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免疫系统疾病简介一、免疫系统疾病分类简介1.免疫缺陷病由于机体免疫系统的器官、组织、细胞及分子存在先天性缺陷,或后天继发于感染、癌、代谢病、营养不良或物理及化学等因素,所引起的免疫功能不全综合征。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2.超敏反应性疾病已被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所导致的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等。3.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自身组织成分引起的免疫应答所造成的组织器官免疫性损伤和功能障碍的疾病。有器官特异性,如桥本甲状腺炎;非器官特异性,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两大类疾病。4.同种免疫病系由同种异体抗原引起的超敏反应性疾病。如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移植物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等。5.淋巴增殖病由于淋巴细胞在其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发生转化形成的克隆性疾病。有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如霍奇金淋巴瘤等)及浆细胞病(如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等)。二、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简介1.免疫抑制疗法采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环孢霉素一A、FK506、单克隆抗体(如抗CD3、抗CD4抗体,抗TNF—a单克隆抗体等)等治疗超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增殖病及移植排斥反应等。2.免疫调节、增强及免疫替补疗法采用特异或非特异免疫球蛋白、胸腺素转移因子、干扰素、IL一2、集落刺激因子等。细菌制剂(如oK一432、卡介苗、胸壁酰二肽等)、化学合成药物(如左旋咪唑)等疗法治疗免疫缺陷疾病、自身免疫疾病、恶性肿瘤等。3.免疫重建采用骨髓移植、胎肝移植、胎儿胸腺组织移植等疗法,治疗免疫缺陷病及血液病等。第七十六章免疫缺陷病第一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一组由于遗传性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在发育、分化或代谢等方面存在异常所引起的免疫功能不全综合征。主要发生于婴幼儿。临床以反复严重感染为主要特征。由于易伴有免疫自身稳定和免疫监督功能失常,因而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于于同龄正常人群。其免疫缺陷可表现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体液与细胞免疫联合缺陷、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及补体缺陷。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X连锁无丙种球蛋自血症X连锁婴儿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又名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或Bruton病,由性联隐性遗传。其缺陷在X染色体的长臂(Xq21.3—22),由于编码B细胞酪氨酸激酶的基因缺失或突变,使B细胞发育停滞于原B细胞和前B细胞阶段所致。本病仅见于男孩。【诊断】1.临床表现在出生4~6个月以后,来自母体的IgG的保护作用消失,患儿开始反复发生严重的化脓性细菌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感染,常见有化脓性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等.亦可发生脑膜炎、骨髓炎及化脓性关节炎等。患儿淋巴结发育不良,扁桃体小或缺如,虽反复发生感染,淋巴结及脾脏均不肿大。2.实验室检查’(1)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少于2500mg/L,IgG少于2000rag/L,IgA、IgM、IgD和IgE均难以测到。(2)循环中找不到成熟的B细胞。(3)缺乏同种血细胞凝集素或效价很低。(4)对菌苗接种抗体反应极低或缺如。(5)外周血淋巴细胞数正常,其中T细胞的百分比上升,而B细胞很少(0.5%)或缺如。T/B细胞比值上升。(6)细胞免疫功能正常。3.淋巴结及扁桃体活检缺乏生发中心和浆细胞。4.骨髓涂片找不到浆细胞。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本病亦称迟发性低丙球血症,包括一组低丙种球蛋白和缺乏抗体反应的病症。其特点是发病年龄较迟。各患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极不尽相同。其免疫缺陷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B细胞增殖、分化或转化为浆细胞的功能有缺陷,或虽能正常分化及合成免疫球蛋白,但分泌功能缺陷。