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 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免疫(immunity):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黏附分子(celladhesionmolecule,CAM):是一类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识别的分子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抗体(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抗原(Ag):是指能与抗原受体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一般具备两个特性:①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②抗原性:即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存在于染色体上主要编码T细胞识别抗原肽结合分子,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基因连锁群。免疫原:又称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即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表位:是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载体:是使半抗原变成完全抗原的物质,决定了抗原分子的免疫原性。、细胞因子CK是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经刺激产生的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广泛生物学功能的小分子糖蛋白或多肽补体(complement):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补体系统是激活后以级联反应产生膜攻击复合物及效应物为特征,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的血清和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系统。MAC(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attackcomplex):由补体系统的C5b~C9组成。膜攻击复合物(C5b6789n)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破而死亡。包括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凝集素途径APC(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是专门捕获微生物和其他抗原,将其呈现给淋巴细胞,并向淋巴细胞提供增值和分化刺激信号的细胞群。专职性APC(professionalantigen-presentingcell):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能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具有直接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的功能。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自身免疫(auto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现象。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disease,IDD):因免疫系统先天发育障碍或后天损害而导致的一组综合征。肿瘤抗原(tumorantigen):肿瘤抗原是指细胞癌变过程中新出现或异常表达的抗原物质的总称。移植是应用自身或异体的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去置换病变或功能衰竭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以维持和重建机体生理功能的治疗方法。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固有免疫(innateimmunity):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细胞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作用特点: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先(0~96小时)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无记忆性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骨髓的功能: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胸腺的功能: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免疫调节,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淋巴结的功能: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75%,B占25%),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过滤作用脾的功能: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40%,B占60%),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合成生物活性物质,过滤作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功能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IgA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适应性免疫应答可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T细胞和B细胞分别通过TCR和BCR精确识别抗原,其中T细胞识别的抗原必须由抗原提呈细胞(APC)来提呈;②活化增殖阶段:识别抗原后的淋巴细胞在协同刺激分子的参与下,发生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如杀伤性T细胞)、效应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等)和记忆细胞;③效应阶段:由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清除抗原。一种抗原能否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取决于抗体的理化性质宿主的反应性免疫方式。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①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辅助,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②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Ig基本结构:两对四条肽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形成Ig的单体结构。IgG:①是血清和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Ig,约占血清总Ig的75%-80%;②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其亲和力高,分布广泛,是机体抗感染的“主力军”;③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④可发挥激活补体、调理作用、ADCC作用等;⑤可与葡萄球菌蛋白A结合,用于免疫诊断;⑥某些自身抗体以及引起Ⅱ、Ⅲ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也属于IgG。