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会考知识点汇总必修一1.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可见宇宙的半径约140亿光年。2.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总星系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和其它恒星系,太阳系包括地月系和其它行星系。注:总星系即可见宇宙3.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4.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5.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在0.15—4微米,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6.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能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如煤炭,石油。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7.太阳外部结构:由里到外光球层——太阳黑子——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层——耀斑和日珥——磁暴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日冕层——太阳风——极光(高纬地区)8.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均为自西向东。(北逆南顺)9.地球的自转的周期:太阳日——24小时——360度59分——昼夜交替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360度——真正周期1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0外均为15度每小时;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0.11.地球自转的意义:①昼夜交替现象(昼夜半球之间的界限为晨昏线,晨昏线与太阳照射光线垂直)②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③度量时间的尺度12.地方时和区时简单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表示东加西减,时区差:同减异加)13.同一日期内,东早西晚14.地球的公转:自西向东,公转轨道面为黄道面,椭圆轨道,速度为每天移动约59’公转周期为一年,约365日6时9分。15.黄赤交角为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约为23.5。,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为66.5度。黄赤交角度数若变大则热带和寒带范围扩大,温带变小;若变小则热带和寒带范围变小,温带变大。A——夏至日——6月22日前后B——秋分日——9月23日前后C——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D——春分日——3月21日前后16.正午太阳高度: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递减。17.除赤道外昼夜长短均在发生变化,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在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此时南半球则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总而言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为夏季,另一个半球则为冬季)18.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19.五带:20.21.岩石圈=地壳+上地幔的顶部2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连续而不规则)和生物圈。23.矿物有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和天然汞)和固态(绝大多数矿物)。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24.三类岩石:①岩浆岩——花岗岩,安山岩,流纹岩和玄武岩。②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可存在化石)——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岩(最典型)。③变质岩——花岗岩变质成片麻岩,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砂岩变质成石英岩,页岩变质成板岩。注:外力作用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25.地表形态变化的能量来源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一个是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形成的。26.三大岩石转化:。27.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了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28.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教材必修一37页上边板块图29.板块碰撞会形成山脉、岛弧和海沟(碰撞山岛沟)板块张烈会形成大洋、裂谷(张裂洋裂谷)3031.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风力侵蚀—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风力沉积—沙丘流水侵蚀—峡谷、瀑布、喀斯特地貌流水沉积—冲积扇(河流出山口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河流入海口处)32.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图见教材必修一43页)。3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34.阅读教材44页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这段文字地质构造褶皱断层向斜—谷—山地垒—凸—泰山、华山地堑—凹—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贝加尔湖背斜—山—谷35.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和其它因素。36.热力环流示意图必修一教材48页图2-2937.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38.风向永远是由高压指向低压。39.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必修一50页图2-32)40.夏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冬季向南移。41.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必修一53页)42.亚洲东部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亚洲南部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43.常见天气系统(必修一教材54-57页)44.水循环的环节(必修一教材59页)45.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水循环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运动,并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②水循环中伴随着能量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③水循环使水成为洁净的可再生资源。46.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47.洋流分布规律:①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③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48.世界洋流图(必修一教材60页)49.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是化学演化过程;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生物演化)。50.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51.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52.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主导因素为热量)、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分异规律)(主导因素为水分)、垂直地带分异规律(主导因素为海拔)、地方性分异规律。53.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森林自然带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草原自然带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荒漠自然带分布于干旱地区。54.北方平原地区聚落多呈团聚型、棋盘式;南方丘陵地区聚落较分散。55.我国交通线路分布西部稀疏,东部稠密。在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为网状;山区为“之”字形。56.全球变化的影响:全球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的生态系统改变。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影响显著。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57.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58.自然资源根据自然属性可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根据自然资源的自我再生的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59.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利用前煤炭时期—木柴、火力—木柴时代煤炭时期—煤为主—煤炭时代后煤炭时期—石油天然气取代煤炭—石油时代60.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社会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工业社会阶段—对资源型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影响。后工业化阶段—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等)的地位迅速上升。61.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62.自然灾害按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分为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喷发)、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暴雨,台风,沙尘暴)、生物灾害(虫灾)、海洋灾害(海啸)。63.自然灾害的特征: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64.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65.在我国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最为常见。66.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①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季风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②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水流缓慢③围湖造田,湖面缩减,泄洪能力差④河流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必修二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等。3.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去生产力的发展。4.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工业革命以前,分为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高低高—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低低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韩国、新加坡)。5.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步入现代人口增长模式,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向三低过度。6.人口爆炸是社会学家用来描述20世纪出现的世界人口急剧增长情况的。7.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8.人口容量的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9.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性为。人口迁移需满足2个条件,改变定居地和改变定居地达到一定的时间。10.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11.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12.我国人口迁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比重上升,主流是中部向东部迁移。13.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14.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初婚年龄越小,人口出生率越大,婚姻越稳定,人口出生率约大;宗教会加剧人口增值。15.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16.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经济地理区位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17.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①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②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③在交通运输枢纽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④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18.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19.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最主要的三大功能区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20.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21.中心地理论的应用: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一个地区城镇规模的大小与数量呈反比,城镇等级越高,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大,距离越远。22.在一定的市场区域,各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均表现为六边形。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但六边形数目少。高级包含低级中心地。23.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4.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5.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26.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当前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当前速度快。27.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改变原来的地形地貌,趋于平坦,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热岛效应,产生工业三废。28.城市化对人文地理换将的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就业方式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