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民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导论民俗概说第一节民俗的内涵一、有关民俗的概念(一)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民俗”“风俗”内涵《管子·正世》:“料事务,察民俗。”《礼记·王制》:“天子巡游,至于岱宗。觐诸侯,见百年,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俗。”应劭《风俗通》序:“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谣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小结:我国古言之“民俗”“民风”,几乎都是治国之需要,其眼光所注意的,不外奢俭、劳逸、贞淫、忠孝、廉节、信实、仁让等方面。与现代民俗学研究关注的对象、范围,研究的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二)民俗学界关于“民俗”的概念1.1846年以前民俗的概念:民间古俗、贱民古俗、古物、民族学、神话、民间口头文学、残存文化……2.1846年,“民俗”成为专门学科术语: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Thoms)创用。英文Folklore的意译: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的合成,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种现象的学问。3.现今国际学术界:Folklore专指研究对象,即民俗事象或民俗传承。Folkloristics专指“民俗学”。4.当代中国学术界:“民俗”即民间的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二、“民间”与“风俗”(一)民间民众中间,对应官方而言。主要组成部分为中、下层民众。包括:文化落后的人群、所谓野蛮民族、农民和边民、工人、士兵、学生、商人、职员……(二)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统治阶级成员在个人生活中,基本上与民族共有的习惯取一致的态度)三、民俗学即专门研究民俗文化的社会科学。(一)民俗学研究的范畴1.狭义观(1)文化遗留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观点,一个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2)精神文化说:英国学者的观点,著名学者为班尼。著名表述:“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民俗学手册》)(3)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把民俗仅限于传统之中,将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民俗排除在外。(4)文明文化说:流行于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认为民俗学仅以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为限。(5)民间文学说:主要流行于美国及前苏联。民俗即民间文学,美国学者厄特利(F·L·Utley)将民俗定义为“口头传承的文学艺术”;在苏联,民俗仅指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在中国,过去研究得比较多的民俗现象,也主要是民间文学。2.广义观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资形式、行为和心理方式传承的物资、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民俗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但也是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二)民俗学研究的内容1.民俗学原理对民俗事象发生、发展、演变及其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理论探索,包括对综合或单项问题的研究。2.民俗史对民俗事项的历史探究与描述,包括通史、断代史、综合性的或单项性的民俗事象发展史。3.民俗志一种对全国或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民俗事象进行综合或单项的科学记述的作品。4.民俗学史关于民俗问题的思想史、理论史、也包括搜集、记录、整理和运用它们的历史。5.民俗学方法论关于民俗事象整体的观察研究和具体的调查整理的技术与方法两方面的理论。6.资料学关于民俗事象资料的获取、整理、保存和运用等活动的探索与论述。(三)民俗学的任务1.殖民主义时期“民俗学对于人类知识的总量上恐不能希望过分的贡献,但有一个非常实用的效果当然会从这种研究中生出来,即:统治国对于隶属民族可以从此得到较善的统治法。”(英国班妮《民俗学概论》)2.20世纪初叶探索民族文化成为科学任务,把民众的传统文化,“未开化”民族的文化,都作为人类文化的进化与发达的产物加以研究,推进了文化的发展。如:日本的民俗学就着眼于本民族传承文化的方面,从乡土研究出发,把挖掘和振兴民族文化作为重任。3.当代民俗学的任务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搜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钟敬文:今天我国的民俗学,似乎负有这样的任务: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收集流传在广大群众当中的生活、文化活动现象(包括跟那些相关的思想、感情和想象的现象),加以整理研究,借以阐明一向不被重视的(过去长时期内不为学者所记录和谈论的),真实的民众的文化活动及精神状态和特点——这种活动和状态等,主要是指长期历史的,但也包括现在的。我们的民俗学,既是“古代学”,也是“现代学”。(四)民俗学研究的实用价值1.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凝聚力;2.发扬优秀民俗传统,吸收其他民族良好习俗,抵制各种陋俗;3.为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如开展民俗旅游活动,开发民间工艺、烹饪、服饰、医药、民间文学等方面的产品等等。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本课要讲的民俗特征是指的各类民俗的共有特征:集体性传承性与扩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与服务性一、民俗的集体性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决定了民俗文化的价值取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民俗是民众共同创造和传承的田野作业表明,许多民俗事象无法找到倡导者和创造者,民俗文化的产生和形成,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靠集体的心理、语言、和行为传承下来。(二)集体性不排除个人的因素一些民俗事象初始于个人,得到集体的响应和参与,而形成民俗。例:《抱朴子》:(伏羲)“师蜘蛛而结网”。《路史》:(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据考,朱元璋建都南京,除夕令全城官民作春联,并亲为大臣陶安撰联。除夕挂春联的习俗大盛。(三)在流传中体现集体性民俗在传承过程中,变得复杂和丰满,是集体加工的结果。