IgM:①膜型:单体,是BCR的主要成分,只表达mIgM是未成熟B细胞的标志;②分泌型:主要存在于血液中,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称为巨球蛋白;③具有很强的抗原结合能力,抗原结合价为5价;④激活补体的能力强于IgG;⑤天然的血型抗体为IgM;⑥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脐带血IgM升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⑦是初次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机体抗感染的“先头部队”,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IgA:①血清型:单体;②分泌型:二聚体,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类别,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在局部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机体抗感染的“边防军”;③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SIgA,为一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IgD:①分为血清型和膜结合型;②mIgD构成BCR,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成熟B细胞同时表达mIgM和mIgD,活化的B细胞或记忆B细胞mIgD逐渐消失。IgE:①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②亲细胞抗体,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③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重链(heavychain,H):分子量约为50~75kD,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按抗原性差异可分5类:α、、、、相应抗体也分为5类:IgA、IgG、IgM、IgD、IgE同一类抗体,据其铰链区的氨基酸组成及重链二硫键数目、位置不同可分为不同的亚类。根据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以及所编码HLA分子的功能特点,将HLA基因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基因。1.HLAⅠ类基因(1)经典HLAⅠ类基因:包括A、B、C三个基因座位2.HLAⅡ类基因(1)经典HLAⅡ类基因:由DP、DQ、DR三个亚区组成HLAⅠ类分子的结构与分布结构(1)肽结合区(α1+α2(封闭型)):结合抗原肽(2)Ig样区(β2m/α3):与CD8结合(3)跨膜区:固定HLA-I类分子于细胞膜上(4)胞浆区:信号转导分布:Ⅰ类分子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2.HLAⅡ类分子的结构1)肽结合区(α1+β1(开放型):结合抗原肽(2)Ig样区(α2/β2):与CD4结合(3)跨膜区:固定HLAⅡ类分子于膜上(4)胞浆区:信号转导.HLAⅡ类分子的分布Ⅱ类分子分布于抗原提呈细胞(APC),活化的T细胞,胸腺上皮细胞表面HLA分子的功能(1)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限制性;参与T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和分化;决定疾病易感性的个体差异;参与构成种群基因结构的异质性。(2)抗原提呈作用细胞识别MHC-I类分子提呈的内源性抗原肽。细胞识别MHC-II类分子提呈的外源性抗原肽。(3)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经典的Ⅲ类基因编码补体成分,参与炎症反应和对病原体的杀伤;非经典Ⅰ类基因和MICA基因产物可调节NK细胞和部分杀伤细胞的活性;炎症相关基因参与启动和调控炎症反应,并在应激反应中发挥作用。MHC的生物学功能一、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分子的双重识别(形成T细胞在抗原识别和发挥效应功能中的MHC限制性)。CD4+Th细胞识别II类分子提呈的外源性抗原CD8+CTL细胞识别I类分子提呈的内源性抗原。MHC参与自身免疫性,参与对非己MHC抗原的应答,参与T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和分化。二、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因子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的功能特点: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协同性C3转化酶C4b2aC3bBbC4b2aC5转化酶C4b2a3bC3bBb3bC4b2a3bMHCⅠ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加工提呈)内源性抗原主要通过MHCⅠ类分子途径加工和提呈。在内质网腔MHCⅠ类分子中的链合成后,立即与伴侣蛋白(钙联蛋白、TAP相关蛋白等)结合,与链组装形成MHCⅠ类分子。内源性Ag首先与泛素结合,泛素化蛋白在胞质中被蛋白酶体降解为多肽,经TAP转移至内质网腔,与MHCⅠ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经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膜,提呈给CD8+T细胞MHCⅡ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加工处理提呈)外源性抗原主要通过MHCⅡ类分子途径加工和提呈。在内质网腔新合成的MHCⅡ类分子,与Ii形成九聚体;MHCⅡ/Ii九聚体由内质网经高尔基体形成MⅡC;在MⅡC内Ii被降解,余下MHCⅡ类分子相关的恒定链多肽(CLIP)在抗原肽结合槽中。外源性Ag被摄取进入APC,与内体融合;或形成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为吞噬溶酶体;内体或吞噬溶酶体与MⅡC融合,Ag在吞噬溶酶体和MⅡC中被降解为小分子多肽片段。CLIP在HLA-DM作用下解离,MHCⅡ类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转运到细胞膜,提呈给CD4+T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DC是一类成熟时具有许多树突样突起的、能够识别、摄取和加工外源性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初始T细胞并诱导T细胞活化增殖、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功能:识别、摄取和加工抗原,参与固有免疫。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作用(MHC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细胞因子)免疫调节作用免疫耐受的维持与诱导适应性免疫应答分为四个阶段1抗原识别阶段2活化增值和分化阶段3效应阶段4平息及记忆阶段体液免疫具有免疫接种辅助诊断的意义。Ⅰ型超敏反应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临床常见疾病:(1)全身过敏性反应a)药物过敏性休克:青霉素/头孢菌素/链霉素/普鲁卡因b)血清过敏性休克:动物免疫血清(2)全身过敏性反应a)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b)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c)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Ⅱ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临床常见疾病:(1)输血反应:多见于ABO血型不符的输血。(2)新生儿溶血反应:Rh-母亲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