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之父”高锟的传奇人生姓名:陈婧子班级:12应用电子技术教育学号:1250740024摘要:在2009年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两位美国科学家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高锟是因为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而获奖。在互联网中畅游、欣赏高清电视转播节目、与千里之外的友人通话,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华裔科学家高锟发明的“光导纤维”。关键词:光纤通信锲而不舍奠基人改变世界正文:一、从小就活泼调皮,爱搞发明创造1933年,高锟出生在上海。高家是金山张堰的名门望族,祖父高吹万是江南一带有名的藏书家、诗人、书法家,叔叔高平子是赫赫有名的天文学家,父亲高君湘是有名的留美大律师。父亲对高锟管教很严。小小年纪,家里就为他请了家庭教师,教授国学,他不仅要熟读《唐诗三百首》、《论语》、《孟子》,还要学好几门外语。小时候,高锟喜欢玩猜谜、做模型。过年过节时,大人问他问题,他一般都答得出,这时,大人们就会赏给他一块巧克力。那个时候,他和其他的孩子没什么区别,也喜欢玩。不过,高锟自小就喜欢刨根问底,且胆子很大,是家族里出了名的“调皮蛋”。他们家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而三楼就变成了高锟童年的实验室。起初,他对化学最有兴趣,尝试自制炸弹。用红磷粉和氯酸钾混和,加上水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扔出泥团时,它会爆炸。”小高锟得意地说。待泥巴风干之后他把泥团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行人。后来,高锟随父移居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创办于1875年的圣约瑟书院具有修士办学的传统。在学校教育仍相对古板严肃的年代,他遇上几位具有启发性的老师,其中一位老师请学生用手推他到墙角,以切身体会推力的原理,这种教学法让高锟永志难忘。之后高锟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还没有电机工程系,他只好远赴英国伦敦大学进修。大学毕业后,他进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做工程师,后被聘为实验室研究员,同时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65年毕业。二、敏锐的嗅出“光纤通信”的味道从1963年开始,在英国伦敦大学当博士生时,高锟就着手对玻璃纤维进行理论和实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设想利用一种玻璃纤维传送激光脉冲以代替用金属电缆输出电脉冲的通讯方法。1966年,高锟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英国子公司的实验室任职工程师。他与另一位工程师同事GeorgeA.Hockha共同发表研究文献,两人根据介质波导理论,提出“光纤通讯”的概念,“光波”在光纤里能够像电缆一般,成为传输工具。他们认为当代的纤维传送讯号的稀释是由杂质造成,可以去除。当玻璃纤维的耗损率下降至每公里二十分贝时,光纤改变世界的通讯革命就会成功。当时,几乎无人相信世界上会存在无杂质的玻璃,外界笑称他的理论是“痴人说梦”。但行为及思想常常出人意表的高锟却坚信自己的理论,他像传道一样到处推销他的信念,他远赴日本、德国,甚至美国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对于自己相信的东西,他很固执。终于在他的论文发表15年之后的1981年,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第一个光纤系统面世。从此,比人的头发还要纤细的光纤取代了体积庞大的千百万条铜线,成为传送容量接近无限的信息传输管道,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模式。过去被视为“傻子”的高锟,从此成为“光纤之父”。英国科学界最有地位的皇家学会也邀请高锟入会,和300多年前发现万有引力的科学家牛顿在同一本名册上签名。当时他并没有估计到自己的发明会促成互联网的应运而生,这项惊世发明也没有给他的一生带来巨大的财富。“因为这项发明的专利权是属于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的。我不敢说自己的发明有多伟大,只能说对资讯的传输产生了相当大的革命。”高锟谦和地说。为了表彰高锟在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国际编号“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40多年来,高锟和他的研究成果共获得了20多项专利和20多个国际奖项,在ITT时期,钻研利用玻璃纤维进行信号传送,并将实验成果,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在1966年发表的《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文中指出:用石英基玻璃纤维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事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衰减率下降到每公里20分贝时,光纤通讯即可成功。他的研究为人类进入光导新纪元打开了大门。为此,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及爱迪生电信奖、马可尼国际奖、贝尔奖、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等。早在1970年香港中文大学初设电子学系时,高锟即受聘为该系教授,并任系主任。1987年至1996年,高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现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杨纲凯回忆,高锟担任校长后,曾派给他一个任务,“要求我争取兴建科学园,选址要与中大相邻。”高锟笑言:“倘若任务失败,便不要回来。”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晚年生活对高锟而言,凡是新奇、新鲜的事物都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60岁时,他开始学习潜水。“潜水的时候,可以欣赏到一览无余的美丽海底世界,令人心情愉悦。”喜欢翱游海底、借此减压的高锟,后来又迷上了打网球和做陶艺。高锟的一子一女,如今都在美国硅谷生活和工作,高锟夫妇俩每年都会抽空到美国探望儿女。在儿女眼中,他是一位思想广阔、寓工作于游戏的好父亲。高锟夫妇在硅谷的寓所,是一个闹中取静的社区。两层楼的公寓是女儿高明淇以前的住所,高锟夫妇每年从香港来美探亲就住在这里。2008年夏天定居美国后,这里成了夫妇二人的住址。小小的书房,兼具餐厅的功能。靠墙的书架,摆着英文版的《水浒传》、中文版的《笑傲江湖》,还有高锟关于光纤的著作,全家照和夫妇合影到处可见。两只鱼形的陶瓷盘子,是高锟今年五月在香港完工的手工艺品;一只慵懒的陶瓷肥猫,趴在一张软垫上伸懒腰,也是高锟的得意之作。冰箱门上,贴着一张日程表,是如今高锟每天的锻炼和活动安排,有手工课、音乐课、网球等。一提及太太黄美芸,高锟就掩不住满脸的幸福和满足。一有机会,高锟就对太太赞不绝口。“你看我每次讲座的电脑程序及幻灯片都是我太太帮我准备和设计好的,对我的演讲很有帮助。记得我在1966年宣读论文时的电脑幻灯片也是太太帮我做的。”2004年,一起搓麻将的朋友发现他反应变得迟缓,建议他到医院检查,才发现与他父亲一样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患病后的高锟因小脑萎缩,说话能力受到影响,黄美芸24小时都贴身照顾。同为炎黄子孙,同为华夏儿女,我们应当秉承高锟教授的那份坚守、坚韧、坚毅的执着,为我们祖国的未来献出属于我们的力量。犹如车轮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交通运输,光纤虽细如发丝,却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无论何时,这份荣誉,高锟教授实至名归。参考文献:[1]《HKUawardssevenHonoraryGraduatesat184thCongregation》TheUniversityofHongKong.2011年[2]《“忘了光纤,忘不了太太”—高锟老人痴呆仍不忘深情》张岳弢,谈诵言《明报》2009年10月9日[3]《杨振宁与高锟星》朱明中,汤兆升著《物理新知》2009年[4]《高锟——爱科学更爱自由》蔡文逊《盛世杂志》2005年[5]《光纤之父忘了光纤人已走了不在这里》徐蕙娟《东方日报》2009年[6]《光纤与爱情——高锟一生的实验》由明钱彩灵《明报》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