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的基本原理第一节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的概念是一个理论问题.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我国对会计的认识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会计的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核算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的定义包括五层含义•1.体现了会计本质:一种管理活动•2.体现了会计对象: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资金活动)•3.体现了会计的基本特点: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4.体现了会计的职能:反映和监督•5.体现了会计的目标: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一)会计的产生•会计的起源: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人类要生存,就要进行生产活动,必然会产生所费(人力、物力的耗费)与所得(劳动成果),便产生了专门记录和计算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费与所得的会计。(二)会计的发展•会计方法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1949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出版了《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威尼斯的复式记账法,并给予理论的阐述。这本书的问世,被认为是近代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股份制的出现: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导致传统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标志着现代会计的开端。三个发展阶段•古代会计阶段(产生——复式记账法应用之前)–发展缓慢,没有统一的计量单位,没有形成独有的专门方法,也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会计阶段(复式记账法应用——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重要里程碑:1494年《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会计目标是向业主本人提供有关账户和利润的管理信息,会计职能主要限于账户的记录和保管。–第二个里程碑:会计报表的产生和CPA的出现–会计目标不仅是向业主个人,还要面向社会公众,向一切拥有或将要拥有公司权益的人员提供可靠的、相关的会计信息。•现代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满足内部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管理会计逐渐与传统会计相分离,并形成相对独立的领域(标志)。二、会计的本质•我国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两大观点:–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在80年代初,由我国会计学家杨纪婉、阎达伍两位教授为代表提出的这一观点。•认为:会计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它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术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第二节会计对象•会计的一般对象: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一般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一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的具体对象:以工业企业为例,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的程序可分为资金投入,资金循环与周转和资金退出三个基本环节。•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会计的具体对象资金运动资金投入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债权投入的资金资金循环与周转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资金退出偿还债务上交税金分配利润资产•概念:–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特征:–资产是由于过去交易或者事项所产生形成的。–资产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分类:(按变现期限的长短分,以1年或1个营业周期为界)负债•概念:–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特征:–1、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当前的债务。–2、企业将来要清偿的义务。–3、需要企业在将来以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加以清偿。•分类:(按偿还期的长短分,以1年或1个营业周期为界)收入•收入概念•广义的收入和狭义的收入。•分类•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大,发生频率高。•其他业务收入:比重小,偶尔发生。利润•概念•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表现为收入减去费用的差额。•组成:–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会计等式•(一)会计恒等式–1、权益概念–2、资产和权益的关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3、等式注意的几个问题(1)等式的顺序不能颠倒。(2)资产和权益是总额的对应,而非逐项一一对应。–4、等式的意义:反映了会计静态要素的数量关系,是复式记帐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5、经济业务发生不会打破平衡性(1)经济业务类型–a、资产内部的一增一减–b、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一增一减–c、资产和权益同增–d、资产和权益同减(二)、会计等式的扩充•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动态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之间的关系。第四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又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会计主体•1、定义:–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2、要点:–(1)实质上是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2)不同于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3)可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1、定义:–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2、要点:–(1)会计核算内容的前提条件;如固定资产按历史成本入帐与提取折旧,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等;–(2)以“非清算基础”为基本前提。会计期间•1、定义:–为了定期反映企业生产管理活动,人为地将企业持续经营的会计活动划分为若干首尾相连的会计期间,以便于清算帐目,编制报表。•2、要点:–(1)利于确定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是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基础;–(2)我国会计期间按公历年度(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划分。货币计量•1、定义:–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2、要点:–(1)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内容为外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择一种外币为记账本位币,但编报表必须采用人民币;–(2)要求币值稳定。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关系•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第五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对会计核算提供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具体会计业务的基本依据,是在会计核算前提条件制约下,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和质量要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共有十三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分为三大类:•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原则•修正性原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定义:–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对会计工作的要求:–1.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2.会计工作应当正确适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实际情况;–3.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接受验证,以核实其是否真实。相关性原则•1、定义:–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需要。•2、对会计工作的需要:–(1)会计工作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应考虑各方面的要求,能够满足各方面决策的要求;–(2)对特定用途的信息,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加以提供,不一定通过财务报告来提供。可比性原则•1、定义–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一致,相互可比。•2、对会计工作的要求–(1)不同会计主体同一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应相互可比;–(2)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选择会计政策。一贯性原则•1、定义:–同一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更改。•2、对会计工作的需要:–(1)并不意味着所选择的会计政策不能作任何变更;–(2)有关法律法规发生变化或为了满足信息有用性要求,企业可变更会计政策;–(3)企业必须对变更的会计政策恰当处理和披露及时性原则•1、定义:•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2、对会计工作的要求:–(1)及时收集会计数据并取得有关凭证;–(2)对会计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及时编制财务报告;–(3)会计信息及时传递。明晰性原则•1、定义–一切会计资料、情报都要全面、简明、清楚地加以表达。•2、要求:–(1)运用会计专业方法加工、整理会计信息。–(2)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数量关系清晰、明确,会计术语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