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A.“礼治”的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B。“德治”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C。“人治”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儒家思想产生背景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变革,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春秋时代,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孔子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和心理平衡。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由孔子将道家思想拓展而形成,积极入世型“命由我定,运由我转,无关鬼神乎”这是中国道、儒两家的名言,正因为如此,中国历来都是个无宗教信仰的国家.教育事业的贡献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是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道家思想道家是以老子(即老聃)和庄周为代表的一个学派,核心思想:“道”,崇尚“道法自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首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本源思想,认为“道”是永恒的,但是又认定“道”只能去领悟,无法言辞.1、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人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2、道家第二原则:四种情况: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剐。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3、道家第三原则:“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宠辱不惊,去留无意”。4、道家第四原则:虚其心。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5、道家第五原则:“正言若反“。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反动”-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该智则智,不该智则不智——有所智有所不智。“相辅相成“——太极管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面的统一)。学会:放弃掉(防止盛极而衰);继续挖潜.有两个道家的主要观点有三:认为“天之道”能“柔弱胜刚强”,“损有余而补不足”;认为“无为而治”是根本,应“道法自然”,“不妄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认为治理国家应“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最佳的方法,各诸侯王者应以“道”为旨实行“无为而治”。老子的道家思想揭示自然的规律。万物是有常的,决定万物变动的法则是不变的。在主宰事物变化的法则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物极必反”,换句话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骄傲正是一个人的进步已到达极限的标志,就该意味着要倒退。在为人处事上,人应该懂得天地间万事万物流动变化,相反相成的常理,合乎自然。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一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对面,如果一个人想要强大,他就首先要看到自己处在一个软弱的地位,而不自是。同时人应该温和、谦虚、知足,以达到不过分。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让人完全不动或不做事情。它的用意是叫人不要以多为胜,行事为人不要矫揉造作,不要肆意放荡。“无为”使人的活动必要和顺乎自然,这就要人力求平易朴实。“德”是事物天生的本性。人要循德求道,就要求人要简朴。老子强调清心寡欲。由“五色令人盲目,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得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修养生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