第二类是Th2细胞受损,CD4/CD8T细胞比值下降,或Th2细胞功能低下,导致体液免疫受损。【诊断】1.临床表现发病较迟,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无性别差异。患者对感染的易感性较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稍低,多呈慢性感染过程。最常见者为复发性化脓性呼吸道感染,多见慢性鼻窦炎、慢性肺炎等。部分患者(缺乏IgA者)伴有吸收不良综合征,且常有肠道蓝氏贾弟鞭毛虫病。此外,患者常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减少症、恶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等。淋巴瘤的发生率增高。本病患者的扁桃体和淋巴结大小可正常,淋巴结皮质中可有淋巴滤泡,脾脏可增大。2.实验室检查(1)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可低于2.59/L,IgG及IgA常明显下降,分泌型IgA水平低下,但IgM常接近正常或偏低。(2)mIgM+、mIgG+和mIgA+B细胞数值常正常,但不能转化为相应的浆细胞。(3)部分患者T细胞亚群中CD4/CD8比值下降。IgA缺乏疰IgA缺乏症IgA缺乏症是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患者血清中IgA明显降低,而其他免疫球蛋白却正常。其缺陷可能由于mlgA+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发生障碍。Th2细胞对B细胞的调节功能失常可能是其原因之一。【诊断】1.临床特点易发生细菌性呼吸道感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感染亦较多,而对病毒无特殊易感性。多数患者伴有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表现为腹泻)。患者对牛奶及其他动物性蛋白质易发生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但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由于缺少分泌型IgA,多种抗原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侵入机体。选择性IgG亚类缺乏症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于出生6个月后血清IgG水平仍不回升(血清IgG在lg/L上下),且反复发生感染。血清IgM及IgA水平基本正常。外周血B细胞正常。推测其发病机制可能与CD4T细胞辅助功能成熟延缓有关。患儿家族中常伴有其他免疫缺陷病。在患儿有反复感染时,可注射丙种球蛋白以及相应的抗感染处理。本病预后良好,一般至1.5~3岁时可以自愈。T细胞缺损为主的免疫缺陷病原发性CD4+T细胞缺乏症多种细胞因子缺乏症信号传导变异缺陷症个别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或细胞免疫缺陷的患儿,其T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不出现正常的钙离子流动和产生二酰甘油酯等信号传导现象。此种缺陷可在四氟化铝的刺激后得到纠正。联合免疫缺陷病兼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缺陷,可为完全性免疫功能缺损,也可为部分免疫功能缺损。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本病是一种严重的涉及T和B淋巴细胞发育失常的免疫缺陷病。除非成功地进行免疫重建,患儿常在1周岁内死亡。X连锁隐性遗传(SCI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SCID腺苷脱氨酶(ADA)缺陷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缺陷本病系由于位于第14对染色体上的PNP编码基因缺失或突变所致。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PNP缺乏可导致细胞内去氧三磷酸鸟苷(dGTP)蓄积,阻断DNA的复制,而抑制细胞增殖。T细胞对PNP缺乏尤为敏感,而B细胞则有一定耐力。因此,本病表现以细胞免疫缺损为主。患儿胸腺发育不良,往往没有胸腺小体,淋巴结的胸腺依赖区淋巴细胞稀少,非胸腺依赖区则有丰富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伴有其他严重缺损的免疫缺陷综合征伴有共济失调和微血管扩张的免疫缺陷症Wiskott—Aldrich综合征本病为X连锁隐性遗传,见于男性婴儿。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短臂(Xpll.22)。临床以湿疹、血小板减少和感染为特征。患者对多糖抗原的抗体反应有缺陷。【诊断】1.临床表现(1)在出生后6个月内即有皮肤淤点、鼻出血、血尿、伤口持久渗血或血性腹泻等出血倾向。(2)出现湿疹,持久不愈,且可伴出血及感染。(3)出生6个月以后反复发生感染,尤其是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和流感杆菌等含荚膜多糖抗原的细菌感染。DiGeorge综合征本病是因胚胎早期第三、第四对咽囊发育障碍,以致胸腺和甲状旁腺发育不全,同时亦累及面容第一、第二对咽囊、心脏和大血管第五、第六对咽囊。患者无性别差异。【诊断】1.临床表现(1)出生后即可出现:①特殊面貌,如眼距过宽,下颌过小,耳郭低位等畸形。