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市XX区XX生态农庄立体高效农业项目开发方案(草案)XXXX有限公司2第一章总论一.立体高效农业概述20世纪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J.R.smith教授曾概括为:立体农业是“种植业、畜牧业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目前我国有关立体高效农业的定义如下: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立体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发展,是传统农业精华的优化组合,是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效农业结构。立体高效农业的模式和特点。立体高效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农业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立体农业的特点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集约”,即集约经营土地,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同时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续”,即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林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提高土地(水体)生产力;四是“安全”,即产品和环境安全,体现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总之,开发立体农业,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缓解人地矛盾,缓解粮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通过间作、套作、混作等立体3种养和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从而缓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时,提高化肥、农药等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缓解残留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的压力,坚持环境与发展“双赢”,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在中国农村(特别是城市郊区),大力推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立体高效农业项目,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有效办法。二00七年六月,XX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XX经济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自二00六年以来,在XX省农科院等单位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帮助下,XXXX有限公司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立体高效农业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掌握了相关技术、方法,为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立体高效农业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项目提要2.1项目名称:XX市XX区XX生态农庄立体高效农业开发项目。2.2建设地点:XX市XX区城西南郊“XXXX都市农业园区”内。2.3建设单位:XXXX有限公司。2.4法定代表人:陈少华2.5项目投资额度。分为三期,一期投资1000万元,进行XX市XX区XX生态农庄立体高效农业开发项目试点;二期投资3000万元,以生态农庄为蓝本,扩大规模;三期投资5000万元以上,形成一定规模,全面推广,稳步发展。2.6项目规划要点2.6.1项目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公司的信息、技术和经营管理优势,建设一个功能完备、自身可持续发展的XX生态农庄立体高效农业开发经营体系。该体系的特点是通过“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组织体制创新,使XX农副产品种植(蔬菜、食用菌)和养殖、产品加工、产品销售有4机结合,形成“农副产品立体高效开发生态圈”,即:种植产品用作人的消费和喂养畜禽和黄粉虫,人群及畜禽粪便用以生产沼气、水生植物和净化回收,黄粉虫、水生植物用以喂养畜禽、鱼类,种植、养殖产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用来喂养黄粉虫、畜禽和水产品,环保高效,立体开发,切实可行。在取得成功经验后,进行推广,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持续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本项目“农副产品立体高效开发经营经济圈”见附图。2.7项目主要规划思路。在XX市XX区XX生态农庄内,计划租用田地600亩,种植和养殖XX农副产品、黄粉虫、水产品、水生植物,进行产品加工和产品销售,其中:建设养殖场、生产加工厂、观光休闲卖场和科研、办公、生活、住宿楼占地48亩;建设XX蔬菜大棚种植基地340亩、食用菌大棚栽培基地180亩及水产品养殖池塘12亩,进行种植和养殖;并计划在XX市区各大卖场开设专柜,取得经验和效益后再逐步向其他城市推广。在项目周边地区,组织农民建设合作种植、养殖基地10000亩,种植、养殖XX蔬菜和畜禽产品,生产其他农副产品。2.8项目技术创新规划。公司将在立足自主创新开发的基础上,与XX省和XX市农业科研机构进行广泛的合作,并与其他相关机构、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共享关系,优先在XX蔬菜种植、畜禽养殖、育种和栽培、遗传和优化、病虫害防治,特别是XX蔬菜间种、周年轮种、有土无土套种等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专项研究和成果推广,把本项目向纵深推进。2.9项目复合功能规划。公司对基地的规划中,明确了基地建设和自然地形地貌相统一的原则,将种植养殖区、生产加工区、观光休闲卖场、道路、空地以及景观融合布局,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强化农业生态开发休闲美学含义,强化人文服务功能。52.10项目可持续经营规划。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可持续的经营。本项目地处川西平原,人口高度集中,相关信息和数据非常丰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公司将从一开始就注意采集关于植被、土壤、生化、大气诸方面的信息和数据,拟在相关机构的指导下,首先建立起适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证体系,以资丰富、充实农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研究。2.11项目认证和产销监督链规划。认证机制对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和环境管理,保证和开拓绿色市场,获取市场份额,提高企业形象,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诸方面都显示着强有力的作用。公司将切实强化项目质量认证、产销监督链(COC)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其他项目的认证工作。