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必过小抄----简答论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马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2.马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3.马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义哲学,马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4.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马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空想社会主6.什么是马义?答:从狭义上说,马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义。7、学习马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规律1.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2.意识的产生、本质是什么?答: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3.列宁的物质定义和意义: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它的内容是怎样的?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体系问题。包括: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是: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6.质变和量变的关系:答: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互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7.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答: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类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人类改造自然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的社会。8.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9.矛盾的特殊性: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点。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10.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11.意识的能动作用:答: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如何?答: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和相对的。联系: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的运动,即静中有动,在绝对的运动中有相对的静止即动中1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16.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说明开展思想工作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答:矛盾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17.怎样理解事物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关系?发展的实质是什么?(1)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失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化。(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8.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已不能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不可避免。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合理的因素,并添加了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使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发展具重意义。19.试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1)首先表现为相互连结、相互制约。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以双方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为前提的。脱离同一性的斗争即脱离同一的对立,是绝对的对立。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以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同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者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什么是感性认识?有几种形式?特点?答:对事物的现象或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特点:抽象,间接,深刻。3.什么是真理?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答:真理:与客观实体相符合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因: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4.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答: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为我们正确认识马义提供了理论依据。5.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2、认识能够指导意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6.人类认识的基础是社会实践。7、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社会本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决定着人的社会本质。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由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它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有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及其内容: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及其内容: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变化3.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等是由人们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表现: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促社会向前发展,而落后错误的..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如何?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有什么意义?答: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不适合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在当前,学习和运用马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要敏锐地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4.生产力构成: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6.社会革命的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8.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政权。9.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10.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答: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用这个原理说明科教兴国的意义。答:1、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改变和巨大进步;2、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3、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4、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事实表明,我国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是正确的战略决策。12.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