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教材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教材分析一、第二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编写意图第五单元共包括五章内容,它们依次是《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是在学生学习了各种环境中动物的运动方式的基础上,来认识动物的运动机理,认识动物行为产生的原因,认识动物行为对生物个体和群体生存的意义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这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全面理解人与生物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动物的行为活动常常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运动,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编排在一起即反映了这两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第二章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本章涉及了《动物的运动》、《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社会行为》三节内容。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是以哺乳动物和人体为例,通过图解分析让学生认识动物产生运动的结构基础,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和接受动物产生运动的一般机理。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与第三节《社会行为》的内容编排改变了以往教材对动物各种行为的罗列叙述,而是提供分析和实验素材,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获取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具体有以下主要特点。1.加大了探究活动的自主性。教材对实验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动物的绕道取食”和“蚂蚁的通讯”内容的呈现形式是,提供实验背景和方法提示,让学生分析、判断、完善和实施实验方案,这样从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等都给学生和教师留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如有关“探究一种动物的行为”,教材设计了两个动物行为的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汇报交流,总结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2.加强了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本章设计的探究活动有观察与思考、模拟制作、资料分析和探究等,其中探究均为全程探究,但其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设计与完善实验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如在探究实验中设计了“讨论和完善计划”、“制定计划”、“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活动项目,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明确探究的思路,知道怎样去做?为什么这样做?。本章探究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包括饲养动物、设置对照实验装置、观察纪录等。而且实验需要的时间较长,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3.习题训练加大了开放性。如开放性的习题有,结合“狼孩”的事实背景请学生谈“对人类学习行为的新认识”;通过探究“蚂蚁的通讯”实践活动,请学生收集有关动物通讯的资料,分析人类的社会行为与动物的有什么异同?这些问题都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三.对第二章教学的几点建议1.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是将人和动物的运动一并叙述的。在“观察与思考”的活动栏目中安排了有关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成结构图,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总结出人和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肌肉、骨骼和关节三者的关系。教师最好引导学生结合教具或实物来认识解读结构图,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或常识,如骨骼、肌肉和关节损伤给人带来的运动障碍来加深理解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有条件的学校要安排好“制作肌肉牵动骨骼运动的模型”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利于理解动物在运动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统一关系,理解动物运动的机理。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认识动物和人体的运动需生物体整体的协调统一,动物的运动主要由运动系统来完成,但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提供的物质和能量,使学生加深理解生命活动是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2.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活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让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学会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二是组织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在“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资料分析中例举了动物的6个行为活动实例,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实质性区别,即动物行为的形成过程是否需要后天的尝试与学习。然后再分析决定和影响动物行为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学生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打下基础。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动物的行为,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动物行为特点的理解,培养实验动手能力,体验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但实验的难度较大,所需的时间较长。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探究活动的目的要求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应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每个探究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如实验“菜青虫的取食行为”为全程探究实验,其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难点是如何为菜青虫营造一个接近自然生存环境的饲养条件,确保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师应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查阅资料了解菜青虫的生活习性、组织学生选择和确定实验地点、制作实验所需的设备等。第二个含义是,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实际条件组织好学生讨论和完善实验方案,使学生明确实验探究的目标、探究活动的方法步骤、每一步骤需要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能真正领悟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2)注重对实验过程的反思。探究动物行为的实验技能要求较高,时间较长。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反思和调整实验方案与计划。