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绪论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人体解剖生理学是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功能的一门学科。结构是生理功能实现的物质基础,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在学习机体组成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机体及各个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和生理活动的调节机制。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二)生殖和生长发育(三)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四)机体维持稳态的反馈调节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第一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基本组织组织为结构相似和功能相关的细胞和细胞间质集合而成。间质是指存在于细胞之间不具有细胞形态的物质。根据组织起源、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人体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一、上皮组织(epithelialtissue)特征1、分布于表面2、细胞多、间质少、细胞排列紧密。3、多排成层、成囊、成管、成泡。4、无血管。5、具有极性,即游离面和基底面。6、再生能力强。上皮组织有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种(一)被覆上皮覆盖身体表面或作为管道和囊腔的内壁,起保护、分泌、吸收、排泄、感觉、生殖等功能。根据细胞层次可分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1、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simplesquamousepithelium)又称单层鳞状上皮,是由一层不规则的扁平细胞呈锯齿状紧密排列而成。特点:细胞呈梭形(侧面观)或锯齿形(表面观),核椭圆,胞质少,细胞器不发达。分布:①衬于心脏、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称内皮;②衬于心包膜、胸膜、腹膜,称间皮;③还分布于肺泡壁、肾小囊壁。功能:构成光滑的表面,减少器官间磨擦,利于液体流动和物质通透。二、结缔组织(connectivetissue)特性:1、细胞少,间质多,纤维:有形态。间质基质:无形态,均质状物。2、分布广泛,不规则。3、血管丰富。4、再生能力较强:因为在系统发生上,它属于分化较低的组织。5、构造复杂功能:支持、保护、连结、营养、防御等。(一)疏松结缔组织(looseconnectivetissue)又称蜂窝组织,是存在于器官、组织和细胞间结构疏松的组织。组成:①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②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③基质(蛋白多糖、纤维粘连蛋白、组织液)功能:连接、支持、防御、修复等第三节器官、系统、人体形态一、器官、系统器官:是指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态、执行一定功能的结构。系统:许多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按一定顺序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功能。二、人体形态人体解剖方位:标准解剖学姿势垂直轴、矢状轴、冠状轴水平面、(横切面)、矢状面(纵切面)、冠状面(额状面)第二章运动系统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运动系统。骨和骨连接构成人体的支架,称骨骼。运动系统具有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运动等功能。第一节骨骼三、全身骨的分布概况与特征全身206块骨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一)颅骨颅骨的组成:颅骨由23块骨组成(不包含6块听小骨)。脑颅:8块①额骨1块;②顶骨2块;③蝶骨1块:蝶骨体内有空腔,称蝶窦;④枕骨1块;⑤筛骨1块,有许多空腔称筛窦;⑥颞骨2块,内有位听器;(二)肌的构造肌由肌腹和肌腱构成。肌腹位于中部,由骨骼肌纤维构成,可收缩,肌腱位于两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无收缩功能。三、骨骼肌的特征(一)展长性和弹性(二)兴奋性、传导性与收缩性强直收缩:指由多个有效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重叠形式。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tetanus)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tetanus)第三章神经系统第一节概述一、神经系统的组成二、神经系统的进化第二节神经的兴奋与传导一、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生物体在生命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电现象称为生物电。