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免疫系统的组成: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如造血干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淋巴细胞、NK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等)及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细胞因子和膜分子等)组成。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防御功能2、免疫监视功能3、免疫耐受功能4、免疫调节功能2免疫分类:①固有免疫:机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1非特异性2先天性3初次与抗原接触级发生反应,不产生免疫记忆4可稳定遗传同一物种间差异不大②适应性免疫: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获得的,具有针对性的免疫过程,亦称为获得性免疫特点:1特异性2获得性3记忆性4可传递性5自限性3免疫器官按其发生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①中枢免疫器官:或称初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包括骨髓和胸腺,鸟包括腔上囊(法氏囊)骨髓的结构: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造血组织主要由基质细胞和造血细胞组成骨髓的功能: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微环境中首先分化为髓样祖细胞和淋巴样祖细胞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一部分随血流进入胸腺,发育为成熟T细胞;另一部分则在骨髓内继续分化为成熟B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成熟的B细胞和NK细胞随血液循环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骨髓是发生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胸腺的结构:胸腺分左右两叶,表面覆盖有一层结缔组织被膜,被膜伸入胸腺实质,将实质分隔成若干胸腺小叶.胸腺小叶的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皮-髓质交界处含有大量血管胸腺的功能: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培育和输出成熟的T细胞,产生胸腺激素3.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②外周免疫器官:或称刺激淋巴器官,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等。淋巴结的结构:淋巴结表面覆盖有致密的结缔组织被膜,淋巴结的实质分为皮质区和髓质区两个部分1.皮质区:皮质区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浅皮质区是B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非胸腺依赖区.受抗原刺激后,淋巴滤泡内出现生发中心,称为次级淋巴滤泡.浅皮质区与髓质之间的深皮质区又称副皮质区,是T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胸腺依赖区2.髓质区:髓质区由髓索和髓窦组成.髓索由致密聚集的淋巴细胞组成,主要为B细胞和浆细胞,也含部分T细胞及Mφ。髓窦内富含Mφ淋巴结的功能: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4.过滤作用脾的结构:脾外层为结缔组织被摸,被摸向脾内伸展形成若干小梁.脾实质可分为白髓和红髓1.白髓:小梁动脉分支进入脾实质,称为中央动脉.中央动脉周围有厚层弥散淋巴组织,称为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在PALS的旁侧有淋巴小结,又称脾小结,为B细胞区.白髓与红髓交界的狭窄区域为边缘区2.红髓:由脾索和脾血窦组成。脾的功能: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4.过滤作用4淋巴细胞归巢机理:淋巴细胞归巢现象的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接到淋巴细胞归巢的黏附分子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受体,其相应配体称为血管地址素,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尤其是HAV),通过表面归巢受体于HAV表面相应血管地址素结合,促使淋巴细胞黏附于HAV,继而迁移至淋巴结相应特定区域内定居。5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体内的迁移和流动时发挥免疫功能的重要条件。生物学意义:1使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为合理2淋巴组织更可不断的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助于争抢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3通过再循环,增加了与抗原和APC接触的机会4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练习称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核其他免疫细胞,从而发挥免疫效应6抗原特性:①免疫原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由省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②抗原性:抗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有特异结合能力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既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抗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7抗原表位: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是抗原分子中的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称为抗原表位,又称为抗原决定簇,他是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集合的基本结构单位,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仅能与抗体分子的一个结合部位结合抗原表位类型:顺序表位(线性表位)、构象表位影响抗原特异性的因素: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和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8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化学性质、分子量大小、结构的复杂性、分子构象、易接近性、物理状态。二、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程度。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数量、途径、两次免疫的时间间隔、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的应用和佐剂类型都明显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9抗原的种类:一、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独特型抗原。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成分分类: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10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比较超抗原普通抗原化学性质细菌外毒素、逆转录病毒蛋白普通蛋白质、多糖等MHC结合部位飞多态区多态区肽结合槽TCR结合部位VβVαJα及VβDβJβMHC限制性—+应答特点直接刺激T细胞APC处理后被T细胞识别反应细胞CD4+T细胞T、B细胞T细胞反应频率1/20~1/51/106~10411佐剂的作用机理:1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和排除,延长抗原在体内潴留时间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生,从而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佐剂的主要用途:1、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用于预防接种及制备动物抗血清2、作为菲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用于抗肿瘤与抗感染的辅助治疗12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免疫球蛋白由四台联分子组成,各肽链间有数量不等的链间二硫键。