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在农业上应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生物科技在農業上應用吳懷慧生命的螺旋體1865年瑞士化學家米歇爾從病人的膿細胞中分離出核酸的成份。1879年,德國生物學家弗來明在細胞核內發現了染色質。1903年,美國細胞學家薩頓則發現,細胞染色體的活動方式,與孟德爾所描述的遺傳因子極為類似。因此,是否染色體就是遺傳因子呢?一般來說,生物的染色體數目總是少於性狀表現的數目,所以科學家推測,遺傳因子應該存在於染色體上,也就是說在一條染色體上,會帶有許多不同的遺傳因子!1909年,丹麥的植物遺傳學家約翰遜開始以「基因」取代「遺傳因子」一詞。1910年,美國遺傳學家摩根藉由果蠅的研究,終於證明了基因的確是存在染色體上。然而,其真正確立DNA是遺傳物質的,是兩組科學家的重要貢獻。英國生物學家格里夫茲所進行細菌轉型實驗赫希與蔡斯兩位科學家進行的噬菌體實驗他們相繼地證實了DNA才是真正的遺傳物質,而不是蛋白質。細菌的轉型作用(Transformation)-DNA為遺傳物質的直接證據:1928年,英國的生物學家Griffith格里夫茲,他利用兩種不同品系(Strain)的細菌來感染老鼠,並觀察受感染的老鼠之生存情形,而這個實驗的結果証明了遺傳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他的實驗流程如下:(A)注入鼠內活R型(Roughform)肺炎菌→不致病(鼠內只有R菌)(B)注入鼠內活S型(Smoothform)肺炎菌→致病而死亡(鼠內只有S菌)(C)注入鼠內以熱殺死的S型肺炎菌→不致病(鼠內沒有細菌存在)(D)注入鼠內活R型肺炎菌+熱殺死S型肺炎菌→致病死亡(鼠內有活R菌及活S菌)這種由R型的細菌藉由和死掉的S型細菌接觸而轉變為S型細菌,這種狀況就稱為細菌的轉型作用(Transformation)。格里夫茲的細菌轉型實驗細菌的轉型作用(Transformation)-DNA為遺傳物質的直接證據:1928年,英國的生物學家Griffith格里夫茲,他利用兩種不同品系(Strain)的細菌來感染老鼠,並觀察受感染的老鼠之生存情形,而這個實驗的結果証明了遺傳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他的實驗流程如下:(A)注入鼠內活R型(Roughform)肺炎菌→不致病(鼠內只有R菌)(B)注入鼠內活S型(Smoothform)肺炎菌→致病而死亡(鼠內只有S菌)(C)注入鼠內以熱殺死的S型肺炎菌→不致病(鼠內沒有細菌存在)(D)注入鼠內活R型肺炎菌+熱殺死S型肺炎菌→致病死亡(鼠內有活R菌及活S菌)這種由R型的細菌藉由和死掉的S型細菌接觸而轉變為S型細菌,這種狀況就稱為細菌的轉型作用(Transformation)。赫希與蔡斯的噬菌體實驗研究噬菌體(Bacteriophage)的赫希及蔡斯,利用T2噬菌體來感染細菌,分別用含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的培養基來培養大腸桿菌,又分別用放射性同位素標定的T2噬菌體分別去感染大腸桿菌,然後收集噬菌斑中釋放出來的T2噬菌體,並分析其成份。因為DNA中含有磷酸根的成份,因此被32P標記的必然是噬菌體裡頭的DNA而不是蛋白質外殼;蛋白質中有含硫胺基酸而不是磷的成份,因此被35S標記的必然是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而不是裡頭的DNA。他們發現,經過感染後再釋放出來的噬菌體只含大量之32P,由此試驗進一步證實了DNA才是真正的遺傳物質,而不是蛋白質。1953年,生物學家華生和物理學家克里克,藉由科學家富蘭克林的一張精美的DNA晶體繞射圖,推測出DNA分子應該是雙螺旋的結構,這個發現讓當時的人們大開眼界;且從那時起,分子生物學便如雨後春筍般地蓬勃發展,而造就了今日絢麗的生物科技。DNA(de-oxy-nucleic-acid),也就是“去氧核糖核酸”。如果將DNA想像成兩條串珠,互相地纏繞,每一個珠子即是DNA的一個基本單位,我們稱之為核苷酸。