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创新网络建设的理论基础与现状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京津冀区域创新网络建设的理论基础与现状分析潘春苗(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北京100011)[摘要]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实践表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三地协同创新,共同建设完善的跨区域创新网络。本文旨在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体系来分析京津冀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现状与制约因素。[关键词]京津冀;跨区域创新网络;创新合作[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222(2015)01-0022-06收稿日期:2014-12-20作者简介:潘春苗(1987—),女,河北省人,经济学硕士,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高级咨询师。一、京津冀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背景京津冀位于中国环渤海地区心脏地带,是中国北方具有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地位的战略区域。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京津冀快速崛起创造了良好机遇。京津冀区域合作的提法由来已久,早在1986年,天津市倡议建立“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机制;2004年,京津冀三地政府就一体化事项达成“廊坊共识”;2008年,三省市发展和改革部门签署《建立“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协调沟通机制”的意见》;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2013年,京津签署《北京市天津市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京冀签署《北京市—河北省2013至2015年合作框架协议》。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转型的攻坚期。在全球经济调整和中国经济增速趋缓的大背景下,中央选择创新驱动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即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京津冀协同创新并逐步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网络,才是三地协同发展的根本出路和现实选择。二、构建京津冀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础(一)文献回顾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典型的成功区域,如以美国硅谷创新网络;以意大利创新网络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区;以日本丰田创新网络为代表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纵向一体化模式,以及以中关村创新网络为代表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Vinding,2002;Giuliani,2007)。[1,2]京首都经济论坛23潘春苗·京津冀区域创新网络建设的理论基础与现状分析津冀三地开展创新合作是跨越行政边界,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的典型案例。目前,我国关于跨行政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理邻近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原因、发展现状、运行效率、面临困境等,如陈丹宇(2007)基于效率的角度,探索了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形成的内在机理[3],严红(2008)在深入研究区域创新网络理论架构的基础上,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的现状、制约因素及未来发展路径等。[4]在此基础上,本文旨在构建跨区域网络的理论框架,然后借此理论分析京津冀区域创新网络的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二)跨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内涵与基本架构1.跨区域创新网络的概念Freeman(1991)提出,创新网络是为了实现系统性创新而进行的一种制度安排,企业间形成的创新合作关系成为网络内部架构的主要联接机制。[5]此后,学者们意识到区域创新网络不仅包括企业间结成的经济或产业网络,而且包括企业与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主体合作形成的关系网络(Grabher,David,1997)。[6]国外学者将企业作为区域创新网络中最重要的主体,我国学者更加强调政产学研的联合作用。盖文启、王缉慈(1999)将区域创新网络定义为企业、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长期正式或者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创新系统。[7]本文认为,跨区域创新网络是跨越传统的行政区划而形成的创新系统,是具有相似之处的不同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创新知识的频繁流动及创新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而形成统一的创新环境,即有密切联系的企业、科研院所、大学及政府在具有共同创新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创新而形成的跨区域创新体系。2.跨区域创新网络的基本架构(1)创新网络结点跨区域创新网络结点又被称作创新主体,主要包括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是技术创新的需求者,又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践者,在创新网络中占有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基础研究产生大量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等,然后采取教育、培训等手段将这些创新成果向市场扩散,同时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区域创新网络的知识创新主体。政府在创新网络中承担着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完善创新环境、营造创新氛围等职能,是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制度创新主体。中介组织在创新网络中的职能表现在为其他创新主体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主要包括咨询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技术交易平台、企业联盟、行业协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组织形式。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包括银行、风险投资机构、创新基金等在内的金融机构便是这些资金的主要供给方。(2)关系链条跨区域创新网络中各个主体通过构建不同形式的关系链条,为创新资源在大区域内自由流动建立通道,同时为这些资源实现价值增值创造路径。当前,我国跨区域创新网络的关系链条主要包括产—产、产—学—研、政—政、政—产、政—学(研)关系链条及中介组织和金融机构跨区域开展服务。产—产关系链是指位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异地企业间的联系,以及企业与在生产要素、技术领域、目标客户等方面存在一致性的同类型异地企业建立的合作关系。产—产关系主要表现为企业向异地输出技术合同,在异地设立区域管理中心、区域市场中心、区域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分支机构,跨区域并购,异地企业间共建研发中心、共同培训人员、共同开发新产品等。产—学—研关系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4第30卷第1期总第108期2015年3月链是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知识创新活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人才输送和技术服务。