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人工智能时代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特约评论员蔡恒进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的要求。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创新事业的核心。只有如习主席所言一般“惜才、爱才、塑才”,科技创新才能建立起人力基础,实现大繁荣。作为长期从事创新人才培养的科技工作者,我们认为,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深入理解习主席讲话的内涵,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特性,创立“塑才”新思维。人工智能时代,是继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次人类重大创新变革期,我们要把握这一时代机遇,以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引领时代前沿。创新人才往往诞生于中心知识的边缘,狭义地讲就是学科交叉处。互联网时代,教育工作者要为青年人提供更多挑战知识权威的机会,培养青年人才构建新知识的能力。大数据时代,知识获得的门槛降低,却反而对广大的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者的角色要从灌输知识向聚合知识转型。聚合知识的途径,在于建立知识间的新结点,在于建立新的底层知识框架、构建中国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人才涌现。在伽利略、牛顿之前,人类眼中的物质世界复杂而神秘,但在惯性定律被提出之后,人类可以用简单的原理理解物质世界的运行方式,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教育体系的当代创新,正是要使更多改变世界的顶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使中国在与西方的科技人才竞争中取得优势,开创中国的复兴盛世。中国梦的实现靠人才,人才培养重在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会通。知识的分工将在这个时代实现聚合,科学与人文的各个分支将在人工智能时代交汇,最终合力解开人类智慧之谜,实现人类的全面进化。我们要打破既有的专业分工界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使人文精神得到延伸和传播,让人文学科的直觉为自然科学和工程人才带来灵感。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依靠政府和教育体系的有效引导,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使更多的青年才俊能够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科研能力和实践自信的新一代复合型创新人才。我们在近十年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自我肯定需求理论。科学的发现、财富的增长、国家的兴衰以及人的成长,本质上都受到个人和集体的自我认知驱动。能够认知自我,并将自我实现与社会变革紧密结合的青年必将是改变世界的新一代。在习主席重要讲话的指导下,我们要努力构建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及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最终实现中国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和平崛起。(作者蔡恒进为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