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我从网上下的本复习资料是我结合课件和书本整理出来的,因为老师没说重点,所以我把我认为大家该掌握的都整理出来了,把我知道的重要的地方也特别标注出来了。大家参考看看吧~~祝大家取得好成绩哦!免疫,概念: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功能:防御、自稳、监视免疫应答的特点:1免疫细胞必须被激活才能执行免疫功能2可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特定的免疫细胞克隆仅能识别特定抗原;应答中产生的效应细胞和分子仅能与诱导其产生的特定抗原发生反应。记忆性——特异的免疫细胞具有保存抗原信息的功能。耐受性——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也可表现为针对特定抗原的特异性不应答,即免疫耐受。免疫分子:6个抗原Ag、抗体Ab、补体C、细胞因子CK、白细胞分化抗原CD、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免疫细胞:B细胞、T细胞、自然杀伤性细胞(NK)、抗原提呈细胞APC(树突状细胞DC、单核Mon/巨噬Mφ细胞)、粒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食碱性粒细胞)及其他(肥大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第二章免疫组织和器官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骨髓)和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扁桃体、脾脏和黏膜免疫系统),二者通过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互相联系。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并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起主导作用。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一)胸腺★解剖结构:一层结缔组织被膜覆盖胸腺表面,并深入胸腺实质将其分隔成许多小叶。小叶的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皮髓质交界处含大量血管。图见书P15细胞组成:胸腺皮质细胞(TSC)和胸腺细胞(thymocyte)不成熟T细胞(皮质)→成熟T细胞(髓质)功能: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功能;3、屏障作用(二)骨髓★组成:分为红骨髓和白骨髓,红骨髓由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和实质细胞组成。骨髓微环境指造血细胞周围的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网状细胞、基质细胞以及它们所表达的表面分子和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它是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淋巴细胞迁移成熟的必需条件。功能: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B细胞成熟的场所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三)淋巴结★结构:(1)皮质区:浅皮质区(B细胞区),深皮质区(T细胞区)浅皮质区,是B细胞定居的场所,区内含淋巴滤泡:①初级滤泡,无生发中心,含静止的成熟B细胞;②次级滤泡,出现生发中心,含大量增值分化的细胞(2)髓质:髓索(B,T细胞),髓窦(MΦ)功能: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B细胞25%,T细胞75%);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4、过滤有害异物淋巴细胞再循环: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进入胸导管,经上腔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或淋巴细胞归巢。(四)脾脏——人体最大免疫器官结构:红髓,白髓和边缘区三部分PS:白髓,包括动脉周围淋巴鞘(T细胞居住区)和淋巴滤泡(也称脾小结,B细胞居住区)功能: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B细胞60%,T细胞40%);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针对血-2-源性抗原);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4、过滤有害异物(五)黏膜免疫系统:也叫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主要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组成:1、肠相关淋巴组织;2、鼻相关淋巴组织;3、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M细胞:又称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顶部胞质较薄,胞核位于基底部,基底部胞质内陷形成一较大穹隆,其中容纳T/B细胞、MΦ、DC。M细胞→吸附、胞饮或内吞摄入抗原→将未降解的抗原转运给小袋中的巨噬细胞→后者携带抗原至集合淋巴结→引发黏膜免疫应答功能:1、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2、产生分泌型IgA;3、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第三章抗原一、定义★:能与B或T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以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二、特性★: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异物性(非己的物质)抗原刺激机体,使其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与机体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差异越大,则异物性越强,也即免疫原性越强。2、免疫反应性——抗原性(antigenicity)或特异性抗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某一特定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后,仅与该抗体或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抗原的特异性由抗原表位决定。抗原表位:也称作抗原决定基,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能被特异性淋巴细胞受体(TCR或BCR)识别并结合。由5-15个氨基酸残基或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还可与其它抗原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共同抗原反应→交叉反应→临床误诊抗原进入机体途径所产生免疫应答由强到弱: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三、分类★:1是否具免疫原性:完全抗原,半抗原大多数物质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即为完全抗原而多糖、类脂、某些药物等属于半抗原,它们若与蛋白质载体交联或结合也可成为完全抗原,即表位-载体作用。2对T细胞依赖性: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注: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及细胞抗原均属TD-Ag。TI-Ag分为I、II两类:I类可刺激成熟或未成熟B细胞活化;II类仅能刺激成熟B细胞活化)3是否在APC(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注:内源性抗原供CD8+T细胞TCR识别,外源性抗原供CD4+T细胞TCR识别)4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噬性抗原(注:异实型抗原指一类存在于人、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参与某些自身免疫疾病发生,与血型抗体的产生有关,用于临床诊断)四、免疫应答★:体内的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释放免疫效应分子,执行免疫功能的过程。