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概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旅游的概念一、旅游概念的形成我国古代,“旅”和“游”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概念。“旅游”就是旅行游览,是“旅行”和“游览”二种活动的有机统一。二、旅游概念的类型艾斯特定义三、旅游的概念(Definitionoftourism)旅游是人们出于和平的目的,离开长住地到异国他乡的旅游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第二节旅游的本质与社会属性一、旅游的本质)1、旅游是人类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2、旅游是人类一种积极而健康的交往活动3、旅游是人类一种以审美为特征的消闲活动二、旅游的社会属性1、旅游与社会经济的关系2、旅游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关系3、旅游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第三节旅游活动的构成与特点一、旅游活动的要素1、旅游者——旅游活动的主体2、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客体3、旅游业——旅游活动的媒体二、旅游活动的特征1、审美性2、享受性3、异地性4、暂时性5、综合性第四节旅游的基本类型一、旅游类型的划分标准1、按地理范围划分国内旅游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2、按旅行距离划分短程旅游远程旅游3、按目的归属划分消遣旅游公务旅游个人和家庭事务旅游(VFR)4、按组织形式划分团体旅游散客旅游5、按计价方式划分包价旅游非包价旅游6、按费用来源划分自费旅游公费旅游奖励旅游:是一种发展速度非常快的团体旅行,它是公司的一种奖励,是为那些成功地完成某一销售目标的公司成员及其配偶提供的。参加奖励旅行的团体要同时接受公司的指示,在目的地对新产品进行市场调查。社会旅游(socialtourism):是一种由低收入群体进行的旅游,是指那些在没有社会干预情况下,白己无法承担费用的群体所进行的一种旅行形式,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个人所加入的协会的帮助使不可能旅行。”7、按享受程度划分豪华旅游标准等旅游经济等旅游奖励旅行8、按旅行方式划分航空旅游铁路旅游汽车旅游游船旅游骑车旅游徒步旅游9、按活动内容划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公务商务旅游生态旅游购物旅游专项旅游二、按地理范围划分的旅游类型1、国内旅游2、国际旅游3、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的关系根本差别:是否跨越国界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的比较三、按活动内容划分的旅游类型1、观光旅游概念基本特点新兴观光旅游产品2、度假旅游概念基本特点新兴度假旅游产品3、文化旅游概念基本特点文化旅游产品4、宗教旅游概念基本特点5、商务旅游概念基本特点商务旅游的主要产品6、购物旅游概念基本特点7、生态旅游概念基本特点第五节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国外旅游研究概况1、国外旅游研究进程2、国外旅游研究特点二、我国旅游研究的发展三、旅游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媒体──旅游业。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三者的相互关系。2、研究内容对旅游活动的研究对旅游活动产生的关系研究对旅游活动的影响研究四、旅游学的科学体系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旅游基础理论方向。2、旅游经济学方向。3、旅游管理学方向4、旅游地理学方向5、旅游社会学方向第六节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一、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1、以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重点2、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3、结合中国旅游实际,反映中国旅游特色4、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造型人才二、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二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旅行发展一、人类旅行的起源人类旅行的起源并不是消遣和度假,而是由产品交换而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旅行的需要。商人开创了人类外出旅行的先河。二、人类旅行的发展1、旅行发展同一个阶段和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直接相关。2、旅行目的主要是贸易经商。3、就旅行的社会作用看,旅行并非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人们在主观上缺乏旅行度假的要求和习惯。4、消遣旅行不具备普遍的社会意义。(一)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1、中国奴隶制社会2、西方奴隶制社会(二)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1、中国封建社会2、西方封建社会(落后于中国)第二节近代旅游的发展和旅游业的诞生一、产业革命推动了古代旅行向近代旅游转化1、旅行的发展具有今天意义上的旅游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因消遣目的而外出旅行观光或度假的人数大量增加,超过了传统占主导地位的商务旅行;第二,借助专业性的商业服务来完成自己的旅行和游览活动;第三,团体旅游开始出现;第四,旅游供给活动迅速发展,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不断完善,旅游业开始兴起。2、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重要促进作用二、旅游业的诞生1、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活动的特点(近代旅游及旅游业的开端)2、1845年夏季托马斯·库克活动的特点3、两次活动的比较第三节现代旅游的发展一、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从需求方面看:■从供给方面看:二、现代旅游的特点1、增长的持续性2、旅游活动的普及性■从参加者的范围看,现代旅游已经广泛普及到社会各阶层和普通的劳动大众。■旅游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基本需要。3、地理集中性■宏观来看,全球国际旅游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地理集中性。全球80%以上的国际旅游者集中分布在欧洲和美洲,而非洲、中东、南亚等地区国际旅游流量很小。■中观来看,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活动分布格局也呈现出这一特点,旅游者流量和流向较大的地区和线路往往形成旅游热点和热线。■具体到某一旅游区域或旅游城市,旅游者空间分布的集中性亦十分明显。4、季节性5、竞争的激烈性第四节中国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中国旅游业的诞生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作为经济产业的旅游业在上海诞生。陈光甫先生,1923年8月,在银行创办一个旅游部,专门经营旅游业务,为出游者安排行程及办理各种手续事宜。1924年春,旅游部组织了第一批国内旅游团,1924年秋,组织了赴海宁观潮旅游团。1925年春,旅游部组织赴日本“观樱”旅游团,开始办理出国旅游的业务。1927年春,旅游部还出版发行了中国第一本《旅行杂志》。1927年6月,旅游部独立,成立“中国旅行社”。中国人自己设立最早的规模最大的一家旅行社。