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课后古诗十首一、学习指导(一)文学常识1、郭茂倩(1041—1099),字德粲,宋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编有《乐府诗集》等。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汉乐府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2、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3、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4、崔颢(约704—754),唐朝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少年时作的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得雄浑奔放。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现存诗仅四十多首,最有名的一首莫过于《黄鹤楼》,连李白也自认不及。5、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与杜甫合称大李杜。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李白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6、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古文运动参与者。政治上主张革新,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有“诗豪”之称,著名诗作有《竹枝词》《浪淘沙》《秋词》等。7、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城古称宛陵,故又世称宛陵先生。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他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等。8、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书法、画等,成就都很高。词作大多豪迈奔放,慷慨激昂,与南宋辛弃疾形成“苏辛”豪放词派。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9、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二)课文把握1、《长歌行》(1)主题【明确】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诗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2)整体把握【明确】诗的前四句以园中郁郁青青的葵花说起,阐述自然万物得益于春光普照而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呈现出一片旺盛的生机的道理,暗示青春年少的美好、难得。警示世人要珍惜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诗的五、六句进一步从相反的一面指出自然万物由盛而衰、由生长而消亡、由少壮到老大的自然规律。指出即使长得再繁盛秀美的自然植物也终究逃不脱衰谢凋残的命运。这一句暗示了自然规律中盛衰更替的不可脱逃,并进而提醒了人的一生也有少壮老衰的变化过程。警示世人要珍惜年华,把握现在。诗的七、八句以反问的形式,用百川归海,不可倒流的自然启示,更深一层指出植物虽会由盛而衰,却仍能周而复始,而人生却不能死而复生的道理。暗示了人生的不可逆转,时光的不可倒流,青春的不能复返。进而更深刻地警示世人要珍惜光阴。诗的最后两句水到渠成点出诗歌的主旨所在:告诫人们不可蹉跎岁月,虚度年华,而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3)名句赏析“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确】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不要到老的时候,一事无成,只能留下悲伤、后悔。2、《野望》(1)主题【明确】诗歌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也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2)整体把握【明确】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3)名句赏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明确】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了。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3、《早寒江上有怀》(1)主题【明确】本诗是诗人离开长安东游吴越留滞江上而作的思乡诗,诗中真切地描写了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描写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态,表现了诗人怀乡思归的无限怅惘之情和人生失意的郁闷之情。(2)整体把握【明确】本诗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此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3)名句赏析“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明确】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尽”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看着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然而想回乡,却又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呢?作者勾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烘托出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主题【明确】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愿——求张九龄引荐做官;其景阔大雄壮,其情积极向上,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整体把握【明确】这首诗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3)名句赏析“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明确】“济”,渡的意思。“辑”,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明确】“垂钓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5、《黄鹤楼》(1)主题【明确】诗歌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乡愁。(2)整体把握【明确】本诗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表达了诗人日暮怀归之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思乡的愁思,意境开阔,吊古伤今,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的绝唱。(3)名句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明确】时至黄昏,眺望远方,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浩淼的大江,迷雾茫茫,归程正远,不由得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乡愁!“愁”,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点出了全诗的主旨。6、《送友人》(1)主题【明确】本诗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2)整体把握【明确】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表明心意,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尾联两句,情意更切,马尚且不愿脱离同伴,更何况是人呢?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3)名句赏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明确】“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明确】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7、《秋词》(1)主题【明确】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2)整体把握【明确】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形成鲜明比照,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第三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3)名句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明确】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晴空一鹤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