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①抗原的理化性质:化学/物理性质、分子量、结构/构象、易接近性②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接种数量/次数、接种途径、佐剂③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年龄、性别等五、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例如:TD-AgTI-AgT细胞依赖不依赖免疫应答体液/细胞体液抗体类型多种IgM免疫记忆有无-3-弗氏完全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超抗原:是一类特殊的抗原性物质,其在极低剂量水平(1-10ng/ml)就能活化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而正常情况下,普通蛋白质抗原只能激活机体总T细胞库中万分之一至百万份之一的T细胞。第四章免疫球蛋白★★一、定义★:免疫球蛋白即抗体,是血液和组织液中一类糖蛋白,由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是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即:B淋巴细胞→浆细胞→抗体存在形式:①分泌型Ig(SIg),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中,发挥各种免疫功能②膜型Ig(mIg),构成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二、结构★★:1四肽链结构,链间二硫键连接;2两条重链(H)和两条轻链(L);3氨基端和羧基端根据构成H链恒定区肽链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分为IgG、IgA、IgM、IgD和IgE。可变区与恒定区通过比较氨基酸序列发现,重链和轻链近N端约110个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很大,称为可变区(V区),而可变区以外的部分,位于肽链C端,其氨基酸序列相对恒定,称为恒定区(C区)。可变区: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变化较大(重链1/4,轻链1/2)恒定区:氨基酸数量、种类、排列顺序都较稳定(重链3/4,轻链1/2)高变区和骨架区重链和轻链V区各含3个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的区域,称为高变区(HVR),分别为CDR1~CDR3。CDR以外的V区,其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相对不易变化,称为骨架区(FR),分别为FR1~FR4。铰链区位于CH1与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易弯曲;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水解。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J链: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可将单体IgA分子连接成多聚体。如IgA二聚体和IgM五聚体分泌片SP: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60-70kD,为一种含糖的多肽,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IgA二聚体上,并一起被分泌到黏膜表面,保护IgA铰链区免受蛋白酶降解。三、生物学功能★(一)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1、IgV区的作用:识别和特异性结合抗原2、IgC区的作用:①激活补体;②细胞亲嗜性:包括调理作用和ADCC作用;③介导I型超敏反应(二)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1、IgG:多为单体,是含量最高的Ig(75%-80%),也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分4个亚型,亲和力高,在体内分布广泛,是机体抗感染的主力军。IgG可穿过胎盘,主动进入血液循环,对于新生儿抗感染具重要意义。再次应答2、IgM:五聚体,分子量最大的Ig,称巨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可激活补体、结合抗原、免疫调理作用比IgG强。初次应答(免疫接种后首先出现的抗体)-4-3、IgA:可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黏膜免疫血清型IgA为单体,存在于血液中(10%-15%)。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存在于各种分泌液中(初乳、唾液、泪液),参与黏膜局部免疫。4、IgD:膜结合型IgD(mIgD)构成BCR,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注:未成熟的B细胞仅表达mIgM,成熟B细胞同时表达mIgM和mIgD)5、IgE:在血清中含量最低;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Fcε受体(FcεRⅠ)结合,引起Ⅰ型超敏反应;可能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四、人工制备抗体(1)多克隆抗体:在含多种不同抗原决定基的抗原物质刺激下,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并产生针对多种抗原决定基的抗体混合物为多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是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混合物,并非针对某一特定表位,其缺点是:针对性不高,易发生交叉反应,也不易大量制备从而应用受限。(2)单克隆抗体原理:将正常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在细胞融合剂存在的情况下融合,融合后的细胞既具有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的能力,又具有骨髓瘤细胞能在培养基中大量繁殖的特征。这种杂交瘤细胞经过克隆形成细胞系,系内所有的细胞分泌的抗体是均一的,其结构、氨基酸顺序、特异性都是一致的,因而称为单克隆抗体。这种技术称为杂交瘤技术。免疫程序、剂量和方法是关系到是否能得到所需要的单抗的关键。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制备成本低,已广泛用于疾病诊断、特异性抗原的检测和鉴定,疾病的被动免疫治疗和生物导向药物制备等。第五章补体一、定义: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相关并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补体系统:是由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可溶性蛋白及存在于血细胞与其它细胞表面的一组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所组成。二、组成:①补体固有成份:存在于血液中,参与补体激活级联反应。②补体调节蛋白:参与调节补体活化和效应的一类蛋白质分子。③补体受体:表达于细胞表面,通过与补体活性片段结合而介导多种生物学效应。三、补体的激活(大多数补体以无活性的酶前体形式存在)★1、经典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参与的补体成分依次为C1、C4、C2和C3。C1大分子的结构启动阶段----C1活化C1q+上Fc段结合→发生构型改变→C1r活化→激活C1s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活化阶段----C3、C5转化酶的形成C4C1s→C4a+C4bC2+C4bC1s→C2a+C2bC2a+C4b→C4b2a(C3转化酶)C3C3转化酶→C3a+C3bC3b+C4b2a→C4b2a3b(C5转化酶)效应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