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思路探索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思路探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孙久文导言“京津冀地区”,是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构成的区域。土地总面积22万多平方公里,目前区域总人口超过1亿,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与重要任务,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重要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事关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重大国家战略。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内涵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认识,要从战略内涵、空间层次、动力机制和发展定位等方面全面把握。目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1.对战略内涵的认识,片面基于经济维度和地方利益角度理解协同发展内涵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单纯看成经济问题,主张从经济成本收益核算角度理解协同发展;将区域协同发展分析当做京津冀三地基于地方利益的选择,主张从三地自身利益角度进行协同发展决策。这种看法存在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内涵认识的偏差。首先,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问题。“京畿重地”的政治地位、人口大量聚集的社会管理压力、历史文化一脉传承的人文格局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背景。只有坚持综合的分析维度才能全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内涵。其次,京津冀协同发展,尤其是北京的功能疏解,不仅是地方利益的角逐,更是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的整体选择。作为国家首都,北京的环境污染、人口拥堵和资源压力不仅影响地方发展,更影响到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北京的“大城市病”已经影响中央机关的正常工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是协调地方利益,更是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从“维护中央、保证地方”的两个层次入手才能准确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2.战略空间界定:片面锁定“两市一省”的空间尺度来界定协同发展的空间视野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锁定在“两市一省”尺度上,认为协同发展就是协同三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发展关系,实现京津冀区域的空间优化。这一误区存在空间界定的偏差。空间层次和空间尺度对区域经济分析具有重要影响,合理的空间尺度选择是空间经济干预取得理想效果的前提。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存在三个空间尺度。第一,产业优化配置的全国尺度。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产业优化配置不应当仅仅局限在京津冀的范围之内,而是应当放眼全国范围谋划北京市的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简单地将协同发展的空间尺度限定在京津冀的圈子之内,将阻碍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实现最优配置,最终影响全国整体效率的提升。第二,区域关系协调的京津冀尺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京津冀“两市一省”尺度具有关键作用,它是区域关系协调的主要层级。省级政区是我国区域管理的主要尺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离不开京津冀“两市一省”层面上的有效协调。第三,功能疏解和产业政策落地的市县尺度。京津冀尺度过大,难以为功能疏解和产业落地提供精准的空间参考。产业落地需要更微观的空间划分,因此,应当采用比京津冀“两市一省”更细分的市县尺度作为功能疏解和产业政策落地的空间抓手。3.战略作用机制:片面强调政府干预机制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方面,强调采用政府“看得见的手”来实现空间经济优化配置,主张通过行政命令推动北京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内部产业转移。这一误区忽视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规范和调节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但依赖政府“看得见的手”的推动,更应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协调,并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有效参与。政府干预因其针对性和时效性而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启动力量,但是区域经济效率的提升却应当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发挥市场作用,实现区域内空间经济的内生优化。试图通过外在行政干预改变企业经营决策的政策尝试必然给地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危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4.京津冀关系:片面采取“零和博弈”观点认识区际关系人们喜欢将京津冀三方关系定性为“零和博弈”,因此难以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北京“只出不进”、天津与河北“只进不出”。北京是“奉献者”,单纯进行功能疏解和产业转出。天津一方面承接北京的转入,另一方面拒绝将产业向河北等地转出。河北则在“服务首都”这一理念下被动承接北京的产业和功能。这一误区源自对京津冀三方关系的认识偏差。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京津冀三方应当是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关系,积极主动地抓住机遇、转型升级是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北京应当将功能疏解作为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拐点,通过功能疏解带动质量提升。天津应当“有进有出”,在吸引北京相关功能和产业的同时将不符合自己发展定位的功能和产业向外转出,打造现代制造业和港口经济新模式。河北则应力避消极承接的思维,严守资源环境约束,有选择地吸引京津产业转移实现自身发展转型。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三地产业的科学协同发展。产业协同发展是以科学合理分工为前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趋势如下图:三产与二产的比值变化。00.511.522.53195219561960196419681972197619801984198819921996200020042008北京天津河北1.现状与比较京津冀区域作为优质生产要素富集的载体,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区域经济中心之一。区域总面积约为2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3%,2013年区域总人口10900万人,占全国人口8%。2013年GDP合计为62171亿,占全国的比重为10.9%。CompanyLogo北京31%天津23%河北46%GDP2013年京津冀GDP(单位:亿元)北京19500.6(31%)天津14370.1(23%)河北28301.4(46%)一产二产三产北京161.84352.814986.4河北3500.414762.110038.9天津188.47276.76905CompanyLogo一产0.8%二产22.3%三产76.9%北京一产12.4%二产52.1%三产35.5%河北一产1.3%二产50.6%三产48.1%天津经济规模(亿元):河北28301北京19500天津14379人均GDP(元):天津97622北京93213河北38599城镇化率:北京86.3%,天津82%,河北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北京40321元,是河北的1.78倍天津32658元,是河北的1.45倍,河北:225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北京18337元,是河北的2.01倍,天津15405元,是河北的1.70倍。河北:9102元。2.优劣势分析(1)北京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优势S:区位和交通优势;科教和人才优势;资源汇聚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第三产业优势;劣势W:资源短缺;城市基础设施问题机遇O:国家综合国力提升;京津冀一体化;威胁T:内外环境多变;人口环境压力;城市化病;国内外竞争;(2)天津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优势S:港口优势;资源优势;科技和人才优势;第二产业优势;劣势W:资源短缺;服务业不够强;经济增长动力问题;企业活力问题;机遇O:国际机会;国内机会;天津市机会;威胁T:国际的威胁;国内的威胁;天津市的威胁;(3)河北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优势S:区位和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劣势W: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人才相对短缺;产业发展问题;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物流业现代化程度机遇O:京津冀一体化机遇;政府战略规划机遇;国内产业和资本转移机遇;威胁T: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农产品受到其他竞争者威胁;3.产业规划建议目前。京津冀的产业规划正在制定当中,我想从产业空间分布的角度提三条建议:第一,科学合理布局产业。从整个京津冀的角度进行产业布局,优化内部结构与对外联系。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为中心构建“三大板块”:北部板块、东部板块、南部板块北部板块:北京、张家口、承德、保定、廊坊。现代服务、电子信息、金融管理、生态旅游、高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东部板块:天津、唐山、秦皇岛、沧州。现代服务、离岸金融、飞机汽车造船、钢铁化工、轻工食品、滨海旅游业基地;南部板块: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电子信息、现代制造、生物医药、旅游养老业基地。加强板块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形成协调发展格局。第二,加快京津冀区域内的产业转移进一步推动产业在京津冀都市圈圈内部的有序转移,但不限于本区域。随着产业价值链不断分解和区域专业化分工的加深,北京的功能疏解将起到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的作用,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创新性产业发展上。天津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在现代服务于高端制造,“有进有出”应当是基本的原则。而在河北建设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创新集聚区,加快河北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建设,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为加快京津冀的发展,建议在金融、税收、土地、能源、人才培训等方面,选择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为腾飞创造条件。如: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天津武清高新区、北戴河国家级会议旅游区、冀南新区、正定新区、张家口旅游特区等。第三,制定京津冀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毫无疑问,京津冀的产业当中,也有相当一批需要淘汰的产业,有相当一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目前,河北淘汰落后产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更是一个创建美好环境的过程。然而,北京、天津都还有很多需要淘汰的产业,不应当把淘汰的产业扔给河北。建议按照“三大板块”设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并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包括投资、贷款、税收、能源供应等等方面。我们期待产业规划尽早出台。谢谢!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