核苷酸是由鹼基、去氧核糖及磷酸三種成份所構成,我們依據核苷酸所含鹼基的不同,可分成四類:鹼基英文縮寫中文名稱AdenineA腺膘呤ThymineT胸腺嘧啶CytosineC胞嘧啶GuanineG鳥糞膘呤四種鹼基間存在著一個規則,A與T相對應,G與C相對應,而膘呤與嘧啶間的氫鍵力量能使DNA分子穩固。因為核苷酸只含有一個鹼基,所以我們常以A、T、C、G的縮寫來代染色體存在細胞核內,由DNA與蛋白質所組成,如果我們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會發現絲狀的DNA分子,盤旋纏繞在一顆顆的染色體的組織蛋白上;只有當細胞要進行分裂時,細胞核內疏鬆的染色質,才會捲曲濃縮成棒狀的染色體。基因存在染色體上,而基因特別是指在DNA序列上,能夠表現出功能的部分;在人類的所有染色體上,約存在著30000個基因,而且每對染色體上,存在的基因種類及數量並不相同。有時單一個基因便能控制一種性狀的表現,然而,大部分的生理性狀,都是由一系列相關的基因一同調控而表現的。無論有性或無性生殖,生命在繁衍過程中,如果想把本身的遺傳訊傳遞給後代,那麼就必須將本身的DNA複製一份。在DNA的複製過程中,會有各式各樣的蛋白質及核苷酸參與,在DNA開始複製前,一些特殊的蛋白質會尋找到一個叫作「複製起始點」的位置。當複製開始時,雙股的DNA會如拉鏈般地打開,分開後的單股DNA會各自作為模板,因為DNA具有方向性,所以在過程中,只會朝某一個方向進行複製(5'→3');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只要當一個稱作DNA聚合酶的酵素黏到DNA模板上之後,複製的工作便會開始。由於新合成的DNA序列會與模板股的序列互補,所以完成複製時,便會有兩條一模一樣的雙股DNA。DNA&RNA想像DNA是一部電影的膠卷,RNA是放映的設備,而蛋白質便是一場聲色俱佳的電影!您是否能由這個比喻中,體會到RNA在細胞內所扮演的角色?DNA與RNA的差異到底到哪兒?德國的細胞學家福爾根解開了這個謎題:DNA與RNA的結構差異:DNA是雙鏈,RNA是單鏈兩者在五碳糖的第二個碳原子上,DNA連接的是氫原子,而RNA連接的是羥基DNA所含的鹼基種類為ATCG,而RNA為AU(尿嘧啶)CG蛋白質是細胞內的重要成份,主要存在於細胞質中;因為DNA分子較大,難以穿透過細胞核膜,所以細胞要如何接收核內的DNA的密碼訊息來啟動合成過程呢?英國一位生物物理學家克里克(FrancisCrick),在1957年時提出了一個假設,表示DNA會將訊息傳遞給RNA,而RNA再將訊息傳遞給蛋白質,這就是所謂的中心法則(CentralDogma)。DNA------→RNA------→蛋白質→蛋白質表現轉錄(transcription)轉譯(translation)之後在1961年時,法國的分子生物學家莫諾及生物化學家雅各布也提出了「信使RNA」的概念,他們認為DNA經由轉錄作用後會形成信使RNA,而信使RNA會攜帶處理後的訊息去合成蛋白質。往後又發現了RNA的反轉錄作用,使得中心法則的思想更為完備!反轉錄(reversetranscription)DNA←--------mRNA------→蛋白質→蛋白質表現--------→轉錄(transcription)轉譯(translation)基因體學所有生物的染色體均是由A、T、C、G四種含氮鹽基排列組合而成,這樣遺傳訊息看起來相當簡單,然而其所建構出的基因世界卻是變化無窮且難以了解,因此基因的解碼一直是研究人員努力的目標。而什麼是基因體學呢?這是指對於基因體的結構、成份內容及演化關係等,所進行的一系列研究,其基礎多來自於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而近代在核酸定序及其他相關技術的驅使下,使得基因體的領域發展相當快速,基因體學不再只是決定基因序列而已,同時也包含基因的表現研究及蛋白質的功能分析等。蛋白質體學每個細胞身上都帶有成為完整個體的遺傳訊息,但是並非所有的基因都會在細胞中表現出來。一個蛋白質,儘管只是單一基因的產物,也可能因細胞的不同而有著相異的形態,這是因為大部份的蛋白質在細胞內會經過不同的修飾,使得它們的結構、位置、功能,或分解速度有所改變。因此,以基因序列訊息的資料庫作為研究基礎,加上新一代質譜儀技術與高速電腦的運算下,跨領域地整合發展出蛋白質體學。蛋白質體學不但掀起了整個生命科學界對於蛋白質研究的新風潮,也成為了目前生物科技最主要的發展趨勢。