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节关于社会义若干问题的理论一、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毛泽东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任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敌我矛盾用专政、强制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确立四个现代化目标(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两步走”发展战略:一、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二、20世纪内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三、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954年9月15日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这一法律地位民族自治和民族团结的主要内容:(1)坚持民族平等,实现民族团结;(2)按照少数名族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3)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1)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2)保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其他建设得以在安定团结的环境中顺利进行;(3)保证劳动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社会主义建设;(4)更好的保证我们在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和方针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坚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五、国际和外交方针(一)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推广带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1974年2月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三个世界”理论。使中国摆脱国际上比较孤立的困境。第一世界:美国、俄罗斯第二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第三世界:亚洲除日本、非洲、拉丁美洲六、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探索的意义和局限(一)探索的意义(1)体现了毛泽东具有实事求是精神提出“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不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对国际教条主义提出了挑战。(2)毛泽东的正确理论、观点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54年4月《论十大关系》正式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9月中共八大,分析“三大改造”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提出党今后的主要任务。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取得了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来源。1、提出了许多重大课题,邓小平在此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进行新的探索2、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论断,邓小平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科学体系3、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发展的思想路线4、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失误,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探索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负面的教训。(4)毛泽东关于要研究在执政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二)历史局限(1)没有摆脱苏联模式,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2)探索中所取得一些正确的理论成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有的甚至出现严重错误:以阶级斗争为纲(3)错误倾向逐步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这样长时间,全局性的左倾错误的发生。第二节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二)实事求是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全部内容中活的灵魂二、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为:(1)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的和归宿,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志(2)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对人民负责,善于为人民服务(3)一切依靠群众,首先要相信群众自己能够解放自己,要尊重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4)一切依靠群众,就应该虚心向群众学习,善于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5)一切依靠群众,必须在一切工作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三、独立自主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立足点(一)、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二)、独立自主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国策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知道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一)、要反对对待毛泽东思想的各种错误(1)把毛泽东个人神圣化,两个“凡是”(2)自由化倾向,抓住晚年错误,否定其一生做出的伟大革命事业和理论建树(二)、要认真学习运用毛泽东思想(三)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带集体及时将“以阶级斗争为纲”调整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起点一、准备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前)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中,开始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二、逐步形成阶段(1982年9月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十二大后全面改革逐步展开。十三大全面阐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标志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三、完善阶段(1992年南方讲话)深刻回答许多重大认识问题,92年10月十四大比较系统的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二、邓小平的理论科学体系十六方面:(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二)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四)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五)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六)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九)发展社会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十)培育“四有新人”(十一)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十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十四)我们的事业要依靠广大人民来完成(十五)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部队(十六)中国问题关键在于党三、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四、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旗帜,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科学体系。(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一次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邓小平理论)(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一、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1992年初“南方讲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三、“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92年“南方讲话”提出: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标准。四、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目标是:实现工业现代化,即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富强的工业国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1959年底至1960年初:变工业现代化目标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1987年9月:十三大“三步走”战略,1、GDP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2、20世纪末,GDP再增一倍,小康生活;3、21世纪中叶,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年5月,在会见前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二)当代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三)当代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1982年十二大报告及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初级阶段进行了一定分析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党的基本路线。1992年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式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1997年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对初级阶段出现的理论实践问题作了精辟阐述。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阐明社会性质)(二)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阐明发展程度)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们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二大将其载入党章的总纲。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987年10月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997年十五大:制度党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正确处理好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也是衡量我们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是否成熟的标志五、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其规定我国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1990年邓小平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1992年南方讲话: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冲破了多年来对市场经济的束缚,奠定市场经济的基础1992十四大报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修改《宪法》第十五条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入宪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