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设计《化学能与电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优秀成果展示我的教学设计课题:化学能与电能科目化学教学对象高一课时一提供者梁栋峰单位运城中学一、教学目标(1.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2.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2.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2.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二、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本节内容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部分。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与必修2的《化学能与热能》等内容之后而学习的,学好本节内容能为以后学好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中金属腐蚀与防护,以及选修化学的学生学好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电解原理等知识打下基础)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当学生知道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从能量转化角度来引出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接着教师通过介绍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各种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电池。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首先,教师通过复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是否能转化为电能来引入新课;再通过演示实验来验证学生通过思考后得出结论。当学生发现化学反应有电流产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教师通过一系列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师再通过教材设置的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同时,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习题中的“用铜、银和硝酸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都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方式2、原电池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3、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4、原电池中电荷的移动5、原电池原理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学难点1、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与两极反应的书写2、探究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条件3、原电池原理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学重点1、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方式2、原电池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3、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4、原电池中电荷的移动5、原电池原理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学难点1、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与两极反应的书写2、探究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条件3、原电池原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各样的电器不断进入现代社会,大大丰富和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展示】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些电池(实物展示)。【设疑】同学们肯定有过疑问,这么小的电池为什么就可以产生电呢?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导引】今天我们就从这节课中找到答案。【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提出问题】提到电能,它是一种清洁的二次能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什么是二次能源?现有电【倾听、思考】【阅读】课本中关于电力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带入主题。能可通过哪些途径得到?【看书】2001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和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分析】燃煤发电的过程是将化学能间接转化为电能。【设疑】那么能否进行直接的转化?【导引】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原电池【设疑】什么是原电池?【板书】(一)原电池【导引】想弄清楚这个问题,请同学先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实验。【实验】学生实验1:用锌片、铜片、稀硫酸、烧杯、电流表、导线等按要求完成下列实验。实验1:铜片、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各有何现象?实验2: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溶液各有何现象?实验3:把铜片、锌片用导线连起来再插入稀硫酸又有何现象?【提出问题】将实验1、2、3步骤对照,找到它们的不同点,分析现象的差异与操作的不同有什么关系?实验3中铜片上生成的气泡是什么气体?是怎样生成的?所需的电子从何而来?怎样证明?【验证实验】实验4:在上述的铜片和锌片之间串联一个电流计,再观察实验现象。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缺点:能量利用率不高【倾听】明确学习重点。【学生探究】小组合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思考、回答】利用电流表来检验电子从何而来。【观察、回答】有电流产生!这几个实验现象的图片利用多媒体展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强调学习重点,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层层深入,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分析形成概念.从实验现象抽象出现象的本质的能力,从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小结】电流表指针偏转→有电流产生→产生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板书】1.原电池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设疑】电流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2.原电池原理【分析】原电池反应的化学原理示意图(如图)。【分析】当把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时,由于锌比铜活泼,容易失去电子,锌被氧化成Zn2+而进入溶液,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H+从铜片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再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逸出。【提问】从得失电子的角度看整个装置中发生的是什么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发生的位置一样吗?【总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原电池的概念: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观看、倾听】结合多媒体动画示意图,教师引导,讲述。【思考、回答】装置中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位置不一样。从微观角度进一步认识原电池的原理,使学生对原电池有完整的理解。用【多媒体】播放“原电池原理微观模型”,加深学生对重点、抽象知识的形象理解。学习新知,同时也为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作铺垫。【板书】3.电极反应式: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铜片:2H++2e-=H2↑(还原反应)总反应:Zn+2H+=Zn2++H2↑【总结】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将电子转移的过程变为电子的定向移动,从而产生电流,这就是原电池设计的基本思路。【引导】那么这个电池的正负极分别是哪一极?根据你所了解的电学知识加以分析,电流的方向如何?电流的方向与电子的流向有何关系?如何判定装置的正负极?【板书】4.简单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出的一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流入的一极5.电子流向电流流向外电路: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Zn→Cu);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Cu→Zn)内电路: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电流由负极流向正极.【设疑】通过对铜锌原电池的分析那么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板书】6.构成原电池的条件①两种活波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如石墨)做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构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总结】【板书】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一)原电池1.1.概念:原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原电池原理3.电极反应式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回顾】学生回顾物理学中电流的方向是怎么样规定的?电源的正负极又是如何定义的?【思考、记录】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其归纳总结完善: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如石墨)作电极;2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且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3在两极上能够分别发生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利用多媒体展示本节重点知识通过对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帮助学生理清本节知识框架从生活实际入手,获取感性材料。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巩固和运用知识的同时,增强化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提升。铜片:2H++2e-=H2↑(还原反应)总反应:Zn+2H+=Zn2++H2↑4.简单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5.电子流向电流流向6.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实践活动】请同学们根据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可知:利用所给的废旧生活材料(粗铜丝、粗铁丝)、废铅笔的笔芯、导线、音乐卡片、水果(苹果、柑橘、柠檬、番茄等)设计水果电池。【作业】:【讨论】请同学课后设计并演示七、教学评价设计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事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本节课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高一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老师的讲授敢于质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往往不满足于老师告诉他是什么,而更愿意自己去探索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且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在思维发展的层次上,学生的形象思维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也正在迅速发展之中。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能力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索主体,探索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实验探索活动,既不是灌输也不能放任自流。因此,本节课的部分实验是由教师预先设计的,但同样起到了实验探究应有的作用。本节课应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因为小组的每个成员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不同,充分的讨论有利于组内的交流和互助,使实验探究活动成为全体同学而不是部分尖子生的活动。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肯定发现了不少新问题,心里有很多想法,其中不乏正确的和错误的、常规的和富于创新的想法。因此要让学生把他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既能丰富学生对原理和正确结论的多角度的认识,也是对学生探究精神的一种肯定和保护八、板书设计化学能与电能一、研究课题:(电的来源)1、火电原理[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2、课题: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二、猜想(化学能可是直接转化为电能吗?)Zn+2H+=Zn2++H2(要想使氧化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变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区域进行。)三、实验探究(展示交流)四、整理总结(工作原理)(-)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铜片:2H++2e-=H2(还原反应)电池总反应Zn+2H+=Zn+H2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由于Zn失去的电子经导线转移到Cu片上,故导线上有电流通过,因此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电子由锌片流向铜片,根据物理学知识,电子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电流由铜片流向锌片,铜片为正极,锌片为负极。负极(Zn):Zn-2e-=Zn2+正极(Cu):2H++2e-=H2)五、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极一液成回路作业二教学中的成功经验王军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努力放弃自己的课堂霸权,走下讲台、离开黑板,把机会与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是在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及时给予引导、点拨、追问与鼓励,使课堂轻松流畅,学生凭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实现对知识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