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人物画比较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西方传统人物画比较研究12124913刘文婷[摘要]中西绘画源远流长,各有千秋,人物画更是有的粗略豪放、浓墨重彩有的温婉细腻、恬淡素净。但是无论有多少的不同,这些艺术作品都体现出创作家的艺术构思,反映出时代的背景和特点。本文立足于中西方传统人物画的比较,通过阐述中西方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特征,从艺术形式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和说明。[关键词]中西;传统人物画;比较人物画作为绘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史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人物画作品,其绘画手法和风格也是不断变化的。本文首先将分析中西传统人物画的演进历史以及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1.中西传统人物画的发展和特点中国的人物画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佛教引入中国,玄学盛行,人物画的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大师,从《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传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传神”的人物画理论。隋唐五代,人物画达到了全面的发展和高度的繁荣,中外的交流促进了绘画的发展,此时人物画与宗教化的关系也很密切,吴道子一改之前用笔圆润细劲的风格,用笔迅疾变化,使绘画更富有表现力。宋代城乡经济进一步发展,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得社会风俗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发展起来,产生了武宗元、李公麟、张择端、梁楷等一批杰出的人物画家。宋代以后,进入元代,由于政治的不稳定人物画处于一种衰退时期,此时的人物画非常注重继承和保持传统。但,明代的陈老莲、明人的肖像画、清代的扬州画派、晚清的任氏画风,却给平静的画坛增添了活力。总之,中国古代人物画注重点、线、笔墨,对人物的刻画不满足于外部,更注重心灵的感受,追求“形神兼备”。在西方,表现人物题材的绘画历史悠久。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出现了人物画。在中世纪的“黑暗时期”里,受宗教的强烈影响,以这时期的绘画主要以圣经为题材,绘画发展较为缓慢。进入到文艺复兴时期,思想解放的潮流在欧洲各国蔓延,美术风格有了很大的转变。美术与科学相结合,画家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体现刻画的严谨,多为写实风格。其绘画内容也不再是宗教神话,多为世俗的人和人的生活,人文主义是当时美术创作的基础,主要侧重弘扬人性,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图一),以超高的艺术手法细腻的描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光和影的处理,使得这幅画作更加的神秘和出色,其意义在于通过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表达了人对于自身的肯定,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17世纪的西方盛行的是巴洛克风格,通过强烈的光影对比和空间幻觉体现出一种动态的效果。总之,西方绘画源于深厚的埃及、希腊的雕刻建筑艺术,注重解剖学、光影凹凸,具有很强的写实风格。《蒙娜丽莎》(图一)2.中西方传统人物画的比较和分析著名学者彭吉象先生曾对中西绘画的差异作了如下的概括:“如果中国绘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尚形;中国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总之,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同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形成鲜明差异”。接下来,本文将从艺术形式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详细地比较中西方的传统人物画。2.1.绘画材料关于绘画材料,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是取自天然的,为笔、磨、纸、绢,在物理特征、运用效果上面和西方的画笔颜料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的毛笔的特点是柔软有弹性,绘画的时候十分流畅;西方油画使用的笔比一般的毛笔要粗硬,笔端多为扁平状,有利于团状结构的描绘。其次,中国画的墨是用桐炭黑、松烟制作而成,主要强调浓淡效果;而西方的绘画的颜料有较强的硬度,能够长期保持光泽,与人的视觉感知颜色相接近。中国画常用纸或者是绢,洁白柔韧,吸水性强,能够很好的韵墨;西方作画则常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是木板上,能够反复的涂抹和多次叠加。