二、现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第一时期:建国初至1978年的政治接待时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不具备满足现代旅游需求的必要条件,国内旅游活动规模有限。而就国际环境看,迫切需要打开外交新局面,树立自身的国际形象。因此,“宣传自己,了解别人”,成为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展旅游业的主导方针和目的。(一)初创阶段(1949年--1957年)(二)开拓阶段(1958年-1965年)(三)坎坷阶段(1966年-1977年)第二时期:1978年以后的全面发展时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业从外事接待型转为经济创汇型,确立了旅游业经济产业的属性,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并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旅游管理体制不断改革与完善3、三大市场全面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4、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5、旅游业经济作用日趋重要,综合功能全面显现6、旅游产品体系初步形成7、旅游教育从无到有蓬勃发展第三章旅游者第一节旅游者的传统概念一、旅游者的传统定义(一)国际旅游者的定义1、临时国际联盟统计委员会的定义2、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的定义。3、联合国有关机构的定义。4、我国的定义。(二)国内旅游者的定义1、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2、北美国家的定义。3、欧洲国家的定义。4、我国的定义。国家旅游局在1995年发布的全国旅游统计公报中,对国内旅游者的定义是:凡一次出行距离大于10千米同时出行时间大于6小时的旅客即为国内旅游者。显然,这个定义较之于国外定义显得比较宽泛。二、关于旅游者定义的思考第二节旅游者产生的条件一、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意味着支付能力。它影响着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影响着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并且还会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及其旅行方式的选择等。所以,收入水平是影响旅游需求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二、余暇时间(一)人生时间的构成人生时间可分为以下五个部分。i.法定的就业工作时间。例如,我国实行的八小时工作制。ii.必需的加班加点工作时间。例如,必要的加班加点和第二职业工作时间。iii.用于满足生理需要的生活时间。例如,吃饭、睡觉、家务等。iv.必需的社会活动时间。例如,出席必要的社交约会,学校召开的学生家长会等。v.余暇时间。亦称自由时间或可随意支配的时间。(二)余暇时间的分布余暇时间就是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及其他必需时间之外,可用以自由支配、从事消遣娱乐或自己乐于从事的任何其他事情的时间。余暇时间的分布情况可以划分为:1、每日余暇。这部分时间很零散,虽可用于娱乐和休息,但却不可用于旅游。2、每周余暇。即周末公休时间。3、公共假日。即通常所说的节假日。4、带薪假期。带薪假期时间长而且集中,因而是人们外出旅游的绝好时机。总之,旅游需要有时间,对于就业人员来说,需要有一定数量而且比较集中的余暇时间才有可能实现外出旅游。所以,余暇时间,特别是带薪假期,是实现旅游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将余暇时间作为旅游者实现旅游的必要条件,主要是针对自费消遣旅游而言的。公务旅游者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而奖励旅游的情况不尽一致,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三、其他条件收入水平和余暇时间是实现旅游活动的外部条件中的两个必要的基本条件,但仅此两个条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其他条件:第一、身体健康状况。第二、家庭人口状况。第三节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动机:是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因素。凡是引起人们去从事某项活动,并使活动指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人需要的愿望或志愿,都叫做这种活动的功机。旅游动机:指促使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作何种旅游的内在考虑。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生理需要:食物、饮水、氧气,等等;2.安全需要:治安、稳定、秩序和受保护;3.爱的需要:情感、集体荣誉感、(家庭、朋友等)感情联系;4.受尊重的需要:自尊、声望、成功、成就;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从需求方面来看,在就外出旅游作出决定时,旅游者到底为了满足上述哪一层次的需要呢?一般认为,一个人不大可能会为了满足较低三个层次的需要而希望外出旅游。有些事实说明,人们决定外出旅游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两个较高层次的需耍有联系。就人们外出旅游动机的需要来看,主要包括探新求异的积极需要和逃避紧张现实的消极需要。而除了探新求异这种积极的需要之外,逃避紧张现实的消极需要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所无法解释的。因此,单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难以完全回答人们外出旅游是出于何种需要的问题。二、麦金托什的旅游动机论(McIntosh’stheory)美国著名的旅游学教授罗伯特·W·麦金托什提出,旅游动机可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1、身体方面的动机2、文化方面的动机3、人际方面的动机4、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此外,还应考虑再增加一种类型,即经济方面的动机。三、帕洛格的心理类型模式帕洛格通过对数千美国人的个性心理因素的研究,发现人们可被划分为五种心理类型:A.多中心型B.中间型C.自我中心型D.近自我中心型E.近多中心型第四节旅游者类型及其需求特点一、旅游者类型及其划分(一)根据游客的人口统计特征划分(二)根据游客出行的外在特征划分二、根据游客出行目的划分的旅游者的需求特点(一)消遣型旅游者(二)差旅型旅游者(三)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第四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概念一、旅游资源的概念(一)旅游资源等于旅游吸引物(二)旅游资源包括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产品(三)旅游资源仅指旅游吸引物与旅游产品的重合部分本书定义: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称为旅游资源。二、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一)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二)刺激旅游需求的内在动因(三)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旅游资源的特性控制着旅游活动的周期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一、旅游资源的分类1、按景观属性的分类2、按风景资源的利用现状分类3、按旅游资源的规模、级别、价值及管理范围分类4、按保存现状及其程度分类5、按旅游资源的来源分类6、按旅游资源的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