2.12项目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本项目通过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合作机制,进行立体高效农副产品开发经营等举措,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有序利用,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带动农民走向富裕。项目在逐渐完善、推广的过程中,将不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将对农民工制定系统培训计划,使项目人员成为立体高效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产业劳动者,成为立体高效经济建设的参与者,成为立体高效经济的受益者。2.13网络化、数字化管理手段公司拟组合资源,对项目进行网络化、数字化管理:采用最直接的“点对点”方式,通过远程信息系统向更大的地域半经、更丰富的农业产业延伸,力求把资源和市场、生产和消费以立体高效经济的途径联系起来,打破地域、地区、国家的界限和壁垒,在更大的范围内率先实现农业的资源互动;条件成熟时,推行先进的数字化高技术手段,将项目管理纳入多媒体数字信息化高技术管理轨道。三.项目范围与依据。63.1项目实施范围及其内容。除搞好XX农副产品种植养殖、产品加工和产品销售外,公司将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对项目所在地的农户扶持和服务上,帮助与公司合作的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难题:一是统一培植和采购XX蔬菜、菌类种籽和种畜、种禽、种鱼等,分发到群众手中;二是整修田地、维修通往基地的道路和水塘,以满足项目和农民生产、生活需求;三是利用公司的关系和渠道,为农民种植、养殖的产品搞好销售服务,统一注册产品品牌和商标。3.2项目实施依据3.2.1理论依据3.2.1.1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本项目,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参照价值。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初在南巡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2.1.2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知道,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它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因此,遵循这一原理,就可以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面对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资源日益枯竭,迫使全人类共同构思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其核心是:全面协调环境与发展、生态与生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谋求社会—经济—生态相互依存、共7同发展;明确提出“当代的发展不以危及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的观点。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结合国内实际,我国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这个纲领性文件,以指导我国“可持续发展”。3.2.1.3现代经济学理论。现代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制度结构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当社会的制度结构和激励机制有助于鼓励生产性努力时,社会的发展就会加快;相反,当一个社会的制度结构和激励机制给个体和组织留下太多非生产性努力的空间时,社会的发展就会变得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抑或倒退;当个人的生产性努力和具有社会劳动属性的个别劳动及相应的预期得不到社会和组织的实质性认可时,人们就会降低甚至停止这种劳动努力;当社会的激励机制弱化到个体无法容忍的地步时,人们要么是无所事事,要么离职另就或者远走他乡。3.2.2法律依据。3.2.2.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专业合作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2007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关于新时期中国农村政治经济组织建设的重要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对进一步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也对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与和谐发展,必将发挥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3.2.2.2国家农业法律法规为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现已颁布了多部有关农业的法律法规,给予了本项目法制保障,必将有力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3.2.3政策依据3.2.3.1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关于农业方面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给予了本项目宽松、有利的政策环境,必将有力保障和推进本项目的顺利实施。83.2.3.2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关政策。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以往中国设立的经济特区有相当大的区别:设立试验区,并不是就意味着“给钱、给政策”,而是鼓励试验区在一些重点领域大胆创新,探索实践,为区域乃至全国积累好的发展经验;在试点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上,也是由国家、省、市共同商讨制定。国家发改委已下发了有关通知,要求重庆和XX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3.2.3.3XX市有关规划、政策。XX市农业委员会在2007年6月15日发布的《XX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指南》指出:主要在近远郊平原地区发展以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等为载体的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有关投资扶持政策:对带动农户参与,按照《XX市标准化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规范》及相关农业标准新建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制种、良种繁育基地,根据业主申请,可执行成委办〔2005〕37号文关于土地规模经营的奖励政策,或对业主投入基地内道路、水利等主要基础设施建设部分给予30%—40%的补助;对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根据业主意愿,可按投资总额的10%—30%予以参股扶持(撤股时间合同约定),属于设施农业的项目,除可予以参股扶持外,另予以基地建设流动资金贷款担保、委托贷款或部分、全额贴息(担保、委托、贴息均不超过三年,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