结构上Ig可分为三个长度大致相同的片段,其中两个长度完全一致的片段位于分子上方,通过一易弯曲的区域与主干连接,形成一Y字形结构,成为Ig单体,构成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单位。①重链和轻链:任何一类天然免疫球蛋白分子均由四条异源性多肽链,其中分子量较大的成为重链,而分子量较小的成为轻链。1重链:分子量约为50~75kDa,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各类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尽相同,因此其抗原性也不同。据此可将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或五种类型,即IgM、IgD、IgG、IgA和IgE,其相应的中联分别为μ链、δ链、γ链、α链、ε链。2轻链:分子量约为25kDa,由214个氨基酸残基构成。据此可将Ig分为两型,即κ型和λ型。一个天然Ig分子上两条轻链的型别总是相同的,但是同一个体内可存在分别带有κ或λ链的抗体分子。②可变区和恒定区: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中靠近N端的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成为可变区,分别占重链和轻链的1/4和1/2;而靠近C端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的区域,成为恒定区。分别占重链和轻链的3/4和1/2。1、可变区:重链和轻链的V区分别称为VH和VL。VH和VL各有3各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高度可变,成为高变区或补决定区。2、恒定区:重链和轻链的C区分别称为CH和CL。同意类别的Ig,其C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比较恒定,其免疫原性相同,但V区各异。③铰链区: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弯曲,有利区两臂同时结合两个不同的抗原表位。13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①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2个相同的Fab段即抗原结合片段和1个Fc段,Ig同种型的抗原性主要存在于Fc段。②胃蛋白酶水解IgG片段:,获得一个F(ab’)2片段,该片段为双价,与抗原结合可发生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Ig的Fc段被胃蛋白酶裂解为若干小分子片段,被称为pFc’,失去生物学活性。胃蛋白酶水解IgG后的F(ab’)2片段,既保存了结合抗原的生物学活性,又避免了Fc段抗原性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14免疫球蛋白的功能(详细)1.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由于Ig有单体、二聚体和五聚体,因此结合抗原表位的数目也不同。Ig结合抗原表位的个数称为抗原结合价。2.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1)激活补体:IgG1~3和IgM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可因构型改变而使其CH2/CH3功能区内的补体结合点暴露,从而导致补体传统途径激活。IgG4、IgA和IgE与抗原结合后不能激活补体传统途径,但其凝聚物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2)结合Fc段受体:①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的结合而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等颗粒抗原的吞噬,此即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②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的结合,增强NK细胞和触发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即产生ADCC效应。③介导Ⅰ型超敏反应:IgE为亲细胞抗体,可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EFc受体结合,而使上述免疫细胞处于致敏状态。当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结合时,即可使之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Ⅰ型超敏反应。(3)穿过胎盘与黏膜:在人类,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15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一、IgG:是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Ig,在体内分布广泛,亲和力最高,具有重要的免疫效应,是集体抗感染的“主力军”。二、IgM:一般不能通过血管,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机体抗感染不对的“先头部队”,可用于感染按的早期诊断。三、IgA: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四、IgD:膜结合型IgD构成BCR,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成熟B细胞可同时表达mIgM和mIgD,称为初始B细胞。五、IgE:IgE为亲细胞抗体,其CH2和CH3机构与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FcRI高亲和力结合,引起I型超敏反应。16多克隆抗体优点:作用全面,具有中核抗原、免疫调节、介导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等重要作用,来源广泛、,制备容易;缺点:奇异性不高、易发生交叉反应,从而应用受限。单克隆抗体优点:结构均一、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血清交叉反应小无、制备成本低;缺点:其鼠源性对人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反复人体使用后可诱导产生人抗鼠的免疫应答,从而削弱了其作用,甚至导致机体组织细胞的免疫病理损伤。17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血浆及细胞膜补体调节蛋白等蛋白组成。1补体固有成分是指存在于血浆及体液中、构成补体基本组成的蛋白质。2补体受体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过程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3补体调节蛋白指存在于血浆中和细胞膜表面,通过调节补体激活途径中关键酶而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的蛋白质分子。18补体激活的途径:①从C1q-C1r2-C1s2开始的经典途径,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激活物;②从C3开始的旁路途径,其不依赖于抗体;③通过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糖基识别的凝集素激活途径。上述3条途径具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即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一、经典途径:指主要由C1q与激活物(IC)结合后,顺序活化C1r、C1s、C4、C2、C3,形成C3转化酶(C4b2b)与C5转化酶(C4b2b3b)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它是抗体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