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二历史会考知识要点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2.理解古代中国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2)石器锄耕:原始社会(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以后汉代:普及全国(西汉二牛抬杠,东汉出现一牛挽犁)(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古代中国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中国古代的农业组织形式)(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铁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1)纺织业: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说明商代重视手工业。《周礼》记载,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被视为“国有六职”之一。汉代:丝织业技艺高超。(丝绸之路将汉代丝织品传到欧洲,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唐代:私营纺织业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大。宋代:棉纺织业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明代:丝织业手工工场中出现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2)冶炼业:①青铜: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朝司母戊鼎。②冶铁业:春秋晚期:中国最早人工冶铁战国:铁农具推广西汉汉武帝:推行铁业官营制度。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3)制瓷业:唐代:制瓷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越窑青瓷,邢窑、大邑窑的白瓷)唐后期:釉下彩绘宋代:江西景德镇窑发展成名窑清代:(康熙年间)彩瓷工艺突出(如粉彩瓷),(雍正年间)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3.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1.市的形成与发展秦朝:秦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商业发展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六朝时期:出现“草市”(农村集市)唐代:出现夜市2宋代: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打破坊市分区规定2.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1)主要商业城市:汉代:长安、洛阳唐代:长安、洛阳;广陵、益州(各为今天扬州和成都)明清时期:出现苏州等一批名镇(2)著名商帮:①出现时间:明清时期。②特点:按地域结成商人群体。③著名商帮:晋商和徽商3.“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①出现时间:战国商鞅变法中,最早确立“重农抑商”的政策;后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②基本含义:重视农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③影响:封建社会初期,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2)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①概况:明朝初期,明太祖担心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下令实行“海禁”。禁止民间海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对外贸易。清朝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抗清斗争,厉行海禁,“无许片帆出海”。康熙中期,担心沿海居民同外国交往,危及封建统治,规定:禁止华商去南洋贸易;乾隆年间,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留广州一口通商;并规定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和管理对外贸易。②含义:严格限制中外交流。(不是禁绝)③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使中国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2.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事实3.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2)地区: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3)主要企业: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源,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2.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事实(1)时间:从甲午战争到一战爆发(2)原因:帝国主义竞相在中国资本输出;许多人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3)主要企业:张謇,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厂;周学熙,启新洋灰公司;刘懋赏、冯济川,保晋矿务公司;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1)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兴起,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3(2)鸦片战争后,列强商品输出,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造就中国民族工业商品和劳动力市场。(3)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对民族工业起了诱导作用。二、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2.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3.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1.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又称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1)背景: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一些障碍;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作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③“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直接原因)(2)“短暂春天”时间:一战期间(3)概况: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发展最快。纺织业中心:由上海变为青岛、天津、武汉三大中心。著名的实业家有:张謇(南通大生纱厂)、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无锡面粉厂)(4)结果: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2.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1927——1937年抗战前夕)短暂发展(1)原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2)概况:1935年以后,工商业发展创历史最高纪录。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地发展。3.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状况(日益萎缩)(1)抗战时期:(1937~1945年)状况: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日益萎缩。原因:侵略战争的摧毁、官僚资本压迫,使民族工业发展困难(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被吞并)(2)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概况: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原因: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条约,使美国商品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主要是官僚资本的压迫)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苛捐杂税使民族受到沉重打击。专题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在中曲折发展1.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新增点)2.理解三大改造3.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新增点)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2.三大改造时间:1953—1956年过程:a.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建立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和平赎买”政策,采用公私合营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是个创举)4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1)背景:随着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2)主要内容①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失误表现:1958年“大跃进”(片面强调高指标、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刮“共产风”,片面强调公有化的程度与规模)结果给我国经济造成极大的困难(1959年~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2)失误原因:中共“左”倾错误、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的客观规律。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1)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实现现代化,必须大幅度的提高生产力,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3)对外开放的决策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先进经营方法和管理方法。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1)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式开辟,揭开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三、经济体制改革1.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了解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新增点)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2)农村改革先锋:安徽凤阳小岗村,最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川广汉,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的地方(3)意义: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2)作用: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城市经济得到发展。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1)创办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突破口5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广东省)和厦门(福建省境内);1988年,又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2)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开放连云港、南通、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3)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成为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5)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的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新增点)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1.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内容: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2.十四届三中全会(新增点)内容: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意义:a.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b.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3.中共十五大(1997年)内容:a.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b.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经济形式可以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02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新增点)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近代西装传入: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辛亥革命以后,“断发易服”,中山装流行。2.饮食变化:中国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19世纪40年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3.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时间:辛亥革命以后,废止缠足。清末民初: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意义: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自由都具有反封建革命色彩。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中国近代轮船业和铁路的诞生6(1)近代轮船业的诞生: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第一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