以春节为例:春节的流变就体现了集体性。春节又称“过年”。《说文》释年:“谷熟也”。《尔雅》:“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年者,取禾一熟也。”表明:“年”为禾谷一熟;商以年为“祀”,表明“年”与每年一次的祭祀有关;甲骨文的“岁”为斧子砍断人的双脚,作牺牲状。启示:1.上古年、岁含有一年一祭,庄稼一年一熟的意思。用祭祀来庆贺丰年,祈祷来年丰收,这就是“年”的原始意义。2.传承过程中加入许多内容,如驱邪逐疫等巫术活动也成了春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燃爆竹,挂桃符,贴门神、年画,守岁)。3.现代五谷丰登、吉庆有余仍是春节习俗的主题。二、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传承性: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扩布性: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也是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一)民俗的传承性传承是民俗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在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1.教化功能,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2.民俗传承积极、主动,有目的的进行;3.表现为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即某项民俗事象的核心和母题依然保留。以年画为例,始终能体现五谷丰登、吉庆有余的春节习俗主题。绵竹年画桃花坞年画高密年画(二)民俗的扩布性也称播布性或传播性,它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体现在三个方面:1.受功能的制约,有条件的向周边地域和民族渗透;2.对异地、异民族民俗文化的吸收、消化和加工;3.扩布方式的不同。民俗有两种扩布方式(1)自然进行的正常的扩布方式三个阶段:a.对被采方的民俗文化进行价值判断;b.对被采方的民俗文化进行取舍选择;c.对被采方的民俗文化加以改造,置于本民族、本地区的民俗文化传统之中。(2)非正常的扩布战争灾荒瘟疫造成大规模迁徙。两种情况:a.民俗文化随迁徙与新定居地的民俗文化相结合;b.迁徙人口聚居,迁徙地民俗文化保存流传下来。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一)民俗的稳定性经济基础不变,民俗文化就稳定。不少的民俗传承至今,说明民俗文化的稳定。例:清明节:踏青。端午节:划龙舟、饮雄黄酒、驱瘟逐疫。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高。(二)民俗的变异性民俗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造成变化的原因:1.语言和行为口耳相传的传承手段;田野考察例证:民间故事都有异文。2.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成变异例如:端午节习俗。(核心习俗驱瘟逐疫未变)江南:划龙舟、吃粽子、喝搽雄黄酒、带香包。西北:插杨柳、喝搽雄黄酒、拴五色丝线、带香包。3.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使民俗产生变异例:婚礼、丧葬。4.受民族心理的影响使民俗发生变异例:中秋节:蒙古族不过中秋。原因:第一,不是本民族的节日。第二,汉族的中秋节后来附会上“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内容。土家族过年:比除夕提前一天。原因:传说与一次战争有关,敌人进攻,无法在除夕这天过年,只好提前,从而成俗。四、民俗的类型性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又称民俗的模式性,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是集体创造、流传,形成的民俗特点。例:民间故事的类型性。世界各地存在很多情节基本相同,形式大同小异的民间故事:两兄弟型、灰姑娘型、蛇郎型、田螺姑娘型、狼外婆型、呆女婿型、巧女型、机智人物型、地主长工型……五、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一)民俗的规范性民俗文化是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民俗文化这种约定俗成,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例:家族:家规、家教、家法;村落:村规、村约;婚姻、丧葬、祭祀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饮食结构和进餐方式有大体的规范。(二)民俗的服务性1.服务于社会;2.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3.服务于民众的心理需要;4.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第三节民俗的价值民俗,从它产生和传承的历史来看,都是与其实用价值联系在一起的。从功能方面看,民俗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一、教化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二、规范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具有无形性、范围广泛、深层控制的特点。三、维系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保持着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四、调节功能民俗的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五、审美功能审美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作用。民俗的审美功能与调节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中的许多事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本身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间审美的意义。第四节民俗类型一、物质民俗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它以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二、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民间娱乐习俗。三、精神民俗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它以传统的迷信与俗信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艺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四、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一)民俗语言:广义的民俗语言:民族语言、方言。狭义的民俗语言:民间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黑话、酒令。(二)民间文学:神话、民间传说、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