊顶隔热处理、仓房外墙刷白、减少门窗数量、改造通风口等措施,改善了仓房的隔热性能。四、储粮管理1、控制入仓粮质选择入仓时机储粮“干、饱、净、无虫”是安全储粮的基础。平房仓、浅圆仓的入粮杂质分别不超过1.0%和0.5%。入仓的储粮品质必须符合《粮油储存判定规则》中“宜存”指标的规定。按入仓粮食的品种、水分、杂质、新陈的不同,做到“四分开”。低温季节是粮食入仓的好时机。在分阶段进粮时,要注意新进粮与原有粮的温差不能太大,防止出现结露现象;当温差达到或超过露点温度时,应及时通风,平衡粮温,以确保储粮安全。2、抓住冬季有利时机冷却储粮利用冬季低温时机冷却粮食不仅可以提高储粮的稳定性,为来年粮堆低温度夏做准备,而且能保持粮食品质,延缓陈化速度,还可以抑制虫霉生长速度,减少熏蒸次数,降低保管费用。3、春季隔热保冷在进行储粮时,通风降温是前提,隔热保冷是关键。在春季气温回升前,做好仓房密闭及粮面压盖工作,确保储粮低温度夏。4、夏季通风降温在夏季,对粮情正常的粮堆,要做好降低仓温工作;对发热粮要采取大风量通风、降温散湿的方法,抑制粮堆发热,消除储粮隐患。过冬粮堆一般粮温较低,到夏季无需通风,关键是做好降低仓温的工作,这是阻止粮温回升的重要措施。当粮堆因杂质分级或粮温、水分分布不均而发热时,需采用大风量通风。此时环境的温湿度一般都较高,空气的降温散湿能力有限,故要利用晚间或低温时机采取大风量通风才能解决问题。发热部位不同,其通风方式也不同:粮仓上层粮食发热用压入式通风,底层粮食发热用吸出式通风,局部粮堆发热可采用单管通风。大粮堆对保持储粮稳定性是十分有利的,但仓房内出现“冷皮热心”现象后,需加强储粮管理,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果粮堆内的界面温差小于5℃,并且水分差小于1%时储粮通常是安全的对“冷心”可暂不处理,但要随时检测界面上的温差与水分变化。如果界面上的水分差大于1%或温差大于5℃(尤其是接近露点温差),就必须对粮堆内的温度、水分进行平衡。在界面上的温差大于5℃或水分差大于1%,但幅度不大时,可利用环流风机进行膜下内环流,这样既能减少外部气温的影响,使粮堆保持相对低温,又能防止粮堆结露;在幅度较大时,应采用粮面接膜或使用排风扇、通风机进行通风,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并要谨慎操作,严防发生结露。5、秋冬季节通风降温对于当年夏季入仓的高温粮,随着外温的降低,会在粮堆内呈现内热外冷状态,出现明显的温差,由此形成的湿热扩散现象会使粮堆水分随气流运动而转移到低温的表层和周壁处,使粮食发生“结顶”、“挂壁”现象。因此,要揭膜进行分阶段通风降温散湿。对于上年入仓的低温粮,到秋冬季若粮堆内外温差较大时,仍要通风降温;若粮堆内外温差不大时,可以不进行通风,但要注意粮堆内外的温差,以防出现结露。6、在储粮管理与通风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1)合理选择通风时机在通风过程中要强调通风的保质保量问题,既不能增加粮食水分,也不能使粮食“失水”太多。(2)减少通风过程中的水分散失要注意通风过程中的水分散失问题:①采用小风量通风降温;②选择出风面大的风道,提高降温速率;③适当扩大通风的粮堆温差值,提高通风冷却效果;④合理选择通风时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⑤选用小功率风机,采用轴流风机通风;⑥粮温降低后及时密闭粮堆,减缓粮温上升速度。(3)通风死角的处理清理除杂、加插导风管:重新布置或设计风道。(4)彻底通风每次通风作业要彻底,要避免“假冷”现象或使粮堆中温差过大。(5)针对不同发热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对新粮后熟作用引起的“乱温”、“出汗”现象,需通风降温散湿;对干热情况需先杀虫后再通风降温;对杂质积聚的发热,需清理杂质或加导风管解决;对湿热情况需先整治水分,在熏蒸杀虫,然后再利用低温时机降低粮温,使粮食进入稳定储藏状态。(6)适用范围每项技术都有局限性,粮堆机械通风也是如此,它在粮堆发热初起作用明显,但对严重发热的粮堆其作用有限,需采取倒仓或谷物冷却等其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