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诵读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文章大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部分诗歌。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精美语言,领会每一诗文中丰富的内涵。【单元教学主题及课时安排】主题一:永远“桃花源”学习内容:《桃花源记》《茵尼斯弗里湖岛》《乡下人哪儿去了》课时:二课时主题二:咏物之神韵抒人之情怀学习内容:《陋室铭》《爱莲说》《枫叶礼赞》《松树的风格》课时:二课时主题三:古今追梦心系天下学习内容:《大道之行也》《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课时:二课时主题四:《杜甫诗三首》同课异构(1)主题:走进杜甫学习内容:《望岳》《春望》《石壕吏》《登高》《登楼》《登岳阳楼》课时:二课时(2)主题:志远似山忧国民学习内容:《杜甫诗三首》,课外古诗《兵车行》《登高》(课外朗读、积累《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主阅读主题丛书《底层》)课时:二课时(3)主题:登高的情怀学习内容:《望岳》《春望》《登高》课时:一课时主题五:意高韵雅抒心曲学习内容:主题丛书《归园田居四首》、《逍遥游》《潇洒人生》、《民为贵》《礼记》《杜甫诗四首》《走近芦苇》《看树》课时:三课时主题一:永远“桃花源”林州市九中桑晓丽李显清【教学篇目】《桃花源记》《茵尼斯弗里湖岛》《乡下人哪儿去了》【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字词,感知文本内容。2.品读三篇文章内容,感受“桃花源”之美,理解每位作者心目中的“桃花源”。【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假如有一架时空穿梭机,你想让它带你穿越到哪个时代?并请说明你的理由。(学生畅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独特,生活中有很多诱惑,但是只要我们不去过多的考虑美貌、才情、功名或者金钱地位,我们可以完完全全的摆脱这些外在束缚,去一个与世无争的,远离尘世间的喧嚣的一片净土,那里有山有水、落红成阵、风景秀美,简直美丽得让人窒息。好了,那么下面就让老师带领大家穿越到陶渊明的时代,去领略一下陶渊明笔下的没有祸乱,安定而又祥和的世外桃源风光吧!二、学习《桃花源记》,感知文意1.初读文本,校准字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再读文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能够准确的复述课文内容。3.三读文本,思考:(1)渔人看到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请用几个词语进行概括,并从文中找到根据)明确: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远离战乱(2)为什么后人再寻“桃花源”却“不复得路”?明确: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不是真实存在的。(3)既然不是真实存在的,陶渊明为什么还要虚构一个美好的“桃花源”?链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小结:厌恶黑暗现实,向往美好生活!三、阅读《茵尼斯弗里湖岛》《乡下人哪儿去了》默读课文,思考:结合文本内容,说一说两位作者心目中的“桃花源”分别是什么样子?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完成明确:幽静、恬淡、自然和谐的生活;人性淳朴、厚道。四、畅所欲言学生畅所欲言,谈谈你心目中的“桃花源”。五、总结时至今日,“桃花源”已成为美好、幸福、安定的代名词。它拥有着无人能及的魅力,它吸引着人们不断创造生活、改变生活。它已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圣地,是我们永远的“桃花源”。六、推荐书目:《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主题二:咏物之神韵抒人之情怀《陋室铭》《爱莲说》主题拓展阅读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第一中学王敏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大五家子学校包根英【教学内容】重点阅读:《陋室铭》《爱莲说》延伸阅读:《枫叶礼赞》《松树的风格》【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2.通过阅读文章,进一步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怀【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之前我们走进了美丽富足的桃花源,今天我们要欣赏清新雅致的陋室品读高洁傲岸的莲花。读后你会感受到留在我们脑海里的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更多的是诗人对未来、理想、人生的追求。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爱莲说》这两篇文章。二、介绍作者和文体刘禹锡:字梦得,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三、初读文本要求:读准字音、节奏第一遍: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第二遍: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四、再读文本疏通文意1、参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结合语境、自我理解。2、小组合作,质疑解难。3、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五、理解内容:1、《陋室铭》中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2、《爱莲说》中作者写莲花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赞美莲花吗?明确:托物言志: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陋室: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莲:高洁、正直、美名远扬、清高、志洁行廉、质朴六、拓展阅读阅读丛书五《枫叶礼赞》39页《松树的风格》41页小组合作,思考:1、《枫叶礼赞》中作者写枫叶有何用意?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2、《松树的风格》中作者写松树有何用意?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七、推荐阅读《看树》《走进芦苇》《骆驼》主题三:古今追梦心系天下——《大道之行也》(1+x课型)邢台市第十二中学白新玮陈宁【阅读篇目】《大道之行也》《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2、了解“大同”社会,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1)关注生字读音。与(jǔ)矜(guān)分(fèn)恶(wù)(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3、再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1)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勾画出来。