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畜牧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畜牧业生产的高速增长,甘肃省畜牧业发展出现了蓬勃的态势。目前,甘肃省各类畜禽规模养殖户已超过45万户,近5年中增长了2.8倍;规模养殖场达到2560个,5年间翻了一番多。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见效最快的支柱产业。畜牧业已日益成为畜牧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对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正发挥着与日俱增的作用。一、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1、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甘肃农村牧区社区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小城镇建设速度缓慢,在水、电、路、邮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目前仍有一些乡村不通邮路、人畜饮水困难。交通也不方便,加上居住分散,农畜产品流通成本增高,而且由于地域的限制,使许多农牧区的农畜产品流通不畅。2、农牧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风险多样化,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的农牧民,多数文化素质较低,很难对市场供求做出较准确的判断,结果往往造成农业生产趋同,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大量涌现,要求农牧民在加强科学技术学习的同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去,而文化素质较低的农牧民对此则有些无所适从,很难选择到先进适用且市场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能力弱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以来,农户获得了自主的经营权利。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农户市场主体地位是十分明确的。但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在我国农村普遍实行后,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农户经营规模小,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落后;由分散、各自为政的农户直接进入初级市场,难以回避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而且,农牧民的合约化和组织程度低决定了农牧民在交易过程中谈判地位很低。这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使得农户这一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农户利益在市场竞争中难以获得保证。由此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且增幅呈明显下降趋势。4、农牧民负担依然过重,弱化收入的增长当前,农牧民负担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不均衡,经济发展越落后的地区,农牧民负担相对越重。甘肃省农村牧区总体经济水平低,非农产业不发达,农村基层管理机构日益膨胀。在我国城乡格局下,农牧民收入较低且增幅不高,同时又要从有限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缴纳相关税费,中央虽三令五申要求地方政府减轻农牧民负担,但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搭车收费现象很难从根本上得到遏制。5、农资价格持续攀升,影响农牧民增收。今年以来,农资价格逐月攀升,加重了农牧民投入的负担。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得不到有效遏制,农牧业生产成本提高,会直接损害农牧民利益,使农牧民增收受阻,必然挫伤农牧民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积极性,这无疑对今年农牧民收入增长乃至今后的农牧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二、畜牧业发展的动态趋势与农民纯收入的关系1、牧业收入的相对增长量明显增大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扎实有效推进,畜牧业也发展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阿克塞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5002元,比2002年增长6.49%。2、蓄以待发的养殖业是一个特殊产业说养殖业特殊,它特就特在品种多、加工深度广,同时具有更多的可控性,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较小,突破了人多地少、自然灾害多所产生的瓶颈,它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解决农业效益低下、转移剩余劳动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从甘肃省近些年发展看,畜牧业尽管在农民收入中占的份额较小,眼下还起不到左右农民收入的程度,但从其发展运行、市场变化以及对农民收入的贡献来看,它又处在一个价格相对平稳,市场需求持续增大的这么一个过程。从近20年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化看,不论是入世前还是入世后,相对看好的就要数肉蛋奶,尽管有起伏,但总体上还是趋于平稳。农民从畜牧业中获取的收入最稳定,由1995年的196.02元增至2003年的300.44元,增长了53.27%。最近几年,甘肃省把草畜乳产业作为一个大产业进行推动,它蕴藏着的潜力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了。肃州区大力发展奶牛,据近二、三年的实践看,一头奶牛年收入在1万元,除去成本至少收益也在3000元以上。以金塔县为主的5个农业县市区都在大力引进小尾寒羊,以小尾寒羊作基础母羊,充分发挥它速生、多胎的优势,与其它良种杂交商品代,一胎母羊一年可产二胎四羔,育肥半年出栏,年收入1000元,除去成本,利润至少600元,若一个劳力一年饲料2头奶牛或20只基础母羊的话,其收入前景是十分可观的。三、甘肃省农民增收贡献率的比较分析1、种植与养殖比,种草养畜效益高。经调查,1亩地的紫花苜蓿年产青干草1吨,直接收入500元,扣除物化成本160元,纯收入340元;而每亩地的苜蓿草养1头肉牛,每亩年收入2000元,扣除购买犊牛的成本,每亩收入580元;1亩苜蓿可育肥出栏羊5只,每只按250元计算,收入1250元,扣除每只120元成本,每亩年纯收入达650元。