②顽固的低血钙搐搦症,单纯补钙不能纠正之。⑧心血管异常,如右位主动脉、法洛四联症等。(2)新生儿期以后:反复发生病毒、真菌或卡氏肺囊虫感染,或感染呈慢性过程。对各种减毒活疫苗,如牛痘、卡介苗和麻疹疫苗等的接种,往往发生全身感染,甚至致死。重症患者易发生细菌感染。能活到10岁以上的患儿,患恶性肿瘤的危险性增高。吞噬细胞功能缺陷慢性肉芽肿病有些是X连锁隐性遗传,在X染色体短臂的Xp21.1位点有基因缺失;亦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者,其基因缺失位于染色体16q24、7q11.23、lq25。本病的缺陷在于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中与产生活性氧有关的酶系统异常,导致氧依赖性杀菌功能减弱,以致不易杀死各种过氧化氢酶阳性的细菌及真菌。这类微生物被吞噬后,可在吞噬细胞内长期生存繁殖,并随吞噬细胞游走而引起感染的播散,在淋巴结、肝、脾肺、骨髓等处形成多数粟粒性脓肿或肉芽肿。【诊断】1.临床表现婴儿期开始反复发生严重的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真菌感染,局部或内脏形成肉芽肿,长期不愈。最常见的是慢性化脓性淋巴结炎,亦可有顽固性脓疮性皮炎、眼结膜炎、口腔炎及鼻炎,后期有肺炎、肺脓肿及多发性骨髓炎。体检可发现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色素缺乏易感性增高综合征白细胞粘附缺陷(LAD)补体系统缺陷病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诊断】1.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面、颈、躯干及四肢局限性皮下水肿。往往在局部受到轻微外伤时,或应激反应、运动、感染及妊娠早期发生。起病突然,局部出现轻度红肿,不痛、不痒,持续约1周后自然缓解,但以后又有复发。②可发生喉、呼吸道粘膜水肿,出现声嘶、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亦可发生消化道粘膜水肿,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C3缺乏症第二节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不少疾病和外因可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使免疫功能受损,导致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因】1.感染。多种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所致的急、慢性感染,尤其是重症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所致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严重的继发性免疫缺陷病。2.恶性肿瘤和血液系统疾病,如患淋巴瘤、白血病等。3.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4.放射线照射。5.营养不良。6.老年人、早产儿、新生儿。7.某些慢性病,如糖尿病、库欣综合征、急性或慢性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8.其他,如大面积烧伤、麻醉、较大外科手术等。【诊断】1.分类继发性免疫缺陷可分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及补体缺陷。多数患者同时有2种或2种以上的免疫缺陷。2.临床表现除原发病的表现外,主要有反复感染,且多为机会性感染。易发生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第七十七章超敏反应性疾病第一节药物过敏是由药物引起的机体异常免疫反应,常发生于有过敏体质者,一般在多次接触同样药物后发生,亦可由结构相似的药物所致的交叉反应引起。引起药物过敏的抗原有完全抗原性药物(如抗血清、疫苗、内泌素、酶制剂等)和不完全抗原性药物(如青霉素G、苯巴比妥、普鲁卡因等)。不完全抗原性药物在体内代谢时,经化学重组合产生抗原决定簇,与血清蛋白或组织中某些蛋白质组分结合成半抗原一载体复合物,即成为全抗原,可使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药物过敏可表现为I至Ⅳ型中任何一型超敏反应,其中以I型超敏反应多见。而一种药物引起的过敏,其机制亦可以是两种以上反应型的结合。【诊断】1.近期用药史有过敏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史,或曾有药物过敏史。2.临床表现(1)发热与皮疹:多于用药7~8天后发生,但在已被该药物致敏者,可在用药后数小时内即发病。发热常与皮疹同时出现。发热幅度不等,皮疹可表现为麻疹样、荨麻疹样、猩红热样或多形红斑样等(2)过敏性休克:详见本章第二节。(3)其他表现:①支气管哮喘。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减少症、溶血性贫血。⑧血清病。④结节性多动脉炎、红斑狼疮综合征等。第二节过敏性休克是最严重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由IgE所介导,发生在已致敏的患者再次暴露于同一异种抗原或半抗原时,通过免疫机制,于短期内发生剧烈的全身性I型超敏反应,累及多种器官,尤其是循环系统,常可危及生命。【诊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