(2)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3)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整理重点字词。进行展示,教师进行补充。三、理清文章脉络,领悟“大同”社会的实质:再读课文,思考问题: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人人得到关爱,社会亲如一家•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四、熟读课文,当堂背诵:(小组竞赛形式)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那么古代的百姓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这两篇文章来了解一下。二、阅读《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1、初读,了解文章内容。分组讨论,简洁概述文章内容。2、思考:用关键词概括古代劳动人民都遭受哪些苦难。若是你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你会希望生活能发生怎样的改变呢?明确:感受古代劳动人民所受的剥削,苛政,战争,劳役之苦。渴望和平、安定、自由平等的美好生活。3、讨论:虽然遭受这样的苦难,但我国劳动人民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样的愿望在《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中都有所体现。再读这两篇文章,请联系《桃花源记》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三、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所表述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你能在当今社会做些什么呢?四、课堂小结:从古至今,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从构建大同社会,到寻求世外桃源,再到追求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无一不是这种追求的体现。而要想实现这样的梦想,需要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大家心系天下,勇敢追梦!主题四:走进杜甫人教版教材八上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主题拓展阅读教学设计吉林省抚松县实验中学程莉莉孙立静【设计说明】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现实主义标举的伟大诗人。《杜甫诗三首》选编了他写于不同时期的三首诗歌,有青年时期豪情壮志的抒发,有安史之乱时忧国忧民之怀。同时,所选诗歌也反映出了诗作风格的变化。由此,此课设计按杜甫不同的人生阶段为主线,品读诗歌语句,体味杜甫不同阶段的情感,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进而加深对杜甫形象的感知。【教学内容】《望岳》《春望》《石壕吏》《登高》《登楼》《登岳阳楼》【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大意并积累。2、通过品读杜甫诗文,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感受杜甫内心情感,加深对杜甫的认识,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然各具情怀各具特点的诗人不胜枚举。其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活于唐朝盛世转颓的时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笔下所写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这个在中国诗歌史上如此璀璨的人就是杜甫。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杜甫的诗文?(学生展示,教师依于背诵的诗文点拨杜甫不同的人生阶段)二、盛世之怀:学习《望岳》1、诵读《望岳》一文(从朗读的字音、节奏、语气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2、结合诗歌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望岳”中“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此诗由远望所见开始,进而写到近望与细望之景,同时也有虚与实的结合,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泰山高大于秀美。从顺利成章地抒发出了心底所感。3、诗歌中体现出杜甫怎样的情感?结合语句谈谈你的理解。明确:诗中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三、乱世之感:(一)学习《石壕吏》1、自读诗文内容,注意读音与节奏。2、组内共读诗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老妇对夜捉人者的“致词”。3、在老妇的“致词”下,你感受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背景介绍:曾盛极一时的唐朝因安史之乱而逐渐衰颓。在战争中受苦的当属逃避不开的百姓。《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为平息战乱需征兵抵抗。明确: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受到杜甫内心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是心怀百姓的。诗中的文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状,这就是“诗史”的体现。(二)学习《春望》1、诵读诗歌内容,注意读音、节奏与语气。2、自读诗歌,结合诗句谈一谈当时社会现状是怎样的?3、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本诗中杜甫的形象是怎样的,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4、此时的杜甫怀有着怎样的情感?背景介绍: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离都城,此时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明确:”破”“深”之字,传达出了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箫条零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情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形象,都浓浓地浸透着诗人思家情切,对国破家亡的感时伤逝,表达着对国家的热爱之心与心系国家之怀。四、漂泊之言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公元759年,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放弃了官职,携家带口开始了西南的漂泊生活。品读诗歌《登高》《登楼》《登岳阳楼》,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西南漂泊时的杜甫有着怎样的情感?并进行诵读展示。(小组合作后推荐展示)明确:综观杜甫人生经历,盛世之时的他秉着“致君尧舜上”的思想,一首《望岳》让我们读到了他的豪情与抱负,尽显雄阔昂扬。而身处战乱穷年,面对百姓的艰难世事的困苦,他的诗歌总是浓聚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