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开发规划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紧紧围绕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积极引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和实用人才。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二、总体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注重统筹兼顾,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高效率的人才开发机制;努力建设与永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努力使永城成为豫东地区人才集聚中心和人才高地。人才工作要走在全省县级市前列。三、主要措施(一)加大力度引进创新型、领军型人才一是大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党政领导。加大理论教育、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力度,大力提高党政干部科学判断形势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总揽全局能力,着力培养适应我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党政领导。二是努力培养外向型创新企业家。着力提高企业家的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应对复杂局面和防范风险能力。加快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责任感强,能够切实维护国家利益的国有资产高层管理人才。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为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健康成长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三是积极培养和引进领军式专业技术人才。着重培养有自主创新能力、团队组织能力、良好学术风格、德才兼备的高科技人才,特别是注重培养对我市煤炭、铝化工等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有战略意义的领军式人才。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和选拔各行业、各学科带头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快年轻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发挥离退休科技人才作用。四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按照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培训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水平,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着重夯实中层次,专业技能人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创新。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创新人才。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培育和发展人才培训市场,逐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政府重点支持的紧缺人才培训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训的层次与水平。一是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完善继续教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的能动性。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政策,进一步扩大县级继续教育基地规模和培训水平。加强紧缺人才的培养,争取建立以能源、物流、农业人才为主要培训对象、辐射周边县市的继续教育基地。二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坚持职业教育与培训并举,完善以就业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平台、多元化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落实“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双证书”制度,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和青年劳动者技能就业工程,完善企业职工培训教育制度,坚持和健全名师带徒制度,强化岗位培训,促使职工岗位成才,促进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队伍。三是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依托乡土人才培训基地、各类职业学校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建立起开放性、多功能、多元化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办科研和经济实体,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鼓励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相结合的良性机制。(三)充分发挥大企业、集聚区、新城区建设的优势积聚人才积极鼓动河南煤化工集团永城区域的企业和神火集团招收人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政策倾斜,同时积极推动我市面粉企业由原材料加工向面粉产业深加工转变,提高面粉企业的综合科技含量,吸引高层次人才。结合我市企业的发展需要,开展“一对一”定向人才服务,引导以煤炭、能源、电子信息及软件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专业为重点的优秀人才向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集聚。大力推进人才储备基地建设,探索建立新的储备方式,使其成为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集聚体。根据我市新城区全面提升文化中心、四馆两中心、中央商务区和现代产业区功能的实际需求,积极培养和引进适应发展都市型产业和新型经济业态所需的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管理咨询、创意传媒、会展服务、教育旅游等以三产为主的各类人才;配合主城区的西拓北进,积极引进和发展工厂化、设施化的都市农业急需的一产人才。(四)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就业在积极落实国家政策的同时,还要加大筹码,吸引高校毕业生到我市的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亟须人才的行业就业,尽最大能力提高在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待遇,改善其就业和生活条件,有效稳定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通过提高待遇等方式,引导毕业生向我市卫生、教育、农业等急需人才的行业就业,改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行业的人才队伍结构。积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落实各项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畅通自主创业渠道。扩大小额贷款担保范围,将自主创业毕业生纳入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制度范畴;设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纳各类社会资金的多元化自主创业资金,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良好的融资渠道;创立毕业生自主创业孵化基地,为毕业生自主创业和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积极支持毕业生灵活就业。(五)主抓国内,放眼国际,在全球范围内招纳贤才永城虽说只是一个县级市,且经济总量不算很高,但是永城有两个是我省其他县市所不能媲美的优点。一个就是永城一个县城拥有两个中国五百强,且其中一个已经挺进世界五百强;另一个是永城市的财政总收入已经连续几年位居河南省县级市第一位,已经达到50多亿元,财政收入的硬性总量和国有大型企业的基地优势都让永城这样一个小小的县级市拥有了吸引国际人才来用永发展的资本。永城要想更好的发展的,除了要吸引国内先进的人才之外,还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吸引海外人才,进一步优化我市的人才结构。一是积极吸引利用海外人才。政府要充分利用我市的两大企业的基地优势,加强与国外专家组织、科研机构、人才交流中介机构的广泛联系,争取海外国家引智项目资金、世界银行、欧洲银行等资金的支持,重点扶持集成能源、化工、高附加值农业等领域引进国外智力,解决技术和管理难题。鼓励人才引进与项目引进相结合,坚持人才引进与本土人才培养相结合,促进海外人才向永城集聚。二是努力提高本土人才国际化水平。大力加强面向全球的教育,树立国际化观念,提高本土人才的外语水平和全球意识。通过国内、国外两种教育等方式,促进本土党政、企业人才跨文化交流深层次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四、保障措施(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提供组织保证。要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核心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责任制,将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工作目标,定期进行考核。二是加强对现有人才资金使用的统筹规划,扩大人才开发专项资金规模,拓宽人才项目经费的筹措渠道,保证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的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相协调,我市财政要在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各类人才的培养和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将人才培养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要划出一定份额用于人才开发。企业要按照规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要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以各种形式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二)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一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推进机制健全、运行规范、信息畅通、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整合现有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资源,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市人才市场。建立人才信息库和人才评价推荐中心,完善人才信息网和人才市场信息发布制度。二是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逐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人才流动渠道。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企事业单位通过市场自主择人、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积极引导人才资源在产业、地域、城乡间合理流动,实现人才结构和分布的合理化。大力发展人事代理,加快户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改革步伐。引导各类人才通过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定期服务以及兼职等方式合理流动。(三)建立和完善人才开发的激励、评价和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规范和推行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机关进人一律坚持“凡进必考”原则。采取公开招聘、招标聘用、竞争聘任、委任等多种形式选拔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出现空缺,可在本单位内部通过竞争择优选拔,也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逐步打破人才的单位所有制。对专业技术人员全面推行聘用制度,所有专业技术人员都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签订聘用合同,实行聘约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才,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三是建立和完善人才社会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出台事业单位职工个人养老保险政策。鼓励企业和有经营性收费的事业单位对工作特殊需要及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在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补贴。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及不同性质单位之间流动的社会保险关系衔接办法,切实解决人才流动中的后顾之忧。(四)优化人才环境,营造人才开发的良好氛围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与科学的人才观的有机统一,谋划发展同时考虑人才保证。研究政策同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同时考虑人才措施。完善“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其他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党委组织部门重点做好宏观指导、综合协调、督查落实等工作,各部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等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和独特优势,协调一致地做好人才工作。建立人才工作督导制度,推动人才工作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二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整合各方面资源,广泛宣传人才开发的新理念、新政策和新经验,推动实践创新,加强典型示范,形成人人可以成才、人人努力成才的社会共识,在各级领导层、人才工作有关部门和社会舆论中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确立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基础性地位,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工作优先投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和谐氛围。三是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鼓励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为各类人才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从生活上关心各类人才。相关部门要为来我市工作的各类优秀人才提供就医、子女入学、户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五)拓宽政府服务领域,积极搭建人才创业服务平台一是坚持人才工作观念和制度创新,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环境。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用人主体和人才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备的法制环境。构建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的政策体系,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切实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为各类优秀人才到我市创业发展提供保障条件,大力发展创业环境。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改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