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实验方案是否合理,操作过程是否规范,实验纪录是否准确,推理是否严密等。不仅让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更因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这一环节往往更富有教育意义。例如,在“探究的动物绕道取食行为”的实验中,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①环境的嘈杂声太大或捆绑小鸡的绳索太粗,分散了小鸡的注意力;②小鸡的年龄太小学习能力还较弱;③实验前对小鸡饲喂的食物过多,小鸡摄食欲望不高等等。通过反思,可以激发学生完善实验方案,继续探究的欲望,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等目标。(3)因地制宜体现教学的创造性。教材为我们落实《课标》提供了具体的教学思路,或范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具体条件选择实验材料,改进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如探究动物的学习行为时,可以探究鸡越过障碍物取食的行为;探究小鸡区分可食性食物和不可食的物体的行为(确保鸡勿将非食物性物体摄入体内),实验证明此类实验对研究动物的学习行为具有较好的效果。3.第三节《社会行为》是以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为例,分别叙述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社会行为。在读解教材中图文资料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收集此方面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加深对动物的社会性行为特征的理解,理解动物的社会行为对种群繁衍与发展的意义。动物群体中的个体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教材设计了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认识动物个体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从而进一步认识在生态系统中,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才使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具体的教学建议可参见第二节内容。[习题解答]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上册习题解答答案所对应教材名称及版次生物八年级答案所对应教材出版社人教版答案所对应教材作者八年级组包含题目编号2010观察与思考1.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2.不能。因为各种鳍往往同时运动,仅靠自然状态下直接观察很难分辨出各种鳍分别起什么作用。探究1.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将鱼的胸鳍或腹鳍捆绑固定后,鱼体左右摇摆不定,不能掌握平衡,可见胸鳍或腹鳍起平衡的作用;胸鳍还有转换方向的作用。(2)当鱼的背鳍被捆绑后,鱼体会因失去平衡而侧翻,不能维持鱼体的直立状态,可见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3)通过捆绑鱼的尾鳍或模拟实验,证明鱼的尾鳍可以产生前进的动力,同时还可以决定运动的方向。2.不完全。自然界中大多数鱼类的运动主要靠躯体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运动的动力,各种鳍在鱼的运动中起辅助作用。只有极少数的鱼,如海马只靠背鳍的摆动而向前运动。3.当不能用直接实验法做实验时,可以用模拟实验代替实验法,即用模型代替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如科学家用模拟大气产生的条件做生命起源的实验;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用模拟宇航员做拟人试验等。与直接实验法相比,模拟实验的优点是:(1)可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实验方法解决的难题;(2)模拟实验是将模型的实验结果类推到实验对象,以揭示有关的事实或规律,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大大节约资源、资金和时间。模拟实验的缺点是:其研究结果易受模型的局限,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可靠。一般来说模型与实验对象的相似程度越高,实验的效果越好。观察与思考1.水由鱼的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2.鱼的鳃是鲜红的,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并且每一片鳃由既多又细的鳃丝构成。当鳃在水中时,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利于鱼在水中呼吸。当鱼离开水时,鳃丝则相互黏结在一起,几片鳃相互覆盖,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并且容易干燥,这样鱼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就会窒息而死亡。练习1.是。海马虽然是身体外形奇特,但是海马有鳍、用鳃呼吸,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而且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由此可以判断海马属于鱼类。2.在夜晚时,由于缺少阳光的照射,池塘中的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而且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因此,在黎明时池塘水中含氧量最小。这时,鱼为了呼吸,便出现浮头,甚至跳出水面的现象,以便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天亮以后,由于池塘中的藻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池塘水中氧含量大大增加,这时,鱼可以从水中获得足够的氧,便停止了浮头现象。3.不对。因为海洋的空间有限,资源有限,而且事实也证明,人类大量的开采海洋资源,已经造成部分海洋资源的枯竭和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4.因为鲸、海豚、海豹的体表没有鳞片、都不用鳃呼吸,而是用肺进行呼吸,而且具有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特点,因此属于哺乳动物。海龟也是用肺呼吸,而且不是终生生活在水中,属于爬行动物。海龟、鲸、海豚和海豹与鱼类一样,体内都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它们的四肢的外形呈鳍状,适于游泳。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参考答案实验1.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一般昼伏夜出。蚯蚓是雌雄同体的动物,异体受精。靠体壁中的环肌、纵肌和刚毛之间的配合运动,以土壤中的枯枝残叶等有机物为食。2.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蚯蚓体壁分布有毛细血管,血中含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气。大气中的氧可溶于体壁的黏液中,再进入蚯蚓体壁的毛细血管中进行气体交换。如果蚯蚓的体表干燥则无法完成上述功能。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3.动物身体分节,可使身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蚯蚓的体节就有上述功能。蚯蚓刚毛的末端,可与周围环境粗糙的表面相接触,以有所支撑,与环肌、纵肌协调作用完成运动。4.深层潮湿的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观察与思考1.兔(包括哺乳动物)的体温恒定,除了靠体表的皮毛保温外,还要靠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协调作用共同完成。呼吸系统使气体交换能力加强;发达的循环系统可以使血液携带氧的能力提高;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则可使兔(哺乳动物)的代谢加强或减弱,并调控散热过程。2.兔前肢短,后肢长,且肌肉发达。由于兔的前后肢长短不一,虽然前后肢可交替行动,但更适于跳跃,跳跃是兔的主要运动方式。3.兔的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狼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臼齿。牙齿的不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