2、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二、神经冲动的传导(一)神经传导的一般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非递减性(不衰减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二)突触的分类图45运动终板光镜像(氯化金染色)图47运动终板扫描电镜像四)反射活动的协调1、交互抑制2、扩散3、反馈第四节神经系统解剖一、脊髓和脊神经(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1、位置: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和延髓相续。下端终止于L1水平。儿童的平L2水平。新生儿平L3水平。全长45cm,占椎管的2/3。2、形态:呈前后略扁的柱状,上方有一颈膨大(C5-T1节段)下方有一腰膨大(L2-S3节段),由膨大处发出神经到上、下肢,腰膨大的下方有脊髓圆锥,延续为终丝。终丝与脊神经根形成马尾。前正中线有前正中裂,后正中线有后正中沟。两侧各有前、后外侧沟,沟内有成排的脊神经根附着,前方的叫前根(运动根),后方的叫后根(感觉根),后根有膨大的脊神经节,节细胞是假单极神经元,其中枢突伸向脊髓形成后根。相应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出椎管。3、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相对应的脊髓称一个脊髓节段:颈段C1-8,胸段T1-12,腰段L1-5,骶段S1-5和尾段C01。(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以胸段为例)1、中央管:上接第四脑室,下为盲端称终室,充满脑脊液。2、灰质:呈“H”形或蝶形。①后角(后柱):主要是聚集着中间神经元,接受由后根传入的躯体和内脏的感觉冲动。②前角(前柱):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有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其轴突构成前根,支配骨骼肌。③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胞体所在处,其轴突加入前根,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3、白质:位于灰质周围,分为三个索:后索、前索和外侧索,内有上行或下行的传导束,能将脊髓各段的传入冲动向上传导至脑,或将脑部发出的传出冲动向下传导至脊髓各段。每束均有特定的起始、行程和终止部位以及相应的功能,一般按其起止部位命名。(三)脊神经共31对,每对脊神经都是相应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汇合而成。前根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及侧角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或骶髓的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因此,前根的神经纤维是运动性的;后根由脊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是感觉性的。由此可见,31对的脊神经全是混合神经。二、脑和脑神经(一)脑脑位于颅腔内,由脑干、小脑、间脑、大脑四部分组成。1、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延髓三部分。(1)外形:腹侧观背侧观延髓腹面:椎体、橄榄体、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背面:薄束、楔束、第四脑室底下半部脑桥腹面:基底部、脑桥臂、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背面:第四脑室底上半部中脑腹面:大脑脚、脚间窝、动眼神经背面:四叠体(上丘、下丘)、滑车神经(2)脑干的内部结构灰质白质:上行、下行的传导束脑干网状结构:P892、小脑(1)小脑的位置与外形:位于大脑半球枕叶的下方,延髓和脑桥的背面。呈扁圆形,中间缩细称小脑蚓,两侧膨大的称小脑半球,小脑半球上面有深沟称原裂。小脑表面为灰质,称为小脑皮质,内部为白质,称为髓质。(2)小脑分叶①绒球小结叶:绒球和小结,称古小脑。与调节身体平衡有关。3、间脑位于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内有第三脑室,下通中脑水管,上通侧脑室。(1)背侧丘脑:为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被“Y”字形的内髓板分为三部分:前核群、内核群和外核群。①前核群:内脏活动的中继核。②内侧核群:是感觉的整合中枢。③外侧核群:是躯干四肢及头面部感觉的特异性投射的核团。背侧丘脑的髓板内等处另有非特异性投射核团,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2)后丘脑①内侧膝状体:是听觉的中继站。②外侧膝状体:是视觉的中继站。(3)上丘脑:有松果体,青春期前为抑制性腺成熟的内分泌腺,与机体的生物钟有关。(4)底丘脑:为锥体外系的中继站。(5)下丘脑:包括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等结构。自前向后分三部分:视上区、结节区、乳头体区。①视上区:有视上核和室旁核发出下丘脑垂体束至神经垂体的神经部,释放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②结节区:有许多核团,统称漏斗结节核,发出纤维至正中隆起,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激素释放抑制激素。