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比较与选择姓名:夏丽程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指导教师:包玉山20070605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比较与选择作者:夏丽程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陈洁.方炎论从传统草原畜牧业到现代畜牧业的转变-中国软科学2003,(6)传统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现代畜牧业才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畜牧业.文中论述了现代畜牧业的特征和它与牧区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围绕着发展现代畜牧业,在产权制度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强化管理这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建议.2.学位论文苏龙高娃乌拉特中旗草原畜牧业的经营方式变迁研究2008草原畜牧业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耦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结合,植物生产与牲畜生产的结合。草原畜牧业的不同的经营方式对自然再生产及植物生产有着不同的影响。在历史上,不同的经营方式的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草原利用率和退化规律。科学的草原畜牧业的经营方式一定要兼顾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使二者相结合。自建国以来牧区草原畜牧业的经营方式发生过四次大的转变。民主改革时期的经营方式,其特点在于牧场民族公有,牲畜私有,放牧沿袭了传统的游牧经济,家庭是主要的经济单位,实行家庭经济。合作化时期草原畜牧业的经营方式有如下特点:草牧场名为民族公有实则处于无政府状态,牲畜作价入社,放牧时实行季节性轮牧。在肯定家庭经济的情况下实行了放牧联合。合作社里有简单的计划和分工协作。1959年牧区全面实行了人民公社化。该时期草原畜牧业的经营方式的特点如下:1960年开始草牧场由原来的民族公有制改为现在的全民所有,牲畜成为集体所有。牧区人民公社实行社、队两级管理,生产队是一级核算单位。分配方式采取“三包一奖”或“以产计工”的分配方法,实行按劳分配。生产队里一切经济行为都是按计划进行,队里有明确的分工协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体制改革,对畜牧业实行“双承包”责任制。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草场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主体明确;牲畜实行户有户养;由于实行了草场承包责任制,牧户只能在自己所承包的草场上进行放牧,传统的季节性轮牧制度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只能转为定居畜牧业。牧民们重又回到了家庭经济。对历史的回顾是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回顾历史从中吸取好的经验为草原畜牧业日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对策。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实现草原畜牧业的生态与经济的共同发展?通过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可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牧区畜牧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盈。当然这样的组织在内蒙古地区的某些牧区已经开始实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政策上的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在运行中还有诸多问题和困难。构建适合牧区生态经济特点的合作经济模式,既要借鉴农业区和国际合作经济组织的好经验,好方法,又要根据本地的特点进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使合作经济组织更本土化。3.期刊论文伊德日克关于草原畜牧业产业化途径问题的思考-前沿2004,(12)面对现代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发展,我国草原畜牧业现实的经营方式需要向现代化升级和进化.产业化经营方式是自然或半自然经济向现代化发展、升级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从牧民素质、社会服务体系、政府作用和牧民自身保护体系等三方面,探讨我国草原畜牧业的产业化途径问题.4.期刊论文苏加义.赵红梅.SUJia-yi.ZHAOHong-mei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草原畜牧业-草业科学2006,23(11)目前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加快向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制度靠拢.这就要求我国草原畜牧业要改变传统经营方式,从宏观层面合理配置畜牧业资源.通过实施北繁南育战略,将北方地区草食家畜的繁殖优势与南方区域的草食家畜育肥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生产符合国内外市场需要的绿色畜产品,同时有效解决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畜产品竞争力低下、农牧民增收困难的矛盾,实现我国传统草原畜牧业向现代化草原畜牧业的转变.5.期刊论文刘加文不断发展的中国草原畜牧业-草业科学2010,27(4)总结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情况,指出我国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草原畜牧业发展道路.草原畜牧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如牧区每年向农区提供育肥用牛羊达到3000多万头;草原畜牧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经营模式不断转变,产、加、销一体化格局正在加快形成;草原畜牧业发展基础日益牢固,仅2000年以来,国家对草原保护建设的投入已超过200亿元;草原畜牧业对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已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受草原生态安全问题,生猪型畜牧业生产特点和草原地区自身发展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还面临许多突出矛盾和艰巨挑战.因此,应该积极应对客观矛盾和问题,牢牢把握当前发展的有利机遇,进一步推进草原畜牧业发展.6.期刊论文海明.尚士友.孙立武.HAIMing.SHANGShi-you.SUNLi-wu基于GIS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模式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09,(18)利用GIS、GPS及RS技术,通过SuperMapDeskpro2003软件,进行牧户、暖棚位置,草场面积的矢量化分析,研究西乌珠穆沁旗在转变传统的畜牧业经营方式过程中实施的冬羔养殖鼓励政策,定量分析该措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为政府下一步推广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7.期刊论文于铁夫.卢德勋对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内蒙古畜牧科学2001,22(5)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从游牧畜牧业向定居畜牧业的历史性转变和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历史性转变,正在实现由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的历史性过渡.