产—学—研关系主要表现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联合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孵化基地等。政—政关系链是指不同行政区政府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地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种关系是在政府主导下,加强双方在产业、区域创新、金融、旅游、环保、能源保障等多领域的合作。政—学(研)是指政府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关系,主要表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异地政府合作,共建分校、分院等。(3)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影响跨区域创新网络的外部空间和因素,包括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公共服务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硬件环境等。要在一个国家或者相当大的区域内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最大的挑战便是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不仅需要上述创新主体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和谐共生,而且需要创新环境作为支撑和保障。三、京津冀创新网络的建设现状1.区域创新资源分布情况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科技文化中心,是全国创新资源最集中的区域。其中,北京市的创新资源数量和质量占据全国和区域之首。京津冀基本形成以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的创新资源分布体系。2012年,北京市普通高校数占京津冀的35.1%,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占京津冀总数的73.9%;京津冀将近八成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六成的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R&D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额分布在北京(见表1)。表1京津冀创新资源分布情况地区普通高校(个)研究与开发机(个)R&D人员(人)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R&D经费(亿元)专利申请量(件)专利授权量(件)数量区域占比数量区域占比数量区域占比数量区域占比数量区域占比数量区域占比数量区域占比北京9135.1%37973.9%23549358.3%23549358.3%1063.463.7%9230559.0%5051159.0%天津5521.3%5811.3%8960922.2%8960922.2%360.521.6%4100926.2%1978223.1%河北11343.6%7614.8%7853319.5%7853319.5%245.814.7%2324114.8%1531517.9%京津冀259100%513100%403635100%403635100%1669.7100%156555100%85608100%注:数据截至2012年底,根据《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12》,《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整理。2.京津冀创新网络关系链条(1)企业跨区域布局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构建京津冀创新网络中起着引领带动作用。目前,示范区企业主要通过技术交易、跨区域并购、设立分支机构、建立跨区域产业技术联盟等路径,积极加速在京津冀范围内拓展布局,做大做强京津冀区域创新网络。在技术交易方面,从技术输出来看,2013年,中关村企业津冀地区输出技术合同2444项,成交额达64.6亿元,同比增长36.6%;从技术吸纳来看,2013年中关村企业从津冀地区购入技术合同603项,成交额10.98亿元,占吸纳外省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12.3%。在分支机构设立方面,中关村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的总部型企业有341家,主要分布在新一代首都经济论坛25潘春苗·京津冀区域创新网络建设的理论基础与现状分析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工程等领域。企业在河北省和天津市设立的分支机构分别为209家和178家,合计占企业在京外设立分支机构总数的9.4%。在跨区域产业联盟构建方面,中关村产业联盟开放特征明显,约四成的产业联盟吸纳了京外地区成员。2013年,一批专门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创新的产业联盟相继成立,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节能低碳环保产业联盟和中关村—滨海新区大数据产业联盟等。(2)高校、科研院所跨区域合作共建清华大学与天津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建设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等项目;与廊坊合作共建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在固安工业园区共建重大科技成果中试孵化基地;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清华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北京大学与天津市的合作项目170余个,累计合同金额3200余万元;与滨海新区共建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与塘沽区共建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北京大学与河北省合作项目160余个,累计合同金额3910余万元,与承德高新区共建研发中心,与保定一种合作打造“北京大学优秀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校”。中科院在津冀广泛布局项目,如中科院北京分院与天津市科委、滨海高新区共建天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园,与保定共建保定光伏系统检测实验室,与唐山市政府共建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等科技平台。(3)政府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京津冀三地政府通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2014年7月31日,京冀签订7项协议,包括《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共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协议》等。2014年8月6日,京津两市签署了关于区域合作的五份合作协议和一份备忘录。8月24日,天津与河北政府签订了关于生态、教育、产业、交通等方面的一系列协议。(4)中介机构开展跨域服务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新型产业组织联合津冀当地政府,建设分园和孵化机构。例如,清控科创与天津市东丽区政府联合打造孵化器总面积3万平米,已入住企业90余家。中关村科技中介机构不断延伸其服务范围,服务京津冀地区企业。例如,中国技术交易所承接天津药物研究院完成了2个生物医药技术转让项目,成交额达5800万元;2014年以来,在天津承接专利竞价交易39项,成交21件。2.京津冀创新环境京津冀的创新支撑环境表现出几大特点。首先,京津冀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前缘,主体为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典型的生态过渡区,其生态压力已临近或超过生态系统承受阈值,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尤其是水资源相对缺乏。其次,首都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有明显的政治优势,而且聚集了众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一流的人才与技术,但是行政力量的影响远远大于长三角、珠三角,市场力量发育相对滞后。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