4、大脑大脑被纵裂分为两个大脑半球,两半球之间有相互联系的连合纤维形成胼胝体。半球表面的灰质称皮质,内部的白质称髓质,髓质内的灰质团块称基底神经核,内部的腔隙称侧脑室,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1)大脑半球的外形与分叶大脑半球可分为三个面,即上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大脑半球有凸起的回,凹陷的沟,靠三条沟分为五个叶。三条沟:大脑外侧沟,中央沟,顶枕裂。五个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2)各面各叶的主要沟和回①半球上外侧面额叶:可见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沟,额下沟,额上、中、下回。顶叶:可见中央后沟,中央后回,缘上回,角回。颞叶:可见颞上沟,颞上回,颞横回。②半球的内侧面:可见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后回的延续)。扣带沟,扣带回。距状沟,楔叶,舌回。③半球底面:可见嗅球、嗅束。海马旁回,钩。边缘叶。(3)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①侧脑室:借室间孔通第三脑室。尾状核新纹状体纹状体壳豆状核苍白球-旧纹状体纹状体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运动,维持躯体姿势。新纹状体损伤:肌张力下降,运动过速,舞蹈症。旧纹状体损伤:肌张力升高,运动迟缓,震颤麻痹。③大脑髓质联络纤维:是一侧半球内部联系各叶、各回的纤维。连合纤维: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纤维,主要有胼胝体,前连合和穹窿连合。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上升下行的纤维(出入半球的纤维),主要有内囊P91。④大脑皮层的组织结构:6层(由外到内)分子层:水平细胞,水平纤维,星形细胞。外颗粒层:星形细胞,小锥体细胞。外锥体层:中、小型锥体细胞(联络、连合)。内颗粒层:星形细胞。(接收上行传导冲动,换元后再与其它皮质各层联系)内锥体层:大、中型锥体细胞,巨大锥体细胞称Betz细胞(下行传导)。多形层:梭形细胞,锥体细胞(下行传导)。(二)脑神经共12对,其中第Ⅰ、Ⅱ、Ⅷ对脑神经是感觉神经,第Ⅲ、Ⅳ、Ⅵ、Ⅺ、Ⅻ对脑神经是运动神经,第Ⅴ、Ⅶ、Ⅸ、Ⅹ对脑神经是混合神经。12对脑神经的分布区及其主要功能见表3-3和图3-47.Ⅰ嗅Ⅱ视Ⅲ动眼,Ⅳ滑Ⅴ叉Ⅵ外展,Ⅶ面Ⅷ听Ⅸ舌咽,Ⅹ迷走Ⅺ副,Ⅻ舌下要记全。三、脑脊膜、脑脊液、脑血管和脑屏障(一)脑脊膜1、硬膜:硬脑膜:内、外两层,有些地方两层间形成硬脑膜静脉窦。硬脊膜:一层。2、蛛网膜:薄而透明,与硬膜之间的腔隙称为硬膜下腔,与软膜间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充薄脑脊液。蛛网膜向硬膜静脉窦内突入,形成蛛网膜颗粒,是脑脊液回流入血的途径。3、软膜:薄而富含血管,紧贴于脑和脊髓的表面,并伸入沟裂。脉络丛P96(二)脑脊液及其循环1、产生:脉络丛产生,脉络丛由软膜和室管膜突入脑室形成。2、循环:侧脑室(脉络丛)→室间孔→第三脑室(脉络丛)→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脉络丛)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颗粒渗入硬膜静脉窦。3、功能:对脑和脊髓起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和维持颅内压的作用。(三)脑屏障:1、概念:血液与脑组织及脑脊液之间存在着限制某些物质通过的结构障碍称脑屏障。2、类型: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脑屏障。3、意义:保护脑,保证中枢神经系统生理环境的恒定。(1)躯干、四肢的痛、温、粗略触觉和压觉传导路躯干周围突⊙中枢突四肢<⊙的皮肤经脊N脊N节经后根入脊髓后角固有核×痛、温觉纤维组成脊髓丘脑侧束丘脑皮质束中央后回中<⊙上部粗略触觉纤丘脑腹后经内囊中央旁小叶维组成脊髓外侧核后部丘脑前束(2)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头面部的周围突⊙中枢突<⊙皮肤粘膜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入脑桥三叉N感觉核(脑桥核、脊束核)×或不×三叉丘系丘脑皮质束<⊙<中央后回下部上升丘脑腹后经内囊内侧核2、本体感觉(深感觉)传导路(1)躯体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路肌肉⊙肌腱<⊙关节薄束核楔束核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中上部丘脑腹后中央旁小叶后部外侧核(2)躯干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反射性通路)关节⊙胸核肌肉<⊙肌腱脊N节中间内侧核<小脑旧皮质(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1、大脑皮质的结构特点2、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1)体表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相当于Brodmann分区的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