2.2.创作手法在创作手法方面,中西方都重视线条的表达,线条都是其创作的基础。但是西方的线条只是服务于整体的造型,它是客观的,画家运用它在于掌握对象的形体;而中国人物画则是通过线条的起伏浓墨勾画出作者的感情、心理以及对象的内在心理活动,中国画的线条充满着主观意志,每一笔都能体现画家的心理结构。以隋唐画家韩干的《牧马图》为例,在线条上的描绘十分的细致流畅,人物的衣纹疏密有致,结构严谨,用笔沉着。通过用笔的粗细、长短、浓淡变化来表现对象的形体空间,韩干十分重视衣纹之间的疏密对比,线条的长短、形状、方向都是经过推敲的,如腋下采用密集、短小的线条衬托肩膀和腹部的饱满的体型;人物的勾勒也是通过线条的转折和用墨的轻重体现立体感,如人物的鼻翼出用笔圆中带方,线条的转折体现了鼻子的体积,略微的淡漠渲染表现出鼻子整体的体感;马匹的勾画也体现出用墨的对比,层次分明,白马是淡漠勾勒,黑马则用浓墨烘染,一黑一白,一简一繁,虚实相生,产生对比效果。而西方人物画的线条则是科学地体现出物体的轮廓和面的转折处的边缘,反映出真实的事物特征。如《最后的晚餐》充分运用了光学和几何学,采取“焦点透视法”来描绘,通过采用最为传统的一字形排开的构图惯例,让中心焦点集中于耶稣的明亮的额头。耶稣伸开双手,低垂双眼。他已经把话说完,沉默着。但是,他的手势却有着不可抗拒的精神的号召力,召示和启迪人们去内省,去沉思。明暗和色彩的运用也相当讲究和丰富,大大加强了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达·芬奇的这幅名画对事物的描绘十分的准确真实,美丽而平衡的构图是人们真实的感受到当时的故事。2.3.审美特点西方人物画注重写实,中国人物画注重写意。中国画的审美评价是“气韵生动”,西洋画的审美评价是“模仿”。所谓“气韵”,在自然是生命的律动,在人生是最高的意趣。画家如能把客观对象的风貌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就是一幅“气韵生动”的作品。模仿论是西方写实主义艺术的灵魂,在其影响下,西洋画着意描绘事物的形貌,追求“以真为美”。达·芬奇曾说过:“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所以西洋画重形似,重再现,重科学,人物形象个个貌似真人,有血有肉,服饰的质感、量感栩栩如生。中国有许多简笔写意人物画,画家通常是借助画作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重点刻画人物神态的“生动”而不是外形的“相像”,以梁楷的《李白行吟图》最为典型,仅仅数笔就将大诗人李白才华横溢的风度、神韵刻画出来,可谓笔简意繁。而西方的人物画则强调表现人物的外部特征。追求一种实实在在的效果。如委拉斯贵支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他对作品的色彩和用光深有研究,这幅作品十分生动、细腻的体现出教皇的神态和动作,就连细致的面部表情也描绘地十分生动,有一种照片的即视感。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头发、躯干、肢体的不同特点,骨骼的轮廓、肌肉的起伏、须发的走向都刻画得细致入微、高度真实,真实的体现出人体美。西方注重形式,中国注重传神。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灵魂就是传神。东晋顾恺之最早地提出了人物画“以形写神”的著名观点。这个“神”就是指“个性”,也就是精神。顾恺之强调“悟对之神通”,“传神之趋”,“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要求画家钻研并且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国古代人物画任务绘画的主要目的就是现实画家的内在精神,形似只是精神外在的表现形式,但也只有神形兼备才能算上是真正的佳作。北宋张择端的著名人物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以广阔的画面描绘了汴京市井繁荣的社会生活。这幅长卷画上的五百多个人物,从官宦士流到下层百姓,不仅外表特征形形色色,神态刻画更是惟妙惟肖,体现了画家观察和表现人物的高超技艺。更可贵的是作品突破了唐宋以来人物画以宗教和达官贵人为主要内容的局面,把活灵活现的下层人士搬上了画坛,开创了人物画的先例,成为饮誉世界的传神精品。相反,西方的人物画更加注重的是一种形式美,在西方绘画中几何立体图形拥有绝对的美感,不仅是人体的比例就连画中人物的位置都经过计算和研究,他们关注的焦点不是人物的神情,而是人体本身的构造。这种对几何立体图形的偏爱也深深受到古希腊雕像渊源的影响。对中西人物画的分析只是美术史中的一小部分,并且本文的分析也不尽全面。但从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中西方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的差异,但在艺术的比较中不是简单的求同或者是求异,而是在异种求同、同中求异。在后面的美术发展中,中西绘画艺术的碰撞和交流使更多优秀的作品得以产生,这才是美术交流真正的价值。【参考文献】[1]周致力.浅谈中西人物画的比较教学法——以唐寅的《秋风纨扇图》和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为例[J].智富时代,2015.[2]李梦恬.中国工笔人物画与西方人物画之比较[J].美术大观,20114,(01).[3]郝建斌,张彦醒.意境之美——谈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观[J].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