为促进内蒙古畜牧业的转型,笔者从当前自治区草原畜牧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关键是转变饲养方式,走建设养畜的道路,发展集约型畜牧业的战略思路.8.学位论文王登华内蒙古科右中旗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研究2006内蒙古自治区不仅拥有我国最大的天然草场,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畜产品主产区,解决草、畜矛盾,科学合理的发展畜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内蒙古科右中旗草原畜牧业进行调查了解,从而找出该研究区草原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草原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草畜发展不平衡,传统的家畜养殖方式不合理,生产水平低下,家畜饲养管理粗放,集约化水平不高以及农牧民文化素质低,地方财政能力弱,投入少,基础建设薄弱等等.文中针对科右中旗的实际情况,以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为切入点,进行试点试验,对放牧区实行合理的划分,实行禁牧、休牧、轮牧,推广舍饲、半舍饲的养畜方式,调整畜群结构和良种培育,进行集约化养殖,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把调整牧业结构和转变生产方式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与保护生态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9.期刊论文石凡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青海草原畜牧业发展-草业与畜牧2010,(3)青海省有可利用草地3.161×107hm2,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在长期传统游牧畜牧业经营方式下,对草地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科学的管理,片面追求牲畜存栏数,超载过牧,导致草地退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草原畜牧业经济效益低下.为推动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保护、法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技进步、落实惠农政策为重点,不断加大国家的支持力度.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转变生产方式.10.学位论文特格西毕力格内蒙古草原经济发展研究2009本文主要运用经济学、生态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围绕草原这一主题,从经济行为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视角,通过对内蒙古经济发展进行系统而较翔实的分析,试图探寻以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前提,遵循草原自然规律为原则,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内蒙古草原经济发展新模式和新思路。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认为:草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分支,含有四个生产层,即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和后生物生产层(草原产品的加工与流通)。其中后三个生产层的含义自明,不必赘述。而前植物生产层,也可以称为景观层,就是不以收获动植物产品为目的,而以自然-人文景观来贡献于社会。本文基于草原这四个生产层,在界定和分析草原和草原经济的基础上,从草原畜牧业、草原工业、草原农业和草原旅游业四个方面,对草原经济进行分析,阐述自己的理论观点,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由导论、正文及结论三部分构成。各部分内容提要如下:导论:首先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价值、内容结构;其次,对草原“沙化、退化和盐渍化”、畜牧业经济和内蒙古发展等草原经济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述;第三,解释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即实地调查方法、适度科学抽象方法和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方法;最后,说明了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在介绍草原学、生态学和生物学的草原定义的同时,区分狭义草原和广义草原,并阐述了涵盖多种学科的草原概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简要介绍草原概况的同时解释草原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休闲功能和政治功能等几种功能。根据广义草原,界定草原经济概念,分析草原经济的特征及其发展基本原则和草原经济发展的原始阶段、初级阶段、盲目开发阶段和和谐阶段等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解释草原经济与草业经济、生态经济和牧区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与草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第二章:对草原畜牧业的产生时期、产生地区及其产生过程、产生条件和重要性等问题进行较翔实分析,并说明了草原畜牧业中的三大生产要素,草场、牧民和牲畜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根据畜牧业及其规模对草场产生的不同影响,详细阐述了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的变迁过程,即游牧业、半游牧半定居草原畜牧业、定居草原畜牧业和传统草原畜牧业与现代畜牧业生产并存的演变过程。第三章:简要说明和分析草原农业的产生及条件和草原农业演变的四个过程后,阐述草原农业对牧民农产品需要的满足、民族间交流的扩大以及商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对草原生态环境、草原畜牧业、草原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在内蒙古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发展既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又有利于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态农业的客观必然性及政策措施。第四章:首先介绍了作为草原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草原工业及其发展的条件;其次,分析草原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即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客观条件和在内蒙古工业发展中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运用等主要内容。最后,强调了在内蒙古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中积极实施“加速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五章:在分析内蒙古草原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内蒙古草原旅游业发展所具备的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结合草原旅游业对内蒙古经济、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提出了今后草原旅游业发展的思路。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520106f5-6d73-45b1-90ac-9dff015b0b4b下载时间:2010年9月28日