2、放养与圈养比,圈养效益高。多年来,传统的放牧生产方式已不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牲畜饲养周期长,出栏周转慢,夏壮秋肥,冬瘦春乏。农区的羊只出栏率一直在40%徘徊,牧区的出栏率仅有25%,三年出栏1只羊,养羊业的收入主要靠抓绒剪毛,平均每只羊的纯收入仅有47元。放牧变圈养后,缩短了饲养周期,加快了出栏周转,羔羊可当年育肥出栏,1只羊平均纯收入可达到85元,每年还可节本增收38元。母羊群体的产羔成活率也可大幅度提高。3、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低,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本身具有绝对优势。所以,中国加入WTO,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牛肉和羊肉市场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分别低低84%和57%,而甘肃省的牛肉、羊肉价格又低于国内市场价格。从国内牛羊肉分布状况看,南方牛羊肉主要从北方调入。因而使甘肃省农牧民劳动力显现出了其潜在的优势,若能有意识地组织、引导其从事畜牧生产,并进行畜牧养殖技术培训,就能够成为很好的畜牧劳动者。4、事实证明,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问题,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即农业由种粮、种棉为主向畜牧业转变。畜牧业突出抓量,以量促增。从这些年的发展来看,畜牧价格稳定,市场看好,而且已被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后的发展就是要以量取胜。力争到2010年,全省三分之一的农户形成养殖大户的雏形。所谓养殖大户,就是要求户均年出栏100只以上,养殖收入占到全家总收入的60%以上。如果户均一户出栏100只羊,仅此一项毛收入就有25000元,按60%的利润计算,净收15000元,4口之家人均就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四、对促进甘肃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1、要切实提高劳动力素质,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提高农牧民就业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要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扫盲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作为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的重点,切实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的大事,也是事关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实践表明,通过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非常显著,如荷兰的猪、牛、羊等畜产品由于在产业化开发中增加了科技含量,平均产值提高5倍以上,其中深加工后的生物制品提高产值达10倍以上,因而成为行销世界的畜牧业大国。正因为畜产品的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在经济收益上存在显著经济差异,它才能够有力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据有关资料表明,发达国家的畜产品加工量占生产总量的70%,而我国肉类加工比重不到5%。这从一个侧面又说明了我国畜牧业增效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甘肃省农畜产品加工业一直是制约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大障碍。因此,今后提升畜牧业的产值,主要是通过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对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断提高其质量附加值。要真正建立一批高科技投入、高效益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农民闯市场,要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做大做强农字牌企业,由此带动农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更多的农牧民就业,并使更多的农牧户能从农畜产品转化增值中得到实惠。3、要进一步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让农牧民从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得到实惠。甘南州种植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农民增收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而在大农业内部,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56.36%,而牧业纯收入仅占全部纯收入的32%,其优势更没有发挥出来。在推进农畜产品优质化、区域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确保草原畜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真正将畜牧业发展为全省支柱产业,这样才能最终为农牧民增收创造条件。4、要加快草产业的发展。甘肃省属于干旱地区,光热资源丰富,事实同样告诉我们,从气候上讲,草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长树的地方必能长草,但能长草的地方未必能长树,种草成活率大于造林;从水土保持上讲,种草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比种树更显著;从经济上讲,种草比种树更有利于发展畜牧业。所以,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要突出优质牧草的比例,这样更科学、更合理。5、要做好菜牛羊的销售工作。今年牛肉收购量大,收购价格高,每公斤在12元以上。而羊肉收购量小,收购价格也略低于上年,每公斤在10元左右,羊基本以活畜销往临夏等地。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牛肉收购火爆,羊肉收购平淡。目前,正是牲畜出栏旺季,各级政府和畜产品加工企业要着力寻求羊肉的需求市场。加快羊肉的收购工作,确保牧业增产、企业增效、牧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