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饥饿时,只有一种烦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在饥饿时,只有一种烦恼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向往的愿望。孔子曾言‘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谐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为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些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人在饥饿时,只有一种烦恼,吃饱以后,便会生出无数的烦恼”。前者是生存的烦恼,后者是发展的烦恼,中国正处于这样一种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振奋了人们的精神,增强了人们创造新生活的信心,激烈的竞争、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使人们的情感世界产生某些躁动和不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固然要发挥今天人们的聪明才智,但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其主要议程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着文化的人文关怀。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旗帜,对于和谐社会的创建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凝聚作用。主要体现在:一、利于引导国民追求人格完善,提高人文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提高人的素质:即珍视人的价值,保持人的尊严,崇尚道德情操和人格理想的追求,能够以博爱深广的心灵,去看待天地间万物。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把道德修养、慎独、自律视为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它的着重点是生命和德行,它是培养品质和操守的圣经,是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它为我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大思想、大智慧。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仁者爱人”、“学而时习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儒家思想中,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树立高尚品质,历来受到人们重视。当今市场经济社会,物欲横流,名利勃兴,人们如果能多学习传统文化,加强自身修养,以平和之心面对五颜六色的世界,追求自身的修养,用积极入世之志参与构筑和谐社会行列,何愁国之不兴?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华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最著名的思想便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这里的“天”即指“广大自然”,也意为“最高主宰”;“合一”原始之意是指自然的天与人合一,它认为,人与自然、人道与天道、人文与自然是融会贯通的,即宇宙真理与人生真理是重合一致的。后来演化为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必须和谐发展的思想。西方自工业革命后发展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1988年,一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其中物理奖得主阿尔文博士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里的“孔子的智慧”显然是代指中国古代圣贤的智慧,亦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华民族伟大的创业史上,自始至终都反映了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思想。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中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反映了他对环境生态的一种担忧。庄子崇无为、尚自然,他为我们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天人和谐共处的完美图景:“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雀可攀援而窥”。反思今天人类常常以大自然的主宰自居,把大自然当成异己的力量和征服的对象,肆无忌惮地对自然进行惊夺,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化,资源越来越贫乏。在今天把“天人合一”的产传统思想发扬起来,可以补救源我们对自然环境的伤害,重新处理好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积福。三、和为贵,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和为贵”的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所谓“家和万事兴”、“国和享太平”。古人主张合理的社会分工,各有各的职责,各有各的义务,提倡爱有等差,礼有上下,“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强调面对差异,应该承认现实,顺应自然,而不宜用外力横加干涉,削足就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故不设一方以求于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所谓“和而不同”,在古人看来,只有千差万别的事物处于有序合理的自然状态中,世界才是和谐的,社会才是健康的。在今天,和谐社会关系的建立一样需要尊重他人的差异性,求同存异。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于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建立在道德规范上的。即诚信友爱。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只有培养爱心,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无论“诚信”还是“友爱”,其目的都是和谐,就是追求建立协调、统一、友善的社会交往关系。我们今天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充分汲取和利用这些优秀的道德资源,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努力形成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蔚然成风。总而言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滋养,若能继承这些智慧的和谐理念,将之贯穿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民族、国家、政党之间关系之中,必能使我们社会的和谐发展,走向民族的伟大复兴。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