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课时第三单元第11课敬畏自然严春友课型新授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2、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过程与方法:1、课前预习,查字典,疏通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重点1、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和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2、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3、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4、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难点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2.了解文章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学法朗读讨论合作探究课时2课时导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双边活动第一课时【知识链接】严春友,1959年5月生于山东省莒县大砚疃村。1974年在本村初中毕业。1979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83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跟随杨寿堪先生学习西方哲学,1986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后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主要论著有:《宇宙全息统一论》《精神之谜》等。爱好文学,写过诗歌和散文,《大自然的智慧》一文入选199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并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及广西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天人合一”说“天人合一”是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与人以类相符,“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宋以后思想家则多发挥孟子与《中庸》的观点,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关系的合一。明清之际王夫之说“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但强调要“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天人合一各说,力图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协调、和谐与一致,实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选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天人之辩,即关于“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关系的论争。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天人之辩”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但也强调“畏天命”的必要。墨子重视人的“强力而为”,但又提出“天志”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应当顺从自然。子思、孟子主张天人合一之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庄子则主张“无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以为一切人为都是对自然的损害。荀子认为“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后天人关系一直成为哲学上长期争论问题之一。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唐中期,“天人之辨”又出现高潮,柳宗元用元气来解释宇宙起源和宇宙的无限性,刘禹锡对天与人的职能作了区分,并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观点。宋代理学家大都从物我合一论证天人合一。【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语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上完本课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二、检查预习。1.注音\解释下列词语。(1)蓬蒿(pénghāo):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2)呐喊(nàhǎn):1、大声喊叫。2、大声叫喊助威。(3)相形见绌(xiāngxíngjiànchù):与另一个人或事物相比,远远不如。(4)狼藉(lángjí):乱七八糟,杂乱不堪。(5)咫尺(zhǐchǐ):比喻距离很近。(6)美味佳肴(měiwèijiāyáo):味道鲜美的食品。(7)鲲鹏(kūnpéng):鲲是庄子想象的一种大鱼,当它化作鸟时,就叫做鹏。(8)混淆(hùnxiáo):将许多事物弄混。(9)斥鴳(chìyàn):一种小鸟,飞的高度很有限。10)精巧绝伦(jīngqiǎojuélún):形容技术、器物构造等精细巧妙。(11)不自量力(bùzìliànglì):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12)高深莫测﹙gāoshēnmòcè﹚∶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13)不过尔尔(bùguòěrěr):不过这样罢了,有轻视人的意思(14)无与伦比(wúyǔlúnbǐ):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与它相比。(15)沾沾自喜(zhānzhānzǐxǐ):得意自喜3、阅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合作探究①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②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是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③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生命,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自然,即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第54课时第二课时探究质疑①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什么特点?本文以议论为主,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可以说是一篇议论性散文②文章是怎样推出议论中心的?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最后引出结论。如从否定“征服自然”到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等。③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写法有对比、拟人、反问。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读一读,并比较一下用法的不同,体会对比、拟人、反问的妙处。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陈述句: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反问句: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陈述句:谁也不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反问句: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陈述句: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反问句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也更强烈。反问句: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陈述句:你曾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反问句语气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精读品析1、.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品味:(可以从句子的表达方法、修辞方法、内容、句式等方面品味。黑板展示)例:(1)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2)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理解: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2、你们也想写出优美的句子吗?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试找出并仿写一个句子。拓展延伸1.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他很讲义气,很有良心,每次帮助他人后都沾沾自喜....。B.高深莫测的星空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C.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相形见绌....。D.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2、.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说明有误的是()A.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拟人)B.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比喻)C.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拟人)D.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反问)3、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本课收获1.我学我思:(1)、掌握一点知识: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论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自不量力的狂想。(2)、提高一种能力: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3)、体验一种情感:敬畏自然。3.总结写法:(1)层层推进,水到渠成。(2)对比手法的运用使理论充分。(3)很多的语句富含哲理。(4)多处运用拟人、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板书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