生物資訊學生物資訊學是一門整合了生命科學、數理統計及資訊科學的跨領域應用科學,它聚集了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統計數學、計算機科學等專家,投入基因解碼的工作。自從人類基因體計畫的完成,宣告了「後基因時代」的來臨,人們亟欲探索的,不再止於基因的排序,更想要知道的是基因的功能,而生物資訊學隨著基因研究的熱潮而崛起,今日伴隨大量的生物資訊湧現,如何應用電腦科技去搜尋統整出有用的生物訊息,以加速人類基因研究的腳步,便成為生物資訊學所應擔負的任務。組織培養技術生物體皆是由細胞所組成,而組織培養的目的,便是試著將細胞分離出來,然後在試管裡進行人工培養,讓細胞大量地合成有用的物質,而組織培養大抵可分為動物細胞培養與植物細胞培養兩類。然而,並不是所有細胞都適合作生物體外的培養,以植物細胞而言,通常較容易分離並培養於試管中,並有時可再長成完整的植株,但對於動物細胞來說,組織培養的難度通常會較為提高。基因重組技術基因可以透過複製的過程,將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從而控制生物的個體性狀表現,除此之外,基因還可以製造出一些結構蛋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生物的生理表現。而目前的基因工程技術,其發展乃建立在過去四十多年分子生物學的成果上,可說是分子生物學的延伸應用。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能切割特定DNA序列的限制酵素,將來自不同生物的DNA作切割,再以連接酵素連接帶有相同切口的DNA片段,如此,在應用上便可將一些特殊DNA片段與載體進行接合,形成重組DNA,如果再將這重組DNA,經轉形的作用送入宿主細胞中,經由宿主細胞的不斷分裂,便可持續的複製這DNA片段。整個基因工程技術實際上就是這些不同工具間的組合搭配,以期達到最好的基因表現或基因轉殖的目的。蛋白質工程技術動、植物體內,蛋白質是維持身體正常功能、消化食物及修復組織等必要物質。它們到處參與身體內的活動,儘管有足夠的維他命、礦物質及水分,如果少了蛋白質,仍是無法維持正常的生命現象,因此蛋白質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蛋白質在細胞內,常扮演酵素的角色,催化各式各樣的反應,蛋白質由胺基酸連接而成,之後會折疊成一定的形狀以產生特殊的生物活性。蛋白質工程就是藉遺傳工程的手法,把該酵素的基因選殖出來,試著改變基因上面的特定核酸,就可影響改變所表現的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以目前而言,蛋白質工程多用來提高酵素的穩定性,或修飾其催化的條件,以及改變酵素對不同受質的親和程度等。細胞融合技術抗體是生物體內眾多防禦物質的一種,由血液中的B細胞所產生,當外物侵入生物體時,生物體內之細胞會對此外來物產生反應,經過細胞間的命令傳達後,某些血液細胞會開始進行分化作用,產生對外來物具攻擊性的細胞。每一個抗體產生細胞只會生產一種抗體,然而這種細胞本身不具有分裂與增殖的能力,因此當此種細胞生產抗體達一段時間後,就會死亡、消失。而柯勒(Kohler)與麥爾斯坦(Milstein)兩位科學家,提出一個新的構想,他們試著將B細胞與骨髓瘤細胞地成功地合成為融合瘤細胞,它能夠不斷地增殖並生產出專一性高的單株抗體,而這劃時代的創舉,也開啟了抗體應用的新紀元。台灣每年從國外進口鉅量大宗穀物,在世界名列前茅。平均要買進黃豆二百五十萬公噸,大約是全世界第五大買主;玉米進口平均約五百萬公噸,輸入量僅次於日本、韓國。我們知道台灣、日本、韓國的主食是米,這三個國家購買大量黃豆、玉米,並非給人吃,而是做為飼料及加工用。生物科技與農業基改生物技術與農業為維持規模農業經濟,近十年間,農業作物開始更科技化。1996起,美國農民開始嘗試種植基因改造黃豆,推廣到2004年,超過八成的美國黃豆都已經是基改黃豆。近四成種植的玉米,做為飼料用,都是基改玉米。商業量產的玉米主要有三大類,飼料玉米、甜玉米及爆米花玉米。後兩者為人類食用,產量遠小於飼料玉米美國食品業者反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